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自殺是一道社會「傷疤」

近三四十年來,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廣袤農村在富裕起來的同時,延續數千年的鄉村秩序和倫理傳統面臨嚴峻考驗。農村老人自殺多發,是其中一個極為突出的挑戰。轉型時代,這道深深的社會“傷疤”,拷問著我們的道德良知和治理體系。

某地有個極端例子:在外打工的兒子請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兩三天過去,發現父親沒有要去世的跡象,這個兒子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老人隨後自殺,兒子則趕在一週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農村老人自殺是一道社會“傷疤”

大多數中國農民都有著最樸素的願望,年輕時養兒育女,風燭殘年老有所養,求得善終,則此生無憾。然而近三四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急劇轉型,在農村延續數千年的鄉村秩序和倫理傳統面臨嚴峻考驗,其中農村老人自殺現象就是一個極為突出的問題。我們在最求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和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農村老人自殺這道社會“傷疤”才會痊癒,我們才可能建設一個幸福感更高的國家。

“老而不得善終”,這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社會和時代的悲情一幕。而引發農村老人自殺的原因是極為複雜的:

一是,缺乏相應的娛樂方式和精神文化活動,“白天看電視,晚上看電視,冷冷清清,活著沒意思”,這是許多農村空巢老人的常態,老年人感到孤獨,精神無法寄託,最終選擇自殺這種方式求得解脫。

二是,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傳統鄉土社會相對穩定的宗族結構迅速瓦解。青年人結婚後,都選擇另立門戶組成新家庭,老人由原來的與兒孫共居為主變為多樣化的居住形式,獨居逐漸增多,或者在子女家輪流居住等。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導致了傳統鄉村道德秩序瓦解,傳統孝道出現了淡化趨勢,婆媳關係緊張、不贍養老人、打罵老人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家庭矛盾頻發,也是誘發農村老人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農村老人自殺是一道社會“傷疤”

三是,在一些地方,只有獨生子女的農村家庭,一旦子女常年外出或者不幸過世,老人不僅在生活上難以得到照顧,心理上也容易產生孤獨和悲傷的情緒,而心理疾病又不易被大家重視,心理疾病長期無法治癒,久而久之極易誘發自殺行為。

四是,農村老人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和經濟來源,許多老人患病之後,為了減輕對於子女的負擔和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往往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

人生雖漫長,但總有老去的一天,這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現實。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是大勢所趨。不管願不願意,我們都只能被時代大潮所裹挾。傳統鄉土社會解體和大規模人口遷徙帶來的骨肉離散、親情飢渴,可以說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代價。就農村老人自殺現象來說,我們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無動於衷,要求解這道社會難題,必須通過多方合力才能實現:

農村老人自殺是一道社會“傷疤”

第一,重視對農村老人精神世界的建設,讓老年人不只是每天守著電視度日,可以多組織一些文藝表演、電影等活動,讓老年人每天有事可做。同時,加強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例如,建設一些農村書屋、建立或加強農村社區(村落)老年團體的建設,使老人在家庭之外的村落同齡人中尋找到集體的溫暖和保護,從而減少農村老人因孤獨、無助、受虐而發生的自殺悲劇。

第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例如提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能,加強集體養老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形成家庭養老為主、多種養老模式並存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農村老人養老如果可以不過度依賴子女,那麼家庭矛盾糾紛、人倫慘劇會或許會減少。

第三,農村自治組織更應積極作為,引導廣大農民崇德向善。可借鑑湖南瀏陽建設“美麗屋場”、弘揚家風文化、評選表彰鄉賢、“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等活動的經驗,在潛移默化中,基層黨委政府和村民自治組織引導農民移風易俗,涵育了文明鄉風。

任何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的解決方案,可能最終都會淪為空中閣樓。要讓社會環境對農村老人更加友好,必須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和地方特點推出更多符合實際的措施辦法,這樣農村老人自殺這一社會“傷疤”最終會被淡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