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馬克思」馬克思爲什麼「死磕」《資本論》?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一本一個半世紀後仍然熱銷的“奇書”

在倫敦“離群獨居”、閉關寫作《資本論》(第一卷)接近20年後,他終於可以滿意地將它交付出版。這一刻,如他自己形容的那樣,他“痛快得無以復加”,雖然他曾預言,這部著作甚至不會給他帶來寫作時所吸香菸的錢。

如果他能穿越到2008年10月17日的法蘭克福的一家書店——這家書店叫“卡爾·馬克思書店”,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預言並不準確。因為這天,《資本論》(第一卷)在這家書店宣告暫時脫銷。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2008年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申請破產,前後僅半年時間,華爾街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竟然垮掉了三家,新一輪世界經濟危機由此拉開序幕。《資本論》再次成為人們尋找危機根源的指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部著作屬於“人類的記憶”。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這部鉅著從開始研究到完成撰寫,馬克思用了他近半生的時間!

馬克思說:“我為了為工人爭得每日8小時的工作時間,我自己就得工作16小時”。

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讓我們來聽聽他在《資本論》中診斷的資本主義經濟的毛病吧!

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廣大工人沒有生產資料,可是每個人不都得吃飯、穿衣、養活家庭以及嚮往過上美好生活嘛?於是,工人就只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作為少數人的資產階級,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本,購買生產資料、僱傭工人,從而進行生產。

對於資本家來說,一個工人沒有了、還有千千萬萬個工人,更何況還可以通過使用機器來替代工人;而對於工人來說,他們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外,別無選擇。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馬克思問,工人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在你每天辛苦“搬磚”的那麼多個小時中,有多少小時是為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工作,又有多少個小時是為資本家在戰鬥呢?

假設,維持你和家人一天的生活只需要付出6個小時的工作,但是你每天必須得工作10小時甚至更多,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多出來的4小時是在為資本家生產價值,這就是剩餘價值。

於是資本家犯了狂想病,假設工人工作6個小時工資是24元,工作10小時工資也是24元,如果可能的話,資本家希望工人一天可以工作25小時、一年工作366天!這樣,資本家獲得的剩餘價值就更多了!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資本論》從無產者的立場解釋世界

馬克思說,工人朋友們,資本家賺取了剩餘價值,使得他們越來越富有、你們卻越來越貧困,後果是很嚴重的!為什麼呢?

只需追問一個問題:工人越來越貧困,那麼生產出來的產品誰來買呢?資本家嗎?可是資本家每天也只能喝的下兩杯牛奶,他們生產牛奶的初衷就不是為自己飲用而生產的,而是為了追逐利潤!多出來的牛奶就只能倒掉了,這就是為什麼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中發生資本家將過剩的牛奶倒向密西西比河的原因。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資本論》的出版是人類科學史上的重大事件。1871年4月25日,李卜克內西寫信告訴馬克思:“在全德國人們都在讀著根據你的《資本論》所作的關於剩餘價值和標準工作日的報告”。

在馬克思誕辰100週年之時,李大釗曾經撰文說:“從前的經濟學,是以資本為本位,以資本家為本位。以後的經濟學,要以勞動為本位,以勞動者為本位了。”

「Hi!馬克思」馬克思為什麼“死磕”《資本論》?

《資本論》從無產者的立場解釋世界,振聾發聵!

下一期中,小芒將為大家講講馬克思是如何看待當時的中國的,敬請期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