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資本論》:資本家是靠什麼賺錢的?

世界上1%的人群掌握著全世界90%的財富,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不少經濟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真正具有“科學意義”的答案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出於意識形態的對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不太喜歡這個人,但是金融危機的教訓使得這些政客和資本家不得不重視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的本意是要研究當時的社會問題,資本家們生產出了大量的紡紗賣不出去,導致企業出現虧損,大量的工人被趕大街上待業。需要紡紗但是沒有收入來源的工人只能在秋風中瑟瑟發抖。很顯然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局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呢?

馬克思在學完哲學、歷史等課程後,又深入社會實踐中,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最終發現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秘密”,即所謂的“剩餘價值理論”。人們生產製造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而隨著生產技術和能力的提高,逐漸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出現了“剩餘產品”,這種產品通過“等價交換”成其他自己不生成的東西來滿足自身多元化的需求,這種“自然狀態”下的經濟體制。

簡述《資本論》:資本家是靠什麼賺錢的?

伴隨著剩餘產品越來越多,少數人發現了秘密所在,似乎專門用來從事商品交換活動的“收益”要比從事生產賺得更多。我國古代的商賈也發現了“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於是在一些“原始積累”的基礎上,少數的人選擇了放棄生成勞動。在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時候,政府一般都是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來調控經濟,因為統治者清楚的明白,只有種地的農民才能實實在在的打出糧食來,而靠囤積糧食賺取“差價”的商人不能從本質上創造出社會財富。

資本家往往是屬於“精英階層”的人物,他們比誰都明白其中的奧秘,但是為了安撫另外99%群裡情緒,他們不會,也不可能承認事實。直到“敢說真話的小男孩”馬克思出世,才道破了其中的秘密。10斤小麥種子,通過農民的勞動,來年大約能收穫500到600斤的新小麥。統治階級認為農民種的地是受自己軍隊保護的,因此要拿去100斤來養活自己及軍隊。這種不參生產活動,而能享受到生產成果的行為,在馬克思這裡叫做“剝削”,這個例子是舊社會形態中的剝削。

簡述《資本論》:資本家是靠什麼賺錢的?

生產形勢是多種多樣的,與之相關的生產關係分配製度也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在歷史的長河中處於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在“剩餘價值”的現象中,出現了“私有制”,私有制又從法律的角度保證了“階級利益”。階級的本質就“剝削”,就是一部分人對另外一部分人生成的剩餘價值的侵佔。當然這是由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是由社會生產力決定的。雖然“剝削”是個貶義詞,但不必歸罪於某個人身上。

隨著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逐漸出現了手工業,其中不少年富力強又頭腦靈光的手工業者總能比絕大多數勞動者生產出更多的紡紗。他們之間的財富水平逐漸出現了分化,伴隨著工業化技術的進步,通過革新設備,優化工藝等形式,產量高的紡紗作坊逐漸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個人、家庭為單位的小作坊逐漸在不利的形式中,選擇了去大的作坊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取賺錢。於是勞動者的勞動力逐漸演化為商品,資本家可以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在市場上獲得充分的勞動力。如果每個勞動者每紡織5匹紗,就足夠交換到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資料,那麼他們按這個勞動量去做工,資本家是沒有任何收益。也就是說如果將勞動力作為商品,進行等價交換,企業家是不能獲得增值的。

資本主義經濟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剩餘價值(m)。西方的經濟學家往往是不認可剩餘價值的,要麼直接否認剩餘價值的存在,要麼認為剩餘價值是由資本家的勞動或者其他東西產生的。總是他們不認為是“剩餘勞動”創造了“剩餘價值”,這個問題關乎到敢不敢對廣大的勞動者說真話,能不能讓廣大勞動者知道真相。

簡述《資本論》:資本家是靠什麼賺錢的?

真相便是不變資本是不能增值的,機器設備、原料輔料等自身沒辦法實現增值,值得注意的是比如廠房、設備這些屬於“消耗性”的不變資本,其價值會隨著時間流逝,而原料輔材等一部分價值會轉移到新產品之中。而真正會產生剩餘價值的是“可變資本”,可變資本就是資本家花錢購買來的勞動力。

勞動具有二重性,能夠直接把棉花加工成棉布的生產行為是具體勞動,直接創造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將棉布交換成貨幣的這種勞動是抽象勞動。不能看出,只有具體勞動可以創造社會財富,而抽象勞動只有凝聚到具體勞動的成果中,才能體現出其價值。所謂的“資本剝削”,本質上是將具體勞動所產生的價值,在其他生產要素中進行了稀釋,工人能拿到手的工資跟所付出的勞動力是不對等的交換。

簡述《資本論》:資本家是靠什麼賺錢的?

西方資本家是不認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種劃分的,他們更喜歡“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這種劃分。馬克思並不否認在計算“剩餘價值”的時候,要剔除“生產資料”的成本,也就是說賣出去的商品,除去生產資料,剩下的錢應該是工人的勞動所得。但是資本家總有說辭,比如自己的組織管理勞動回報、自己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回報、自己所提供的固定資產貢獻回報等等,他們要用這些因素同工人進行“不對等”的營收分配,往往是過於突出自己的貢獻,甚至認為沒有自己創辦的企業,工人連吃飯的地方都沒有。

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來討論,世界是誰的?世界上的物質材料是誰的?原始社會中誰都沒有能力私自佔有生產材料,而集體勞動的成果也是可以集體分配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原罪是“私有制”,私有制的本質又是因為社會中產生了“剩餘價值”,但是剩餘價值又不能滿足“按需分配”的要求,於是資本在家在“按勞分配”的幌子下,將絕大多數的剩餘價值攬入自己的懷抱。當然了人的消費能力是有限的,更多的剩餘價值用於在“私有制”的保護傘下,開更多的工廠,添置更多的設備,好讓更多的工人能夠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來實現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