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秦王朝是否就能延續好幾百年?

哆啦咪嚕


扶蘇若登基,則秦之甚幸,天下甚幸!秦再長治久安數百年不敢說,百八十年總是可以的。

扶蘇接班後,以他的才幹和聰慧,完全可以在不觸動秦法的前提下,一點一點改變,逐步調整那些嚴刑峻法,施行仁政,實行“法家”和“儒家”執政方式的並軌,慢慢給秦帝國轉型。

而秦始皇在臨死前,一些跡象也表明他開始有逐步放鬆對國民控制,實行仁政的可能了。

秦始皇最後一次巡行,跑到九嶷山去祭祀舜帝,然後,又跑到會稽面向大海去祭祀大禹

堯舜禹都是古代的賢明之君,以仁政和愛民被民間世代傳頌,秦王應該也意識到了“天下苦秦久矣”,也通過祭祀先賢,向天下傳遞秦國要逐漸“寬政”的信號。

扶蘇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可惜始皇帝死在出巡的路上,而胡亥又正好隨行。

扶蘇不僅是長子,更是始皇帝20多個兒子裡最有名的,能力和才幹、品行和修養都傳頌於民間,秦始皇對其也是寄予厚望的。

從嫡長子繼承製到能力,扶蘇都是最有資格接班的。

可惜啊,胡亥撿了個便宜,碰到始皇帝最後一次出巡,“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於是,胡亥就跟著老子出去巡視了。

秦始皇搞焚書坑儒,扶蘇看不下去,就勸諫父親在天下初定之時還是要多實行仁政,不要對百姓施以嚴厲的刑罰,如果是一般人對始皇帝這麼說,早就被滅族了,對於兒子的勸諫,始皇帝雖然表面發怒,但是內心還是很欣慰的,就派他去蒙恬那監軍,監督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這也是給扶蘇一個歷練的機會。

當然,始皇帝沒想過自己竟然那麼早就死了,即使他留下遺詔任命扶蘇接班,但趙高和李斯為了自己的利益,篡改了遺詔,並矯詔以始皇帝的名義賜死扶蘇。

當使者帶著詔令來到北方蒙恬這,蒙恬勸諫扶蘇趕緊再去重新請示一下,問個明白,怎麼能一個使者來了就自殺呢?

扶蘇只說:既然父親命令兒子自殺,兒子還需要請示嗎?

說完,扶蘇自殺而死。

如果扶蘇能順利即位,則秦國政治就能朝著寬鬆氛圍發展,秦國的國祚也會更長遠一些。

扶蘇若即位,名正言順,蒙恬一下軍政要員、皇族內外都會服氣,也不至於出現胡亥即位後屠戮宗室、臣子的事情,國家也是一派欣欣向榮、正常運轉的好景象。

即使再次出現起義,因為沒有屠戮功臣,基本上名將都還在,消滅那些起義是分分鐘的事情,國家局勢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不至於像程勝吳廣起義之後迅速蔓延全國,而秦國僅章邯一個名將,孤掌難敵四手。

扶蘇仁慈,必然會逐漸的調整秦國的嚴苛律法,逐漸逐漸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以逐漸安定天下的民心,讓老百姓不至於揭竿而起。

即使扶蘇其他事情都不怎麼做,就算是把阿房宮、秦皇陵、萬里長城等巨大工程的徭役降下來,工程進度慢一些,那至少也能解放上百萬民夫回家,不至於讓百姓痛苦不堪,只要在老百姓的承受範圍之內,農民還不至於弄到造反的地步。

綜上所述,若扶蘇即位,秦之大幸也,即使不能長治久安,至少也能搞個百八十年的國祚。


雲中史記


其實,潛夫之前已經回答過此類問題。今天不妨在老調重彈一回,不足之處,還望大家不吝賜教。

秦朝真正滅亡的原因不僅僅是繼承人的問題,滅亡的禍根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埋下了。自統一六國到死亡11年時間裡,秦始皇都沒有解決掉這些隱患,既是扶蘇即位也更難消除隱患,秦朝滅亡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①對六國遺產的消化問題。

幾百年的諸侯爭霸,被秦國用短短十年就滅國統一。驟得六國土地、人口,秦在消化、接納上肯定還是一時難以適應,用郡縣制替代分封制,六國貴族安置上一時難以到位,就埋下了隨時爆發動亂的隱患。

其實,秦始皇也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他採取的做法就是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個銅人,加強對民間兵器的管控。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還是沒有預防住後面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只要有人造反,拳頭也是武器。

②國力的急劇消耗。

秦之所以能滅六國,其原因固然有六國長期爭霸致使國力衰落,更得力於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的積累。秦統一六國後,長期戰爭也一定造成國力空虛。

同時,為了強化皇權,穩固統治。秦始皇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駐紮精銳部隊;國內加固餚函要塞,修築馳道,時刻枕戈待旦;樹立皇權權威,修建阿房宮、驪山大型工程,消耗民力。這些措施固然是為了維護秦朝統治,更是加大對國力進一步消耗。

③制度隨之僵化。

秦朝統一六國後,繼續沿用商鞅變法後的一套制度。郡縣制的採用,基層官員隊伍的急劇增大,良莠不齊,治理能力嚴重跟不上;嚴刑峻法的繼續沿用,造成本該修養生息的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官吏的殘酷剝削,導致與統治階級的矛盾最終激化。陳勝、吳廣、劉邦就是因為在押送囚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才開始造反的。

④國家重心的轉移。

秦統一六國後,其軍事重心由內部轉向外部,變成抵禦匈奴的南下騷擾,精銳部隊部署在邊境上。致使內亂髮生時,一時沒有足夠的兵力迅速滅火,最後成燎原之勢。經濟重心沒有放到發展上,反而舉國之力開始許多大型國家工程,剛從戰亂中解脫出來的百姓沒有得到修養生息的機會。

基於上面四點原因,潛夫認為在秦始皇在位期間都沒有著力解決,既是太子扶蘇即位,也很難一下扭變秦始皇制定的發展方略。那麼,秦朝的滅亡隱患已經逐步凸顯,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因為,留給他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之家了。我是安定郡潛夫,讓我們共同撥開歷史的迷霧去探究真相吧。


安定郡潛夫


不管怎樣,如果是扶蘇,就算他沒有太多才能,僅憑秦始皇為他打下的江山,他只要安分守己地守住,不像胡亥那樣繼續給老百姓帶來沉重的壓力,就足足給苦難中的勞動者帶來福音。沒有多少人會被逼起義。如果是那樣,歷史就要改寫。

讓我們詫異地是,為什麼扶蘇接到聖旨讓他自殺,同時秦始皇已死的消息就立刻自殺?他不知道是被別人陷害嗎?不弄清楚就先聽從安排先自我了結,這樣的人能堪大任嗎?有判斷力嗎?就算宅心仁厚,則難免受人利用,左右不了大局。或許秦朝還會有幾百年的歷史,但是不會太強大。



催古拉小的起義徹底摧毀秦王朝時,劉邦獨具慧眼,子孫後代開創了大好局面。“文景之治”,尤其是漢武帝的“漢武盛世”,劉秀的“光武中興”,這也是我漢語人民至今繁衍昌盛的根源。


所有沒有歷史沒有如果兩個字。


雨霖鈴97090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的路上病死在沙丘宮。史書上說秦始皇立公孑撫蘇為帝,詔李被中書舍人趙高和丞相李斯給竄改了立胡亥為帝。根據近幾年發現的秦簡記載當時確實立的胡亥為皇帝。可是秦二世懶於國政,認為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一樣快。因此在短暫時間裡要玩盡世上所有好玩的東西。趙高趁機專權腰斬了李斯,當上丞相後指鹿為馬清除異已。關東六國人民起義密而不報,直到劉邦大軍快打到咸陽二世胡亥才知道天下已亂。趙高想和劉邦刮分天下派女婿閻樂逼死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秦王。秦王子嬰殺了趙高做了四十六天秦王便白馬素服拿著大印投降劉邦,秦國僅十五年便滅亡了。如果當初秦始皇立公子扶蘇為帝,中國歷史會是另一番景象。公子撫蘇比較仁厚,如果他訊速調整政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天下會安靜下來。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六國貴族只能望爾興嘆。此時陳勝吳廣興風作浪,蒙恬會在第一時間把危機消滅在萌芽之中。試如是今夭我們就會被稱作秦人了。




關東俠客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學可以假設。那麼如果扶蘇當了皇帝,秦王朝是否就能延續好幾百年嗎,也許不會。

古往今來,大多數人都認為秦朝的滅亡與始皇殘暴,峻法酷刑是分不開的,但有一個事實是始皇在位時期,天下大定,整個中原也在穩定的發展中。始皇崩,二世上臺後不理政事民不聊生,陳勝吳廣才乘機發難,繼而以星火成燎原之勢。究其原因,竊以為,當時的統一國家實際並不穩定,各國貴族都在謀劃復國大事,所謂亂世必需重典,這時期始皇必須有嚴刑峻法來鎮壓叛逆,維護統一的國家。公子扶蘇當時是很有聲望的,蒙恬也是扶蘇的堅定支持者。可以說是手中有兵馬,人民當中也有聲望。但是扶蘇卻是半個儒家弟子,儒家思想的堅定支持者,若在盛世,定能為守成之君,然而如若讓他應付危機四伏的“大秦”,寬仁的儒家思想就會成為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六國舊貴族很難捨棄自己的已得利益去支持仁德的扶蘇;再者,扶蘇性子軟弱,這點可以從二世矯詔始皇讓扶蘇自盡,扶蘇便自戕了,

所謂千古聖君,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必須得受千載之悲,萬載之痛,扶蘇的性格達不到,自然也做不成。


電視劇裡看歷史


秦朝滅亡的原因並不在於皇帝,而在於其本身的法治恐怖。

秦朝是尊崇法家治國,這樣的結果是絕對的法治恐怖以及集結全國人的力量為國家服務,國力空前強盛,足以碾壓一切外敵。

這樣做的弊端就是,國內人民被嚴重壓榨,苦不堪言,人民的負擔加重,並會產生牴觸心理。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也有發生叛亂的時候,但都被能力強悍的嬴政壓下來了。

到了秦二世,更加暴虐無度,他能力不比他老子,所以很快就被推翻。

有很多人把滅亡的責任歸結於秦二世身上,秦二世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最大的責任還是在秦朝本身的制度體系上。

它本身的制度體系有問題。

比如,《陳涉世家》中陳勝如此說:“今亡一死,舉大計一死。”

現在逃跑是個死,起義也是死,誤了工期過去,我們還要死,既然如此,我們不如起義搏一把吧。

秦朝的制度把人往死路上逼,人們怎麼可能不跳出來反抗呢?

至於扶蘇當皇帝,可能秦朝會保住崤山以西的領土,但山東六國的領土他還是要吐出去的,因為其他六國的統治者後裔即使沒有陳勝,他們也會揭竿而起反對秦朝的。


歷史的星辰大海


談及秦亡於二世,史家多以具有仁愛之心的扶蘇未能承繼帝位為憾。假如扶蘇可以承繼帝位,那麼扶蘇就會對秦始皇的暴政作出修正,儘管秦王朝也會發生政治 動亂,但憑扶蘇的朝野聲威及其政策的調整,秦王朝極有可能渡過幾十年的動亂期,隨著時刻的推移和天然規律的淘汰,那些被滅國的王公貴族的復國情緒都會天然 消解,秦王朝的控制將日益鞏固,即便是出現少許動亂,帝國大廈也不會轟然傾覆,秦王朝控制連續三世五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是一個善良 美好的抱負假定,這個假定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歷史是由不得假定的,扶蘇兩次被髮送到北方守邊,就已經決定了秦王朝傾覆的命運不可逆轉。沙丘之變固然有種 種變數,比方,假如這次巡遊胡亥沒有跟隨秦始皇而留在咸陽;假如蒙毅趕在秦始皇逝世之前回到秦始皇身邊;假如秦始皇頒佈的讓扶蘇繼位的詔書,在秦始皇嚥氣 之前宣佈;還有,假如李斯堅決不同意趙高的奪嫡詭計,等等,只需有一條成為現實,趙高篡改詔書的詭計就不可能達到目的。但這些都只能是假定,而前史就是這樣詭 譎無情,一個小小的中車府令的一個斗膽冒險而又十分縝密的奪嫡計劃,竟然斷送了聲威赫赫的大秦帝國。

胡亥即位為二世皇帝時,年已二十一歲,但胡亥屬始皇幼子,雖有始皇親令 (偽造),卻無法使其他的令郎心服口服,何況扶蘇的死因可疑,並且本土派的 重臣底子不滿李斯及趙高集團,使原本已內憂外患、危機重重的秦皇室,更 因而處於高度的緊張狀態中。因此,趙高就鼓動二世胡亥先下手為強,用血腥的 殘殺來樹立登峰造極的權威。胡亥採納了趙高的建議。一時間大秦帝國,腥風 血雨,暗無天日。

胡亥先以“不忠”之罪處死蒙毅,又以“暴亂”之罪逼迫蒙恬自殺,始皇身 邊官居中郎、外郎、散郎等職務的一切近侍之臣以及許多郡縣守尉多被誅殺或 罷黜。他還把屠刀對準了宮室,先後有12位令郎在咸陽街頭被斬首示眾,6位令郎 和10位公主在杜縣(今陝西長安西南)被活活裂屍而亡,連坐者不可勝數。所以,群臣自危,“宗室振恐”,大眾無措。

胡亥即位後,“欲悉耳目之所好,窮心志之所樂”,且得到趙高、李斯的阿諛 阿諛,所以終日縱情聲色犬馬,窮奢極侈。胡亥和趙高還大肆剝削、壓迫勞動人 民,比起始皇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大規模徵發徭役,擴建驪山墳墓和宗廟。為防止工匠洩密皇陵機關,始皇下葬以後,胡亥指令關閉墓道羨門,悉數工匠被 活活悶死在墓室裡。胡亥還大興土木,擴建阿房宮,治天下馳道、直道,效仿 先皇巡狩天下:“外撫四夷”,徵發大批窮戶戍守邊地。這耗費了很多的人力、財力,使賦稅、徭役日益增加,造成無人可徵、生靈塗炭的局勢。

為了長享天下,胡亥向李斯問計,李斯為了投合胡亥心意,寫了一篇“行督責 之術”的文章,意思是用督察治罪的權術來對付臣民。這樣一來,皇帝大權在握,獨斷專行,用深罰重責操控臣民,實施極點嚴酷的血腥控制方針。胡亥所以實施 嚴刑峻法,“用法益深刻”,“賦斂愈重,戍徭無已”。“稅民深者為能吏,殺人重者為忠臣”。為了使自己“身尊而勢重”,二世不準“儉節仁義之人立 於朝”,“諫說論理之臣間於側”,“烈士死節之行顯於世”。

趙高勸胡亥“深拱禁中”,“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他居然相信這一套,大搞奧秘政治,從此常居深宮,很少上朝,只單獨會見趙高決斷朝事。

二世胡亥在原有暴政的路途上漸行漸遠,大大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嚴酷的剝削,使得大眾飢寒交迫,生計日窘。深重的賦役,迫使很多村民背 井離鄉,流離失所,出現“死者相望”,“路途死人以溝量”的慘狀。而苛酷 的懲罰,更是“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劓鼻盈 ,斷足盈車”,冤獄遍於 國中。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聚集,斬木為兵,揭竿而起。

外部農民起義摧枯拉朽,內部排擠鬥爭無休無止。秦朝正一步步走向滅亡。趙高此刻權勢正如烈焰,他憑仗手中的權柄大肆排斥異己,陷害朝中重臣。在趙高的策劃下,胡亥不分青紅皂白,以莫須有的罪名拘捕查辦右丞相馮去 疾和將軍馮劫,二人認為“將相不辱”,自殺身亡。李斯這個大倉鼠也吃到了 盡頭。因為趙高的挑撥,李斯逐步失去了胡亥的信任。趙高巧立謀反之罪,李斯父子身陷囹圄,其宗族來賓一律被收捕。李斯被屈打成招,被迫招認謀 反之罪,連胡亥派人核實口供,他都“認為如前,終不敢更言,辭服”。胡亥誤認為口供事實,竟興沖沖地說:“沒有趙高,我簡直被丞相出賣了。” 二世二年(前208)七月,李斯被判“具五刑”,“夷三族”,腰斬於咸陽市。在走向刑場時,李斯對同行的二兒子說:“我想和你一起再像當年那樣,牽著黃狗,去上蔡東門外行獵,追逐狡兔。那樣的日子還會有嗎?”說罷父 子倆抱頭痛哭。

李斯身後,趙高天經地義地坐上了丞相之位。這時的趙高已有心全面擅權,但還憂慮群臣中有不依從他的,所以就做了“指鹿為馬”的測驗。

一天上朝時,趙高令人牽來一頭鹿,說是一匹寶馬。胡亥笑道:“丞相弄錯了 吧?竟然謂鹿為馬。”所以問左右朝臣,大臣們有的沉默不語,有的順著趙 高說是馬。也有不願受趙高捉弄的大臣堅持說是鹿,後來都被趙高私自謀害了。

爾後朝臣沒有不畏懼趙高的,而二世胡亥的死期也臨近了。

鉅鹿之戰後,秦軍主力被消滅,各路起義軍所向無敵。不久劉邦率領的一 支起義軍就逼近了咸陽。音訊傳到胡亥的耳朵裡,胡亥大驚失色,怒斥趙高 欺騙他。趙主意胡亥已對他心懷不滿,便開始策劃殺死胡亥,以求“賣主自保”。

趙高首先設計騙胡亥遷到望夷宮去住。接著,指令親信矯詔調兵2000,表裡 策應。咸陽令閻樂(趙高的女婿)率眾闖入望夷宮,直奔胡亥的住處。胡亥驚 慌失措,忙叫衛兵抵抗,衛兵們早就嚇得四散逃命去了。閻樂歷數了這位二 世皇帝的種種罪惡,接著對他說:“你荒淫無道,視如草芥,現在天下人都 起來叛變你,你想想該怎麼辦吧!”胡亥懇求見一見趙高,閻樂不許。事到 現在,胡亥知道是做不成皇帝了,就說“我讓出皇位,給我一個郡,我願去做 個郡王”。閻樂一口拒絕。胡亥又說:“那麼我也願意做個萬戶侯”,閻樂搖頭。胡亥咬咬牙說:“我願意和妻子、兒女做個普通大眾總行了吧?”閻樂早不 耐煩了,說:“是趙丞相命我來為天下人殺你的,不必多說了”。胡亥知 道自己難逃一死,就拔劍自刎了。

因政變而登上皇位的二世胡亥終究又因政變而暴亡,想來令人唏噓。而他 臨終前可悲的“三願”也被世人傳為笑談。

趙高急於加冕稱帝,可又怕“左右百官莫從”,且惹火加身,不得不放棄。他一面私自與楚懷王相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一面另擇秦宗室令郎子嬰 為秦王認為權宜之計。子嬰深知趙高不除,秦亂不已,所以誘殺趙高於齋宮,滅其三族。趙高終於玩火自焚,自食其果。子嬰即王位只是46天,劉邦便破 武關,進軍灞上,催促子嬰屈服。子嬰即“繫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又過了幾個月,項羽率軍入咸陽,自封西楚霸王,將劉邦趕出 關中,秦國故地一分為三,分封給三個秦的降將。項羽“殺子嬰及秦諸令郎 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財貨,諸侯共分之”。秦朝,一個泱泱帝國,裹挾著它的榮耀與羞恥,就這樣消失在沖天大火之中。

這時為公元前206年冬季,距公元前221年秦王朝的樹立,只是十五年。從前不 可一世的龐大的秦帝國就這樣如稍縱即逝,像一顆流星,在中國的歷史上一閃而過。


方言講史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就此問題我們僅能是根據一些當時的情況推測一番:

先來看看繼位候選人扶蘇和胡亥其人。

史書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可以看出對扶蘇的評價還是相當正面的,因為對秦始皇坑儒提了意見,讓始皇帝派著跟隨蒙恬去守國門了,也算是下鄉鍛鍊,其實已經被內定接班,也具備作為接班人的條件,只是突發變故被胡亥篡了位。



胡亥其人呢?可以說是一身的毛病,從他的所作所為來看,明顯的心智不全。當趙高在朝堂上指鹿為馬的時候,他居然相信真的是馬,還認為自己犯了幻覺症。將朝政大權完全交給趙高處理,繼位後把十二個兄弟殺的精光,可以說殘暴之極,是昏君裡的奇葩



再來看看胡亥登基後乾的些荒唐事,驕奢淫逸不為過,徵了幾十萬人去修阿房宮修驪山墓,完全不顧老百姓的死活,試想扶蘇繼位,以他之仁,定會給天下休養生息的機會,自古以來百姓隱忍,如不是活不下去,是不會起來造反的。天下經過七國上百年的戰亂,早已人心思定,略施仁政安撫,不致於天下大亂。

以秦始皇的眼光,選定扶蘇繼位,自不會偏差太大,胡亥當個太平王爺也是個不錯的歸宿,陰差陽錯的放錯了位置。秦亡的起源是大澤鄉起義,明知必死被逼的造反,陳勝就是借用的楚將項燕和扶蘇的名頭,想來扶蘇的仁名也是深入人心的



即使到了烽火遍地時,胡亥仍在深宮尋歡作樂,為趙高矇蔽而不自知。如扶蘇在位定不至此,以秦軍天下無敵的鐵騎,將起義苗頭扼殺於襁褓中並非不可能。只是胡亥已經把蒙恬等能將迫害致死,連秦軍也一起給禍害了。



歷史的軌跡固有其規律,同樣不缺少偶然的突發事件作為拐點。以上之論,僅供談資。


百味乾坤


後世很多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如果扶蘇繼位是不是能讓大秦帝國如秦始皇所希望的那樣,萬世長存?可以肯定的是,萬世長存好比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一樣,絕對是不可能的。但是能像歷代王朝那樣好歹存活一兩百年,有沒有可能呢?

我的回答是有可能?很多人認為秦朝苛政積弊太久,已經積重難返,即使扶蘇是治國良才,也無力迴天了。

真的嗎?



首先,我們分析一大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

第一,秦國奉行法家的治國理念,實行嚴刑峻法。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奉行“戰國”法治,說白了就是國家的一切設置都是為戰爭準備,比如獎勵耕戰;軍功受爵等,戰爭結束,如何更好治理國家,秦始皇一直在尋求。

第二,秦國統一後大興工程——修皇陵、修直道、修阿房宮、修長城,大量的青壯年四處流動服役 ,耗損民力的同時埋下社會不穩定的隱患,要知道陳勝和劉邦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後軍隊南征吳越死傷很多,民間怨憤。



第三,胡亥非法繼位,殘害眾兄弟姐妹,蒙恬蒙毅兄弟以及朝中大臣、宗族,導致整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導致整個國家機器逐漸懈怠、癱瘓。國家喪失了凝聚力。

尤其李斯一族被腰斬後,秦朝失去了一個治世能臣。殺能臣毀良將,軍心民心渙散,甚至南征吳越的大軍,面對國內反秦起義,作壁上觀,拒絕回援。

第四,秦統一後,將秦國的治理模式推行到六國,卻沒有得到六國的認同。試想,燕楚齊從西周之初就立國,即便三晉分家後的韓趙魏,國家也演習了幾百年,整個國家的子民對於故國的歸屬感已經根深蒂固,荊軻、高漸離等民間反秦力量洶湧,他們不過是冰山一角。


始皇帝晚年,帝國統治已經危機四伏,如果扶蘇上位,他能挽救秦帝國於水火嗎?

有人認為扶蘇收到詔書就自殺,實在不堪而懦弱,不是可造之材。

我覺得扶蘇能,理由如下:

(一)扶蘇仁慈寬厚,有賢良之才輔助

扶蘇接始皇帝”偽詔”,不調查清楚事情的原為委,就自殺,不論他是否是懦弱還是昏昧,至少說明一點扶蘇是一個忠孝之人,但凡忠孝之人,一定是仁慈的、溫厚的。再加上扶蘇跟蒙恬戍邊多年,深刻體會民間疾苦,當政後一定會在苛政重徭役的方面進行改革。

而這樣忠厚的帝王對於一個已經被強勢君王始皇帝折磨的非常疲弊的國家來說,他的忠厚理念若貫穿到治國上,如漢文帝一樣,寬仁待民,與民休養生息,對於秦王朝來說,就等於緩和了社會根本矛盾,再加上軍事上有蒙恬輔佐,政治上即便沒有李斯,也還有蒙毅協助。

只要朝廷上下一心,加上秦國的軍事實力,即便六國遺緖興風作浪造反,也不足以為患。




(二)扶蘇正直敢言,有民意基礎

秦始皇焚書坑儒實行暴政,滿朝文武都噤若寒蟬,無人發聲,唯有扶蘇站出來,始皇帝也還算是一個能納諫的皇帝,早年納諫如流,愛惜英才不用說,到了晚年除了乖戾,也還沒有昏聵,這次如果扶蘇不是跟始皇帝發生激烈衝突,不至於把他發配去守邊,當然這裡面可能也有始皇帝為鍛鍊他的用心良苦,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扶蘇是一個有膽識、有見地的人。



扶蘇和蒙恬帶三十萬大軍鎮守河套地區,後來還遷徙一部分人過去,扶蘇在那裡獲得蒙氏兄弟和軍民的愛戴,側面也說明他不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公子哥。而且始皇帝在立太子時,曾經考慮過胡亥,這在使者問罪蒙毅時透露出來,當時二世皇帝,質問蒙毅的時候說,當年先帝想立我為太子,是你從中作梗。但是始皇帝帶著胡亥第五次巡遊,而最後沒有立胡亥為太子,而是選擇扶蘇,也從側面印證,始皇帝還是認可扶蘇的能力,才能把繼承權最終給他。



後來,陳勝吳廣起義,曾經一度打著扶蘇和項燕的旗號。打著項燕的旗號不難理解,因為項燕是楚國最後一位戰死的將軍,但是反秦為什麼要打秦國已故公子扶蘇的旗號呢?就讓人費解了,有專家研究得出一個大家比較認可的答案,那就是扶蘇的母親可能是楚國人,他身上留流著一半楚國人的血統。如果真這樣,扶蘇若當了皇帝,六國反秦最強烈的楚國,無疑反抗力就弱了。



(三)天下戰亂太久,民心思安。

周王室衰微之後,天下戰亂頻繁,已經延續幾百年,老百姓都希望過上太平日子,如果不到萬不得已,除了六國遺緖,沒有人真正願意起來造反,即使有人造反,也不會那麼多人響應。

楚漢爭霸之後,一屆平民劉邦稱帝,而不是六國貴胄可知天下人心歸向,尋求復國畢竟是少數貴胄,絕大多數平民百姓僅僅是希望能過上安寧的生活 ,誰來掌權管理天下,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對天下的百姓一直一視同仁,沒有像蒙古統治中原之後區別對待,這一點很難能可貴。如果秦王朝建國後,愛惜民力,不苛待百姓,久而久之,百姓遲早會歸心,認同並熱愛這個國家。

這一點,我相信扶蘇能做到!


開涮歷史


據最近的考古發現確認,胡亥確實是秦始皇選定的接班人,秦始皇之所以沒有讓扶蘇接班,應該是有原因的。

實際上,秦朝的滅亡,跟秦始皇建的國家治理機制存在的嚴重缺陷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秦始皇盲目自信,過於仁慈,低估了反對勢力的能量,沒有徹底清算六國餘孽,沒有將他們斬盡殺絕,也沒有將他們監禁起來,以至於一有風吹草動,他們就死灰復燃。

其次,權臣趙高設計陷害了能臣宰相李斯,導致了大秦帝國的國家治理機制具體建立者,大秦帝國日常運作的實際領導者李斯被秦二世殺掉,導致了大秦帝國運轉不靈。

再次,權臣趙高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呼朋引類,排除異己陷害忠良,項目殺掉了扶蘇和蒙恬,使得滿朝文武人人自危,大秦帝國風雨飄搖。

大秦帝國也由秦始皇時期的寬厚仁慈,變成了秦二世時期的兇狠殘暴。

負責組裝押解的武警下級軍官陳勝吳廣就是由於延續了期限,有可能被殺頭,於是就發動了起義,公開造反。

鄉村基層組織負責人劉邦也發動了起義,公開造反。

六國餘孽也紛紛拉起自己的軍隊,開始分治割據。

其中楚國的名將後裔項羽領導的軍隊最為強大。

反觀大秦帝國,由於趙高專權,殘害了無數拒絕聽命於自己的將領,使得大秦帝國軍隊的整體的戰鬥力嚴重被削弱,根本就沒有能力應對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

趙高殺掉了秦二世,扶持子嬰繼位成為了秦三世,大秦帝國就分崩離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