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 孫立人

抗日名將 孫立人

孫立人(1900.12.8 -1990.11.19),字撫民,號仲能,漢族,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金牛鎮人,畢業於清華大學,留學美國弗吉尼亞軍校,抗日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一軍軍長。在赴緬抗日作戰中,仁安羌一戰以少勝多,率一團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敵人,解救十倍於己的被圍英軍7000餘人,取得空前大捷,贏得了國際讚譽。在和美軍並肩作戰打通中緬公路的系列戰鬥中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功卓著,被歐美軍事家稱作“東方隆美爾”。

抗日名將 孫立人

在兩次入緬作戰中,由於指揮出色,戰果輝煌,共殲滅日軍3.3萬餘人,是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在國際軍界和二戰戰史中都具有極高的聲譽和評價,是“二戰戰史”中惟一列入“名將”榜的中國將軍,而被他打敗的日軍也在日軍緬甸戰史上尊稱他為“中國軍神”。但在他的後半生,在臺灣因人際矛盾而遭構陷,以所謂“兵變”罪被臺灣當局無端幽禁三十三年。

抗日名將 孫立人

1.早年經歷

孫立人於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考取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預科畢業。後赴美留學。1925年取得學士學位畢業後,即申請轉入弗吉尼亞軍校直上三年級習文史,1927年畢業,遊歷歐洲,考察英、法、德等國軍事。1928年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入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調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稅警總團由財政部長宋了文一手創建,武器從美國購買,排以上軍官大部分由留美學生擔任。在宋了文的支持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千方百計訓練部隊。他把中國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制訂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形成了一套與國軍其他部隊不同的訓練操典,被大家稱為“孫氏操典”。所屬部隊按照“孫氏操典”進行嚴格訓練,官兵無論是文化水平、還是學科、術科水平,乃至專門的緝私技術,都遠高於一般部隊。

抗日名將 孫立人

2.淞滬抗戰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9月稅警總團開拔淞滬抗戰前線,孫立人率稅警第四團防守蘇州河南岸,與日軍血戰兩週,在周家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使該地成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重之處。孫立人因奮勇當先,在一線血戰中被日軍迫擊炮彈擊中成重傷,全身中彈片十三處,昏迷三天不醒。急送香港接受完整治療,始得痊癒。傷愈後,孫立人立即返回武漢,加入財政部重組之緝私總隊擔任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重組之緝私總隊為松滬會戰之稅警總團殘兵,加上新募,規模3團,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將緝私總隊由原本之三團殘兵新兵逐步擴充至六團。在國民政府急需有力部隊之要求下,1941年12月財政部被迫交出緝私總隊半數兵力給國民革命軍重組為新編第三十八師,孫立人晉任少將師長,隸屬於第六十六軍。

抗日名將 孫立人

3.赴緬抗戰

仁安羌大捷:1942年2月,蔣介石按照與同盟國的協議,組成中華民國遠征軍,下轄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4月,孫立人統率新三十八師進駐緬甸曼德勒,兼任衛戍司令。當時緬甸整個戰鬥情勢,就盟軍方面來說,左翼為中國遠征軍第六軍,當面之敵為敵18師團,正面為第五軍,當面之敵為敵第15師團,右翼為英方第一軍,當面之敵為敵第33師團,新三十八師在曼德勒,無形中有東西策應的任務。

抗日名將 孫立人

4月14日,西線英帝國緬甸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彈盡糧絕,水源斷絕,陷於絕境。孫立人將軍奉羅卓英之命,親率113團星夜馳援,而大獲全勝。仁安羌大捷是一個聞名世界的戰役,是現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戰場打得最艱險的一次大勝仗。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在極端劣勢的情況下,競以800多人的兵力,擊敗數倍於己的敵人,救出10倍於己的友軍。確屬震驚世界的戰爭奇蹟。

為表彰孫立人的戰績,中國蔣介石授予四等雲靡勳章。美國羅斯福總統授予他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帝國司令”勳章。憑一次戰鬥而獲三國元首同時授勳,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絕無僅有的莫大殊榮。也因此一戰而使中國孫立人的指揮才能和軍隊的英勇善戰享譽全球。

抗日名將 孫立人

4.印度整訓

仁安羌戰後,英國方面決定棄守緬甸,撤往印度,新三十八師奉命掩護盟軍撤退。4月下旬,英軍撤過曼德勒後,繼續向西逃往印度。由於英軍的潰退,導致了中國遠征軍陷入日軍包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副司令官杜聿明因對英國人的不忠感到不滿,拒絕了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指示,而執行了蔣介石令他經野人山熱帶叢林北上撤回雲南的命令。孫立人則認為野人山屬瘴病之區,縱橫千里,難以穿越。為保全官兵生命,當機立斷,執行史迪威指示,率新三十八師向西撤往印度。由於日軍的注意力被杜聿明率領北上的大部隊所吸引,新三十八師在撤印途中比較順利。部隊裝備不但沒有損失,還收容了數以千計的難民和英印散兵。而杜聿明所率的第五軍因遭到日軍阻擊和追擊,喪失了穿越野人山的最好時機,給養中斷,飢病交迫,半數官兵葬送於野人山中,孫將軍得知後立刻派遣新三十八師搜尋並救出部分友軍轉而撤往印度。

抗日名將 孫立人

5月底,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到達印度邊境。英駐印邊防軍要求中國軍隊解除武裝,以難民身份進入印度。孫立人拒絕解除武裝。恰巧,為新三十八師在仁安羌解救過的英聯軍第一師師長正在當地醫院療傷,聞知孫立人部的情況後,即前往調解,說明這是一支救過英軍的英雄部隊。第二天,新三十八師開進印度,英軍儀仗隊列隊奏樂,鳴炮10響以表歡迎。

1942年8月先後到達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進駐印度蘭姆咖訓練基地,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軍改編成新一軍,鄭洞國任軍長,下轄孫立人新三十八師和廖耀湘新二十二師。

抗日名將 孫立人

5.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反攻。戰役開始,孫立人指揮新三十八師進攻胡康河谷。10月29日佔領新平洋,12月29日攻佔於邦,1944年2月1日攻克太白加,3月4日與廖耀湘新二十二師兩路夾擊攻克孟關。3月9日,新三十八師113團與美軍麥瑞爾突擊隊聯手攻佔瓦魯班。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土”的第18師團死傷過半,狼狽逃出胡康河谷。據日軍戰史記載:“師團長接到兩軍交鋒報告後,判斷這支敵軍只是為了掩護中美軍主力越境派出來的一支先遣部隊,首先命令富昆南部地區的第56聯隊急速前進,企圖將其各個擊破。及至該聯隊到達戰場交戰後才搞清楚,敵軍原來是中國軍第三十八師(孫立人師)一支勁旅,和第18師團過去在中國大陸上接觸過的中國軍隊,在素質上完全不同,因而大吃一驚。過去,這個九州編成,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轉戰中國,同中國軍交戰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谷對陣的中國軍隊,無論是編制、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面貌,儘管第56聯隊奮勇猛攻中國軍圓形陣地在熾密的火力網和空軍的支援下不僅毫不動搖,中國軍雖已遭到了將近900名的損失,卻仍頑強抵抗,堅守密林陣地,毫不退讓。而日軍的損失卻不斷增加。於是立即向上級報告了這個情況,使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抗日名將 孫立人

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於3月14日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新三十八師113團從左翼翻山越嶺迂迴到堅布山後方,和新二十二師兩面夾擊,29日攻佔堅布山天險,扣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4月24日,按史迪威的計劃,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分別向孟拱和加邁攻擊前進。5月下旬,孫立人將軍從繳獲的日軍信件中獲知:由於日軍第18師團主力在索卡道被新二十二師包圍,加邁城內兵力極為空虛,師團長田中新一坐守空城,驚恐萬狀。孫立人見機而行,不拘泥於原定計劃,以112團秘密渡過南高江,向加邁南面的西通迂迴,切斷加邁日軍的後路;以113團向西進取加邁;以114團向南對孟拱實施大縱深穿插。6月16日,113團與新二十二師會師加邁,日第18師團團長Hi中新一率1500餘殘兵倉皇南逃。6月25日,孫師114團攻克孟拱。

8月3日,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至此,反攻緬北的第一期戰鬥結束。中國駐印軍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予毀滅性打擊,殲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退兵緬甸的恥辱。史迪威稱此戰

為“中國歷史上對第一流敵人的第一次持久進攻戰”。中國駐印軍攻克密支那後,部隊進行體整擴編,由新一軍擴編成兩個軍,即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升任新一軍中將軍長,下轄新三十八師(師長由孫立人兼)和新三十師(後廖耀湘新六軍回國增援國內抗戰,其五十師也編入新一軍)。

1944年10月,反攻緬北的第二期戰鬥開始。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為東路,沿密支至八莫的公路向南進攻,連續攻取緬甸八莫、中國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滇西中國遠征軍聯合攻克中國境內的芒友,打通了中印公路,次日兩軍於芒友舉行會師,作為在越南河內(時稱東京)會師的前奏。隨後,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各師團繼續猛進,3月8日攻佔臘戍,3月23日佔領南圖,24日佔領細胞,27日攻克猛巖,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部隊,第二次中緬印戰役以勝利告終。

孫立人將軍指揮所部,在遠征緬甸,協同盟軍抗擊日本的戰鬥中,迭克強敵,戰果輝煌,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3萬餘人,傷日軍7.5萬餘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座,戰車67臺,汽車552臺,攻取公路646英里。新一軍傷亡1.7萬人。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而被打敗的日軍在緬甸戰後史料上,也尊稱他為“中國軍神”。

孫立人在緬甸這一國際戰場上所展示的英勇善戰和取得的輝煌戰果,也為蔣介石掙足了面了,大大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形象,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而使貧弱的中國居然也能在戰後雄視闊步地登上世界“四強”寶座,當仁不讓地獲得聯合國“五常”席位。其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都是深遠的。

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之邀,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體整和擴充,成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號稱“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抗日名將 孫立人

6.捲入內戰

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陸,同時孫立人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由於抗戰後國共關係迅速惡化,國共兩黨爭奪東北戰事激化,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在四平街被攻陷前夕,孫立人從鄭洞國手中接過新一軍的指揮權。隨即向四平街進攻,同時新六軍廖耀湘部迂迴攻佔塔山,即將切斷四平守軍的退路,迫使林彪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後撤。林彪執行毛澤東“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杜聿明接到投降的東北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的情報,林彪戰力已失,就命令所屬5個軍進行超越追擊,孫立人一路前進,率新五十師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又北撤,孫立人五日內攻克長春,隨後又收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此時,馬歇爾來華調停,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國共停戰。6月6日,蔣介石下達了第二次停戰令;國共停戰。

由於孫杜不和,杜聿明屢次發電向蔣介石批評孫立人,指責其“作戰不力,驕橫跋扈, "},蔣介石鑑於孫立人和杜聿明合不來,將他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解除了他的兵權。1947年7月,將其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官,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負責全國國防新軍訓練。

抗日名將 孫立人

7.臺灣歲月

1947年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司令部遷到臺灣的高雄鳳山,並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時期的得力幹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1949年9月1日,孫立人正式就職臺灣防衛司令,第二零一師10月在金門參加金門戰役。11月,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第二分會中提議孫立人再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臺灣國民黨當局“國防部”亦隨之發表新職。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復職“總統”,東南軍政長官公署隨之裁撤,孫接任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當時陸軍總司令部與臺灣防衛總司令部址乃同一駐所)。1951年5月,晉升陸軍二級上將。1952年4月,連任陸軍總司令。孫立人整編撤退來臺之國民黨軍,建立完善之兵役制度與預備軍官制度。

抗日名將 孫立人

孫立人對於蔣經國以政工制度破壞現代軍事體制曾表達不滿之意,在1950年12月,孫立人召開“新年第一次年終擴大良心會”時,致詞說:“現在社會黑暗,人心不古,不但做事騙人,說話也騙人,所以社會動盪不安,就是彼此不能開誠相見,埋沒了良心之故。”因此也與蔣經國的政工系統埋下了衝突伏線。

1955年8月20日,孫立人的所謂“兵變”事件公開化。當天臺灣國民黨當局以“縱容”部屬武裝叛亂、“窩藏共匪”、“密謀犯上”等罪名,革除孫總統府參軍長職務。事後,組成了以陳誠為主任的9人調查委員會,查處此事。在美國軍方的壓力下,國民黨當局對孫採取“不殺、不審、不問、不判、不抓、不關、不放”的“七不政策”,以軟禁代替刑罪。“長期拘禁”在臺中市向上路寓所,孫立人平時有空種種玫瑰,靠家人賣“將軍花”維生,直至1988年3月20日臺灣“國防部”部長鄭為元來到孫立人家中,向孫立人宣佈,從即日起“恢復一切行動、言論的白由”。這才解除長達33年的“監護”。有記者採訪孫立人對得到“平反”有何感想時,孫立人說:“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抗日名將 孫立人

孫立人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於臺中寓所,享壽89歲。靈樞安葬於臺中市北屯區大坑東山墓園,鳴葬槍,吹安息號。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已在校史館中將孫立人將軍同另兩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永久展覽孫立人將軍生前所用的軍服,馬靴,軍帽,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畢業證書和畫像。

抗日名將 孫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