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曾有人說,一個人最高的境界,就是“通”,一通百通。

而梁文道,大概是現在活躍的公眾人物裡最“通”的一個:集專欄作家、評論家、出版人、電臺主持、公知名嘴等等於一身;做了1922集的《開卷八分鐘》,是世界上集數最多的讀書節目,形成了一代人獨特的閱讀記憶;“高曉松還是梁文道懂得多”至今仍是網絡上熱門的辯題。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以至於幾周前,物道君和梁文道一起喝著他策劃的“年華”紅酒,也覺得合理非常。


“我們說我們做的不是酒,是出版”,他說,同行的朋友也頻頻點頭。

“所謂出版(publishing),無非就是把有價值的內容交付公眾(publics)。書只是最傳統的方式之一,透過語言文字對世界產生新的感受,自己產生一種新的認知,而物件、酒,也可以。”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物道拍攝“年華”酒莊體驗之旅對話沙龍現場。

閱讀與我們經歷的年華都是某種經驗的積累、靠近“通”的路徑,

只是有些人只看到了世界的複雜,有的人寬容些,便捕捉到了樸素的道理,以不變應萬變。

梁文道,顯然是後者。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①② 圖片|楊明-攝


一個愛看目錄的人充實了一代人的書單


對於很多現代人來說,讀書,是一件難以堅持的事情,但對梁文道來說,平均每天花6個小時讀一本書,30多年來雷打不動。

經常有人問他:你哪來這麼多時間看書。但對他而言,這也只是個樸素的道理:沒時間讀書只是託辭。他不刷手機,每天只睡四小時,自然有時間。這是選擇,也是習慣,不能稱作是堅持。

1970年,梁文道出生於香港,由於家庭貧困,父母得外出務工,只能將只有四個月大的他託付給臺灣的外公外婆撫養。而自小離開父母的他,變得孤僻而獨立,在這自由支配的時光裡,他找到了自己的愛好——閱讀,無論是名著還是報紙雜誌,一抓上手就看。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跟物道君說,他發現自己對目錄性的東西很感興趣,比如每接觸到歷史地圖集,就想象著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情景、地圖上長啥樣,經常翻到字典後面去看。後來他覺得看字典也蠻有趣,於是開始一個字一個詞地看,如此識遍天下字。

以後他每到圖書館,都會看館藏目錄,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文學到哲學……就這樣構建起了自己的一個知識系統,也隱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輪廓。

儘管他知道世界之大,知識之無窮無盡,這世上永遠會有他看不完的書和不知道的事物,但他並沒有望而退卻,反而對各種未知充滿了好奇。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他說,如果世上每天出版3000本書,每天讀一本,還有2999本,任重而道遠,但對他來說,每翻開一本書,都是一段旅程的開始,彷彿是在知識這張“世界地圖”上又添了一個標記。

這也是無比樸素的道理:迎接未知。

從無知到有知之間,永遠橫跨著一個未知。

有人會對未知感到恐懼,但選擇迎頭趕上,

才能在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一千零一夜》劇照

靈魂跟得上肉體的日子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要是比起梁文道或策劃或參與的《鏘鏘三人行》《圓桌派》《一千零一夜》,《開卷八分鐘》這檔背景單一、一個人在那裡大說特說八分鐘的脫口秀似乎沒啥看頭,但他一做就是8年,靠著高濃度的信息,豐富了很多人的靈魂。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開卷八分鐘》劇照


而這一次,他“通”的方式是,用紅酒來完成對自我和歲月的閱讀。

策劃“年華”紅酒的團隊裡,梁文道叫自己“特約編輯”,為它“裝幀設計”的陸智昌曾設計了理想國大多數書封,出版業內尊稱“陸大師”;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及釀酒師李衍彥負責產出酒體,正像是做書時產出文章的人,叫“特約作者”,聯合出品方“看理想”也是梁文道這些年的視頻“出版”方,正如他所說,和出版一一對上。

沒有人這樣“出版”過酒。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物道拍攝 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與釀酒師李衍彥

李衍彥說,釀造的過程可能要做2500次決策,因為變幻太多;陳芳說,每年南北半球都只有一次收穫季,釀酒師從業40年最多也只能釀80次酒,葡萄酒要看天,每一年的味道都不一樣。這是無常,是變幻。


就如書籍記錄作者或一個時代的陰晴變幻一樣,葡萄酒的釀造也記錄了從葡萄種植到釀造的風雨點滴。這是相通的,如日夜交替般的樸素道理。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物道拍攝

現在許多人喝紅酒言必追求貴重與年份,對陳年紅酒過分迷戀,這和肉體受物質所累,其實也沒有什麼分別。

而梁文道和夥伴們做“年華”,用一種叫“二氧化碳浸漬法”的方式發酵,不經橡木桶陳年,卻是“忠實”的酒。因為是新酒,所以過去一年的風土記錄相對完整,果香味重。每次喝“年華”,梁文道便把過去一年的種種,皆付杯酒。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物道拍攝

“那是可飲用的記憶。”

梁文道愛用的修辭,也是將兩個本不相關的詞搭配在一起的“通”。他覺得紅酒和我們日常消費的物件,本應有更多的記憶、訊息和感情。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物道君常看《一千零一夜》裡的梁文道。

晚風徐來,路燈昏黃,黑色但品質上乘的衣物裹著梁文道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每捧出一本經典,都可以抽絲剝繭、娓娓道來,一個個思想夜行在你我生活的街頭。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一千零一夜》劇照

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都忙著造明星搶流量,

但他卻告訴我們,書得慢慢讀,人要慢慢走,

酒不必太貴,焦慮不用太多,

靈魂跟得上肉體的日子,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一千零一夜》劇照


獲取自由之前必先路過寬容


和梁文道是在山西怡園酒莊見面的,採訪之前,他要求在室外先抽根菸。幾分鐘前,他舉著酒杯,在晚宴上和這次特意前來酒莊探訪的擁躉和朋友們一起,把酸甜苦辣,變成清脆的碰杯。

他給自己一根菸的時間,切換到另一個“頻道”,就像這麼多年來,他每天都在推翻“前一個自己”,鏈接另一個自己。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年輕時的梁文道十分反叛,和現在截然不同。在臺灣讀初中時他不僅成績差,還打過不少的架,也捱過不少的打;後來回到香港,一時間如同魚入大海,那種自由舒暢的感覺讓他表現得更加自大,喜歡耍酷,“混”文藝,“跑”社會,甚至還在警察面前脫過褲子,儼然一個“反叛青年”。

如今再見到年近中年的梁文道,眼神裡多了一絲溫和,曾經在他眼裡容不下的東西,也可以開始理解;曾經誓不妥協的立場,也開始慢慢釋懷。甚至,他對物道君說他喜歡契訶夫,原因也來自契訶夫作品裡對人世的溫柔。

這種對世界的寬容,也出現在他最近的《八分》音頻節目,語速平緩,聲音厚重,對文化藝術娓娓道來時,也談一些社會熱點,但和諸多煽動情緒的自媒體不同的是,他並不急於發表意見。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圖片|《八分》音頻節目劇照

他說:“我覺得自己分享的內容比自己的觀點還重要。”有一期講如何提高生育率的節目,他剛說完觀點,末了還不忘解釋:“這不是我梁文道說的,是全球老化協會執行長說的。”

讀書到最後,他終究能以寬容的眼光來看待這個複雜多元的世界。

曾經搖旗吶喊,如今冷靜旁觀,

這是梁文道與梁文道的對視與自省,

也是獲取自由之前,必先路過的寬容,

楊瀾說:“男人的帥不在臉蛋,

而在歲月積澱下來的睿智與淡定。”

這樣通達的人,何嘗不能謂之性感。

梁文道:你讀過的書,都成了你的氣質


物道對話梁文道物道:你說這次是“出版”酒,其中或許有關於酒的新的認知? 梁文道:我記得20年前就有人說,中國人不會喝葡萄酒,喝葡萄酒加汽水兌雪碧。坦白說我認為這沒多大問題,歐洲那邊夏天也很喜歡用白葡萄酒兌上雪碧,我也很愛喝,夏天喝很爽。我覺得中國反而是會有文化的情緒,總怕別人說我們不懂規矩,總是想辦法學最正宗的東西,怕別人瞧不起自己,有時候會矯枉過正。輕鬆一點,不用那麼緊張。物道:對於閱讀,你有時候會死磕嗎?梁文道:回香港讀高一有一段時間我死磕。當時英語很不好,可在香港是全英教學,但是我又覺得那些英文課本都很無聊,我就看我自己愛看的英文哲學書。可那本書每一頁我都有一半看不懂,就翻字典,整整用了4個月的時間,書頁都掉了,還是沒看懂。再過幾年回頭看才明白講了什麼,那本書就是解構主義哲學家雅克·德里達 1967年出版的《寫作與差異》。這樣學習英文的辦法讓我早年跟別人說話或者通信,別人都覺得我的英文怎麼這麼古怪(大笑)。物道:中國人現在的閱讀狀態很糟糕。很難看得下哲學類的書吧?梁文道:對,第一是我們思考的方法從小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培養,可能大一才有邏輯課,但是很多歐洲的中學就有哲學課;第二就是我們的生活變得很急速,所以才會出現一些速成類的“雞精”,比如“十分鐘讀完一本書”,我最討厭這一類了。我做的事情不是透過這個節目你可以不用讀一本書,而是你想去讀這本書。哲學是最難“金句”化的,因為它就是一步一步論證過來的,無法省略,也沒法跳躍,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所以當我把一個哲學的結論直接告訴你,所有人都會覺得很荒謬。物道:前幾天,大家都在討論中國男性越來越愛打扮,變得很“娘”,你覺得呢?梁文道:在打扮上,年輕人已經很好了,主要是我們這些中年老男人,是個重災區。那是因為長時間以來認為一個男人太注意自己的外表是一個“虛”的事情,我們好像只要講內在。但年青一代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接受的信息完全不同,所以才會出現“娘”的趨勢,雖然那套審美觀念背後的品味是我不能夠認同並分享的,但我仍然認為這是件好事,人更注重自己的外在,是在表達對自己和別人的尊重,你有多在乎,有多講究細節;而且“娘化”的年輕人在我看來是在挑戰性別的定型的認識,是個更好的事情。物道:常常有人問你對某些事情的評價嗎?梁文道:我做過很多評論工作,但我做喜歡的工作倒不是發表意見、評論人,我很滿足於去做一個引薦人,把大眾關心的問題跟一本書或一個優秀的思想來源拉上關係。我常覺得我的立場和觀點不重要,我要介紹的東西都比我大,能去介紹它們對我而言就是很光榮的事情。


感謝:梁文道先生、怡園酒莊少莊主陳芳女士及釀酒師李衍彥先生接受物道專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