“劉邦”這個名,是原本就有的,還是發跡之後才改的?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大家都知道,漢朝開國皇帝名叫劉邦,但這並不是他的本名。

他本來叫什麼名字呢?叫劉季。

題主說他翻遍《史記》,都找不到叫劉邦的記載,這話很對。

事實上,不但《史記》,連《漢書》裡都沒有“劉邦”這個名字。

班固寫《漢書》,第一卷就是給劉邦寫的傳記:“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高祖皇帝生於沛縣豐鄉中陽村,姓劉。

司馬遷寫《史記》,第八卷是《高祖本紀》,開頭寫道:“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高祖皇帝生於沛縣豐鄉中陽村,姓劉,字季。

按寫作時間,司馬遷的《史記》在前,班固的《漢書》在後,班固介紹漢高祖所用的句子,跟司馬遷用的句子一模一樣,唯獨差了兩個字:字季。

也就是說,司馬遷沒有寫漢高祖叫什麼名字,班固也沒寫,班固甚至還把漢高祖的“字”都略去了。

這兩位史學家為啥只說漢高祖姓劉,而不說他叫啥呢?原因非常簡單:他們倆都是漢朝人,漢朝人必須避諱開國皇帝的名字。

《史記》和《漢書》是二十四史的先遣隊,也是二十四史當中的兩朵奇葩。從《漢書》再往後,什麼《後漢書》,什麼《新唐書》,什麼《舊唐書》,什麼《宋史》,什麼《元史》,統統都是後一個朝代的人寫前一個朝代的歷史,用不著避諱前一個朝代的皇帝。

就拿《後漢書》來說吧,它是南北朝的史學家寫的,當然可以對漢朝皇帝直呼其名,所以《後漢書》開篇介紹光武帝劉秀,直接就說出了名字:“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

既然《史記》和《漢書》裡面都不敢寫漢高祖的名字,我們後來憑啥能知道他叫劉邦呢?

因為漢朝以後的史學家為《史記》寫過很多很多註解,其中一個註解是這麼寫的:

漢高祖,諱邦。

另一個註解寫得更詳細:

漢高祖長兄名伯,次名仲,不見別名,則季亦是名也。故項岱雲“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漢高祖兄弟三人,老大叫劉伯,老二叫劉仲,老三叫劉季。這個“劉季”就是漢高祖的小名。那他大名叫啥呢?對不起,在當上皇帝之前,他沒有大名。您想啊,他是村裡的地痞流氓出身,沒上過學,哪裡會有什麼大名呢?生下來叫劉狗剩,長大後還得叫劉狗剩,除非飛黃騰達了,嫌小名上不了檯面,才有必要請文化人幫自己取一個大名。

漢高祖就是這樣,“即位易名邦”,直到他當上皇帝以後,才開始叫“劉邦”。


開周說宋

在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楚漢傳奇》中,劉邦一直都叫劉季的,在自號沛公一段時間後,才在蕭何的建議下,改名為劉邦。很多網友和一些學者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劉邦原本沒有名字,這樣大氣的名字明顯是發達之後才改的。

對此,我持有不同觀點。我認為,劉邦原本就叫劉邦,我有三個理由。

劉邦的一堆發小都有名

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劉邦起事時,親各兄弟只有二哥劉仲和四弟劉交還活著,子侄都年幼,二哥劉仲留守故鄉照料一家老小,四弟劉交從軍,做文職。

因為家族人丁不旺,所以劉邦沒法像項羽和田榮那樣,靠哥兄弟,只能靠異姓能人。

在劉邦最初的班底中,相當一部分人原本就是劉邦的發小和鐵哥們,他們和劉邦的出身相似或不及劉邦,這其中,最明顯的要屬盧綰、周勃、樊噲、夏侯嬰四人。

我們能夠注意到,這四位跟劉邦出身相似的人,都有名,憑什麼劉邦就沒名呢?憑什麼劉邦的名就是後取的呢?

這四人中,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盧綰,他跟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劉盧二人的父母便交好,劉盧也自幼處得來,一起玩耍一起讀書,兩個讀書人,不可能一個有名一個沒名吧?

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到,在司馬遷為劉邦四弟劉交做的傳記中,明確記載了劉交的名和字,既然劉交可以有名有字,劉邦自然也當有名有字呀?

我們還能注意到,在劉邦最初的班底中,還有一個叫劉賈的人,他後來受封為荊王,他也是有名的,而他是劉邦的族兄。

因此,從劉交和劉賈兩人來推斷,劉邦家應是有起名傳統的。

司馬遷沒記錄劉盈的名

一些人認為,司馬遷並沒在劉邦的傳記中記載劉邦的名,反倒在記錄其他人稱呼劉邦時,都稱劉邦為劉季,由此認定,劉邦原本只叫劉季,發達之後才改名為劉邦。

這種看法是沒有道理的,凡是對中國的名和字有所瞭解者都知道,中國人在跟人打交道的時候,為了對別人表示尊敬,都會稱 ,別人的字。司馬遷明確地在劉邦的傳記中記載了,劉邦字季,而劉邦傳記中凡是出現「劉季」字樣時,都是表尊敬的地方,只有稱劉季才恰當啊!

另外,我們知道,古時有避諱一說,但避的只是名,而不是姓和字,所以,司馬遷之所以沒有提劉邦的名,很可能是因為避諱的需要。

熟悉《史記》的讀者一定注意到了,凡是提到劉盈的地方,司馬遷都是用「太子」和「孝惠」來代替的,整本《史記》中根本就沒有出現劉盈的名字,那麼是不是可以說,漢孝惠帝一直都沒名字呢?不能夠吧?孝惠在六歲的時候,就被父親立為漢國的太子了,身份顯赫,不可能連個名字都沒有吧?

所以,我認為,之所以整本《史記》中都沒有出現劉邦的名字,跟沒有出現劉邦的名字是同一個原因,即避諱的需要。

伯仲叔季完全可以做字

還有人說,劉邦的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他叫劉季,這根本就是按照伯仲叔季排下來的,伯仲叔季就是現在的一二三四嘛,因此,劉伯說破了,就是劉大,劉仲就是劉二,劉季就是劉三或劉小嘛。

此等說法忽略另一種很明顯的可能,即劉伯的「伯」和劉仲的「仲」,都是字,而不是名。

翻開司馬遷做的《高祖功侯者年表》,我們能夠看到,項羽的小叔叔項伯,也是有名有字的。

兵初起,與諸侯共擊秦,為楚左令尹,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六年正月丙午,侯項纏元年。賜姓劉氏。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項伯姓項名纏字伯,既然項伯可以字「伯」,為什麼劉伯就不能字「伯」呢?

翻開司馬遷為彭越寫的傳記,我們能夠看到,彭越也是有名有字的。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漁鉅野澤中,為群盜。

既然彭越可以字「仲」,為什麼劉仲就不能字「仲」呢?

翻開司馬遷為陳勝吳廣的傳記,我們也能夠看到,吳廣也是有名有字的。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

既然吳廣可以字「叔」,為什麼劉邦就不能字「季」呢?

從這些記載來看,伯仲叔季完全可以做字,司馬遷說劉邦字「季」,應當是真的,而不是一些人揣測的那樣,說什麼劉邦原本叫劉季,發達後才改名為劉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