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秦國的滅亡,扶蘇的責任大嗎?

雜學庫


秦國滅亡,扶蘇作為長子肯定要負一定的責任,但導致秦國滅亡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李斯、趙高和胡亥,而不應全怪到一個已經死去的人身上。

一、扶蘇作為長子有保持國家安定的責任,不應該因為愚忠自殺

“扶蘇”的名字來自《國風·鄭風·山有扶蘇》,是長得十分茂盛的樹木。可見秦始皇對扶蘇是寄予厚望的。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按照舊時的制度,只要扶蘇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將來肯定是要由他來繼承皇位。

也就是說,秦國的長治久安,扶蘇是要負起他應擔的責任。

並且扶蘇素有賢名,即使他成為不了秦始皇那樣開疆拓土,雄才偉略的君主,但依照史書記載來看,他起碼可以成為一個守成之主,繼續保持國家的穩定和繁榮昌盛還是沒問題的。

(扶蘇劇照)

就連趙高都承認扶蘇性格剛毅並且十分勇武,誠實厚道,並且尊重士人。

長子(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史記·李斯列傳》

秦始皇因為術士背後說他的壞話,想要把這些術士都坑埋了,扶蘇就直言勸諫:如今天下剛剛安定,遠方的人還沒有歸順,儒生們都效法孔子的言行,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秦始皇很生氣,就把扶蘇到發配到北方監視蒙恬的軍隊。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

但蒙恬和扶蘇的關係很好,扶蘇要當了皇帝,蒙恬一定會成為他的丞相。與其說是讓扶蘇監視蒙恬,不如說是讓扶蘇增長見識,熟悉軍事,以便於今後能夠當一個好皇帝。

很可惜的是,李斯和趙高偽造了一個詔書,假託秦始皇的旨意,扶蘇竟然因為“愚忠”和“愚孝”自殺了。

在這一點上,扶蘇和晉獻公的長子申生很相似。申生和重耳都接到了父親的詔書,申生就自殺了,重耳卻逃亡十九年,最後回到晉國,成為一代霸主。

三國時期,劉表老邁昏庸了,長子劉琦擔心遇害,向諸葛亮求教。諸葛亮告訴他:你看不到申生在國內就死了,重耳跑到國外就安全了嗎?教導劉琦不呆在荊州城內。

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可惜,扶蘇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他竟然對蒙恬說:父親要讓兒子死,還請示什麼呢?就自殺了。

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史記·李斯列傳》

(蒙恬劇照)

之後,陳勝起義的時候,也因為扶蘇賢明,就打著扶蘇的名義造反,從而贏得了大量百姓的支持。

陳勝曰:“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史記·陳涉世家》

扶蘇如果當了皇帝,一定是個仁慈善待百姓的君主,秦朝就很可能會繁榮穩定下來,可惜扶蘇到底還是太單純了,就有鬥過陰狠老辣的趙高和李斯。

如果為了秦朝的長治久安著想的話,他應該和蒙恬聯手,查清真相,登上皇位,但他卻沒有這麼做,輕易地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對自己和對秦國的不負責任,因此,秦國的滅亡,扶蘇要付一定的責任。

二、導致秦國滅亡的真兇是昏庸奢靡兇殘地秦二世;是屢進讒言、濫殺無辜的趙高、是貪戀富貴、阿諛順從趙高的李斯

如果說,秦國的滅亡扶蘇要負極少的責任的話,那麼秦二世胡亥、宦官趙高、丞相李斯要負很大責任。

(趙高劇照)

秦二世在趙高的唆使下殘害手足、陷害屠殺大臣、荒淫奢侈、濫用民力,導致天下大亂。他要對秦朝的滅亡負重要的責任。

秦二世是秦朝的皇帝,自然有保證國家安定的責任。可他的所作所為,實在使令人髮指。

他繼位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不僅逼死了哥哥扶蘇,還將十幾個兄弟和十個姐妹都處死了。

之後又在趙高的唆使下,殺死了許多朝廷內外不聽話的大臣,造成了君臣離心離德的場面。

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乃行誅大臣及諸公子,以罪過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二世還加重賦稅供自己享樂,大量蒸發徭役,讓百姓無償地修建阿房宮和陵墓,最終逼得百姓走投無路,而引發了陳勝吳廣起義。

復作阿房宮。……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皆令自齎糧食,咸陽三百里內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深。《史記·秦始皇本紀》

李斯是秦始皇的丞相,為秦朝的統一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勳。只是秦始皇暴斃後,趙高威脅他,如果立扶蘇為皇帝的話,扶蘇一定會重用蒙恬、蒙毅兄弟兩個,你這個先皇重臣一定會被拋棄。李斯貪戀富貴,拋棄了良知,幫助趙高逼死了扶蘇。

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劇照)

可以說,正是因為秦二世和趙高的兇殘,再加上李斯前期的不作為和胡作為導致了秦朝最後滅亡的悲劇。

綜上,一個沒有繼位的扶蘇對秦國的滅亡不用擔多大責任,真正需要對秦國滅亡負責的是殘暴的秦二世和陰險的趙高以及因為貪戀富貴而助紂為虐的丞相李斯。

朋友們,我是“北冥說史”,愛歷史,愛文學,書寫有深度的歷史,做一個優雅的探索者。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轉發”。


北冥說史


扶蘇(前241年-前210年),姓嬴,秦始皇皇長子,被趙高和李斯等人矯詔謀殺、改立公子胡亥為帝。扶蘇素有賢名,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他認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坑儒」、「重法繩之臣」等嚴刑峻法,因而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時留遺詔讓扶蘇繼位,但趙高、胡亥秘不發喪,反而矯詔賜死扶蘇;但當時天下尚不知扶蘇已冤死,或有言「少子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後來陳勝、吳廣發動大澤起義反秦時,便假稱「公子扶蘇」起兵,以號召響應的武士。可見,其在當時一般百姓與文武官員心中,有相當的份量和聲望。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時病逝。始皇臨終前曾以璽為遺詔,要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到咸陽來主持他的葬禮,然後把他埋了;意思就是要扶蘇繼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陰謀讓扶蘇弟胡亥繼位,矯詔以胡亥即位;同時另下詔書把蒙恬和扶蘇賜死,並「數以罪」;史稱「沙丘之變」。

胡亥的使者奉敕書到上郡,扶蘇遂準備自殺。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皇帝陛下在外地,沒有立太子,派微臣率領三十萬大軍防守邊疆,又派您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隨便一個使者來就自殺,怎麼知道這不是有詐?我們應該上書請示,請示了再請示,再三請示,那時候死還不遲。」但扶蘇為人仁孝則說:「父親要賜死兒子,有甚麼好請示的?」扶蘇旋即伏劍自刎于軍中。

扶蘇的死無疑地是輕率的,也是當時秦朝的重大悲劇。若他不這樣結束自己,而與蒙恬等人合作,後來的歷史或許會改寫。


FriedrichWang


自秦朝大將章邯投降項羽,子嬰投降劉邦後,秦朝算正式滅亡。

那秦朝的滅亡真的跟扶蘇有關係嗎?

我覺得無論怎麼說,也輪不到扶蘇來背這口黑鍋呀。

(扶蘇)


先來看看扶蘇的身世背景

扶蘇、胡亥皆為秦始皇嬴政的兒子,其中以扶蘇見長。

扶蘇性格相比於他弟弟胡亥來說真的要好上太多了,都說扶蘇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

如果我們細讀《史記》,就可以看出一二。

《史記》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從扶蘇敢於直言秦始皇嬴政的罪行,道出“坑儒”此事對往後的影響就可見一斑。

當然,當時六國剛統一不久,正是秦始皇立威時期,扶蘇如此言論自然逃不掉懲罰,之後就被嬴政派去上郡監軍了。

但誰也沒想到,扶蘇這一去再回來的緣由竟然是參加他父親嬴政的葬禮,更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父親竟然讓他以罪自殺。

  • 這個就牽扯到了趙高李斯假傳遺言的事件了。

在扶蘇被派去上郡不久,秦始皇便開始巡遊天下,查看百姓生活現狀。

在秦始皇的第五次巡遊中,他不幸染病生命岌岌可危。

(嬴政影視劇照)

在沙丘他給長子扶蘇寫了一封信,讓他到咸陽來看看自己,並參加自己的葬禮。寫完後嬴政把此信交給趙高,讓他快馬加鞭送到扶蘇手裡。

奈何,秦始皇在信剛寫完不久便去世了。

令人氣憤的是,趙高看嬴政駕崩後,心裡有想法的他並沒有把信交出去,而是自己藏起來了。

後來,趙高與李斯便在沙丘合謀如何如何讓胡亥當上皇帝,當然,李斯肯與趙高狼狽為奸,自然少不了趙高的威逼利誘。

沙丘之謀後,李斯假傳遺詔,以數罪賜死扶蘇、蒙恬。

《史記》記載: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公子扶蘇、蒙恬,數以罪,賜死。

後扶蘇自殺與咸陽,蒙恬死於獄中,胡亥即位。

我們可以看到扶蘇在世時,秦朝還並未有亡國的傾向,他怎麼會有所謂的責任呢?

硬要說有的話,無非就是他聽話自殺此事。

但我們仔細想想,秦始皇是什麼人物,一個可以把六國統一的帝王(這裡說的統一可不僅僅是疆土統一,還有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如書同文、車同軌。)再加上嚴厲的秦法,扶蘇敢不聽話嗎?

(扶蘇影視劇照)


再說“假遺詔”此事,扶蘇根本就不會相信趙高李斯有這麼大的膽子來假傳遺詔。

再加上扶蘇之前有罪(坑儒一事),平時又不討他父親秦始皇歡心,不喜嬴政的治國方法,他有理由相信嬴政賜死自己。

如果真要追責任,我覺得秦始皇自身的緣由很大,如果他早早的立好遺囑,秦國也就不至於二世而亡了。

但是呢,這對秦始皇來說是不可能的,他還想長生不老呢,怎麼可能立遺囑。



千古君


秦始皇死後,在北方長城軍團監軍的皇長子扶蘇,在接到胡亥、李斯等人發出的賜死詔命後,不顧大將蒙恬勸阻,選擇自殺,一直被歷代很多論者認為他過於“愚忠”“愚孝”,甚至是間接導致了秦朝再無希望,對秦帝國的二世而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秦朝皇長子:扶蘇

然而,如果從秦始皇生前的佈局,對扶蘇和蒙恬的防範,就可知道這兩人想要在未得皇帝詔命、無從判斷李斯等人發來的“秦始皇遺命”真偽的情況下,想要率領三十萬大軍起兵勤王,殺入關中,奪取皇位,猶如天方夜譚。

“立儲以嫡,無嫡立長”,是從商朝、周朝起,已經在華夏世界通行了上千年的禮法準則,秦始皇生前為加強集權,未立皇后,自然沒有嫡子,因此作為庶長子的扶蘇,按禮法本是皇位當然的第一繼承人。同時,他也就必然成為秦始皇帝位的潛在最大威脅。這種威脅是現實存在,絕不以父子二人的私人感情是否親厚,而為其左右。

更何況扶蘇身處嫌疑之地,其公開政見更與秦始皇截然不同,甚至南轅北轍,自然難討秦始皇歡心。始皇帝對扶蘇的的忌憚和戒備之心,也是順理成章。

秦始皇:嬴政

春秋時期晉獻公欲廢太子申生,先將他放逐出外。對比此前例,始皇帝把扶蘇發配邊疆之舉, 同樣是意味深長。

秦始皇讓扶蘇做蒙恬的監軍,一方面是貶斥扶蘇,把他從京城咸陽逐出,避免“變起肘腋”,

一方面又並沒把扶蘇一竿子直接打死,而是通過讓他接觸軍權,給他一點渺茫的希望和暗示,冷眼觀察扶蘇是否會因為這點希望和暗示,政治立場和主張改弦更張,重新變成一個適合自己心意的繼承人。

同時,扶蘇畢竟是宗室、皇子,他的身份在軍中,對蒙恬這樣的外姓臣子是天然的分權和制衡,避免這支三十萬人的大軍,只知有蒙氏,不知有大秦,以此來加強對蒙恬和長城軍團的控制。

秦朝大將:蒙恬

然而,扶蘇卻以其過人的個人魅力,迅速和蒙恬處好關係,兩人竟關係親密,結為一黨,更加劇了秦始皇對他的忌憚之心。

一個默認的皇位第一繼承人,和一個三十萬大軍的統軍大將結為一黨,對任何一個帝王來說,這意味著什麼?蓄謀不軌,搶班奪權!

秦國在秦獻公即位前,秦武王暴死後,都曾爆發過宗室借軍隊支持爭奪王位的內戰,殷鑑不遠,秦始皇又怎能容許扶蘇和蒙恬聯合控制長城兵團,唯他們二人之命是從?

如果扶蘇佔據了扶蘇-蒙氏聯盟的主導地位,蒙恬唯其命是從,則扶蘇有一天直接帶兵殺回咸陽,以外兵入內強行即位,秦始皇被逼退位甚至被弒殺,也只在扶蘇的一念之間了。

如果蒙恬佔據了扶蘇-蒙氏聯盟的主導地位,扶蘇只是他的招牌傀儡,那麼蒙恬有一天揮軍南下,問鼎之輕重,蒙氏一族就此取代嬴氏皇族,改朝換代,也只在蒙恬的一念之間了。


身為經歷無數刀光劍影的雄猜之主,秦始皇絕不可能讓任何人把大秦的長城兵團變成自己的私兵,而反過來威脅自己的皇位。因此,他當然一直有足夠的佈置,讓蒙恬加上扶蘇哪怕相互勾結,親密如一,也無法完全控制長城兵團:

一方面,長城兵團後勤補給完全依賴於內地,將士的家屬親戚同樣也在內地。只要皇帝一聲令下,長城兵團就會斷絕糧秣補給,而且秦始皇統一天下、首創帝制的赫赫天威,也使得軍中人心

絕不敢和朝廷對抗,輕易反逆。

另一方面,扶蘇和蒙恬並無專殺之權,長城兵團的人事權完全在秦始皇手中,始皇帝也通過一系列人事佈局來分扶蘇蒙恬之權,牽制二人,使得他們縱然有謀反之心,也無謀反之力。


如長城軍團的副將王離,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和蒙恬這個蒙驁之孫、蒙武之子,同樣屬於“將門虎子軍三代”,但是作為關中老秦人將門的代表王氏家族,和外來戶關東將門代表蒙氏家族,天生利益立場不同,註定擰不到一塊去。

王翦王賁父子分兵攻滅五國,為秦國統一天下,功高無以復加。而蒙武在滅國戰爭中只是副將,還曾和李信在伐楚戰爭中被楚將項燕打得大敗。從王離的角度,他又怎麼會服氣蒙武的兒子卻反過來成為自己的頂頭上司?

所以秦始皇這種人事安排搭配,是標準的令將領們互相牽制和制衡。同樣,軍中類似王離這樣的將領又有多少呢?


因此,當秦始皇死後,李斯從咸陽傳來不知真偽的賜死詔書時,扶蘇和蒙恬就算不甘就死,想要奮身一搏,起兵南下,王離也好,軍中其他將領如蘇角、涉間等人,他們會贊同嗎?

無論秦始皇屬意的新皇帝是扶蘇還是胡亥,都並不影響他們的榮華富貴,那麼,他們又為何要冒上從此自己和家族揹負反逆之名的巨大風險,去陪扶蘇和蒙恬打一場未知勝負的內戰?


因此,權衡利弊,扶蘇選擇自殺,若詔書為真,不失坦然赴死的孝子之名,如晉國太子申生一般,若詔書為假,更能作為被無辜冤殺的皇子,得到後世無限同情。

而他若想舉兵反抗,近乎全無勝算,無論詔書真假,一樣是死路一條,還要因此揹負叛臣逆子的罵名,再也進不了嬴氏皇族的宗廟。——換了任何人是扶蘇的立場,又會怎麼選?


狐狸晨曦


首先我認為秦國的滅亡扶蘇沒有什麼責任,如果有罪的話那就是“莫須有”,你總不能說因為他是長子吧,秦始皇死的時候他還只是長子,如果是太子的話那麼之後的事情可能又不一樣了,他需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扶蘇並不是太子

換句話說扶蘇之時秦始皇的一個兒子,身份就是這麼簡單,當時並不是嫡長子繼承製,此處可以參考(公子糾和小白的故事)。如果你把扶蘇想成是第二子,第三子的話是不是就不要付那麼大的責任了,本質上長子和其他的都是一樣,只要沒有被冊封為太子。至於扶蘇是怎麼死的,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死後,趙高和丞相兩個人秘密修改了詔書,以秦始皇的口吻來命令扶蘇自殺。扶蘇比較仁義,不願背上不曉得罪名,於是在上郡軍中自殺。有些人覺得扶蘇迂腐,但是正因為他的仁義才使得天下歸心,不是每個人都是上帝視角來看世界,不要噴他,皇命不可違,父命亦不可違。


扶蘇是有責任的

扶蘇作為秦始皇嬴政的長子是有義務維持國家的穩定,他完全可以等到穩定國家的安定,維持國家一統之後再自絕於列祖列宗。在收到詔書的時候,在被蒙恬勸說的時候執拗的堅持自己的仁義而不尋求變通,肯定是不行的。作為始皇帝的後代,他有責任和一位維持住江山,這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是整個秦氏王朝皇親國戚的責任,所以他有責任,先有國再有家,就算是一死也難謝天下。

首要責任來自三個人嬴政,胡亥和趙高

首先秦亡於二世在於秦王嬴政採取懷柔的政策對待六國,這就導致之後六國起義不斷。在秦始皇在世的時候他們翻不起什麼浪出來,但是秦始皇死後,根本沒人可以說自己可以問問的壓住六國的,你說扶蘇可以,但是說句老實話,從戰國走下來的人根本沒有什麼仁義可以講。別人起義你講仁義?戰國時期死的全是老實人,只有強者才能生存,所以我學的就算是扶蘇也不能完全控制住秦始皇之後局面。

然後是秦朝的蛀蟲絕對是趙高,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監專權的,而且是權勢滔天,他敢指鹿為馬?這是多膨脹的人。在他掌權期間,清除異黨無所不用其極,同時加重賦稅勞役,苛政猛於虎。專政三年之後還殺死胡亥,同時秦氏一族也基本滅絕。真的是把秦王朝坑的賊慘,被不過最後也沒有的到善果,被另一個宦官韓談殺死。

最大的問題絕對是胡亥他是秦朝滅亡的罪魁禍首,自登上皇位之後,助紂為虐,支持趙高實施暴政,搞得天下民不聊生,哀鴻遍野,起義不斷。他反而不思進取,終日沉醉於燈紅酒綠之間,同時為了確保自己的皇位,殺死自己33為兄弟姐妹,這簡直就是說那個心病狂。同時又破牌秦國的肱骨之臣,蒙恬李斯,一個不剩。最終導致各國起義爆發,大澤鄉起義,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最終也死在自己最信任的趙高手中,成也趙高,死也趙高,秦朝的百年基業全被他一個人造沒了。果然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啊?

所以說扶蘇對於秦朝滅亡並沒有很直接的責任,如果請始皇可以多活個十年八年,扶蘇做太子,天下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色了。


歷史如是說


站在上帝視角的批評都是無意義的與事後諸葛亮有什麼區別,都說扶蘇是愚忠愚孝,懦弱自殺才造就了秦朝的滅亡,可事實真是這樣麼?

有一點我們需明白古代和現代是不一樣的,古代講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秦始皇不僅是扶蘇的君王,他也是扶蘇的父親,作為一統六國的男人,其權威不容挑戰,扶蘇從歷史的記載我們可知他為人寬仁,尊禮法,既然如此面對君王父親的詔命,他首先選擇遵從,這點有什麼過錯呢?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知道詔書是假的,可扶蘇並不知道啊!假如詔書是真的話,扶蘇違背命令,後世的文人墨客可能並不是同情,而是口誅筆伐了,所以從遵從詔書來說扶蘇並無過錯。

當然秦的滅亡與扶蘇沒有一點關係麼?可以說有,但關係不大,扶蘇若是能不顧個人生死強行勸諫秦始皇不推行暴政,也許秦朝就不會在秦始皇時病入膏肓,可惜他並沒有,這點他有過錯。



至於秦的滅亡,在秦始皇時期已經種下,胡亥繼位後只不過是充當了壓垮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所以秦朝的滅亡根源在秦始皇而不是秦二世或者扶蘇。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秦始皇,最大的責任就是對六國的貴族太仁慈了,沒有打仗的意思。在十多年的統治中,沒有破壞齊、楚、趙、燕、衛、漢貴族家族的基礎,這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最大的錯誤。從秦始皇碑文中的句子來看,秦始皇希望六國承認秦朝。

劉邦在這方面比秦始皇冷酷得多:為了防止齊楚起義,劉邦把他們都轉移到了關中。然而,秦始皇只把六國的君主搬到咸陽的宮殿居住。象良、項羽、田波、田榮、魏寶、趙謝、韓城等六國貴族都不為所動,非常震驚。

如果秦始皇將六個貴族全部遷往百越或匈奴收復的河南,在胡海時期,齊、楚等地根本不能動搖--因為沒有人帶頭,或起義,找不到領袖,只能是小偷起義。

秦始皇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破壞六國貴族的社會基礎。雖然秦始皇將士紳更名為乾壽,統一了貴族和平民,並採用了里斯的燒書令來實施以官為師的政策,但他並沒有充分破壞六國的社會基礎。

胡亥最大的劣勢在於缺乏治理經驗,更缺乏自身的力量。殺哥哥也是胡海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堅持法家使胡亥對他的部長們,特別是里斯、趙高和張涵有了很高的信心。胡海最大的錯誤就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制衡來控制部長。

胡亥一生中最大的錯誤有兩個:堅持法律主義和缺乏應變能力。對法家的堅持導致了秦朝統治36個縣的壓力。只有工作狂秦始皇才能忍受。胡亥受不了,扶蘇也受不了。

為了緩解這種壓力,或者為了獲得兄弟們的支持,胡亥可以在他登基之初,將齊、楚、燕、趙四個兄弟分給他的十幾個兄弟,讓他們作為他的代理人統治東方,讓他們成為國王。在皇帝--36個縣--上百個縣下的三級政府結構下,政府工作非常繁重,基本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人都受不了。然而,由於胡亥堅持法家治國,沒有單獨的印章,這是胡亥不懂權變的標誌。當然,阻力也很大。接下來的胡海拒絕了趙高將他降格為王,招募劉邦的提議,也說明了胡亥缺乏應變能力。

里斯,秦朝滅亡責任的最大體現就是以官為師的政策。里斯提出焚書令和以官為師政策的初衷是要摧毀六國的貴族社會結構。焚書政策只能鎮壓,不能從根本上摧毀,六國的貴族社會結構依然存在。以官為師的政策雖然促進了原本來自社會底層的平民權力,但也造就了陳晟、劉邦、蕭何、曹燦等不安分分子的野心。打擊的目標還沒有達到,新的勢力正在崛起。這是里斯焚書令和以官為師政策的最大弊端。

趙高,最大的責任是選擇放棄胡亥,過度信任章邯。至於趙高,很多人認為他是毀滅秦朝的最負責任的人。

但從本質上說,趙高是秦朝最後一個試圖扭轉局勢的人。在史料記載中,許多人忽略了關於趙高的以下幾點:

1.趙高試圖招募和安撫劉邦,條件是封殺王邦。

2.趙高殺胡亥的原因應該有兩個:一、胡亥不同意把皇帝降格為秦王的策略。(2)趙高殺胡亥的原因有兩個:一、胡亥不同意把皇帝降格為秦王的策略。B.胡亥不同意趙高關於招募劉邦的建議。

3.趙高非常信任章邯,把秦朝的一切勢力都交給張漢管理。這導致章邯在鉅鹿城國王退伍後與項羽發生爭執時,要求趙高增援。趙高缺乏增援,導致章邯不信任趙高。

這就是我根據歷史記載總結出來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共同交流歷史知識。


前史後議


歷史如明鏡,,世間百態與每個人心底角落!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吞二週而亡諸侯,不可謂不雄才大略。但是生前弊政也比較多,比如不夠愛惜民力,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啥事都在他手上完成,試想一下,可能嘛?任何人精力都是有限的,就算始皇帝有超乎尋常的能力和精力,也經不起這麼折騰。

再加上生前沒有立皇后和繼承人,發生了趙高篡改遺詔的事情,起來了胡亥這種真真正正的二世祖,三年就把一個強大的國家給作沒了。

作,你使勁作?

而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了,都是始皇帝和胡亥還有趙高的原因,關扶蘇什麼事?我也覺得關係不大,但是人家都這麼問了,我還能怎麼辦,分析一下唄。畢竟扶蘇作為秦朝公室,要說沒有責任也還是有點,就是在秦始皇死後,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的時候,可以阻止,但是因為他的懦弱 沒有阻止,最後導致胡亥上位,發生了謎之操作的事情。


雖然在扶蘇看來,是因為忠孝仁義。若遺詔為真,遵從聖旨自殺是忠君孝父。

若遺詔為假,即使手握三十萬長城大軍和趙高開戰,也是生靈塗炭,這違背了大仁大義,因此自己自殺也是殺身成仁。

但是扶蘇沒有考慮到的是,長痛不如短痛,天下交給誰治理,都沒有自己治理保險。交給胡亥,開創治世還要看胡亥心情,而自己上位,只要自己想為萬民造一個承平之世,隨時都有可能。

所以他的責任就是權力交接的時候太過婦人之仁。李世民玄武門開創治世,唐憲宗身具弒父嫌疑仍然中興。朱棣靖難,奠定明朝強盛基礎。

因此總體上來說,扶蘇對秦朝滅亡是有責任的,但是相比之下,非常輕微。


歷史如明鏡


扶蘇是嬴政的長子,是一位很得民心的皇子,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上,扶蘇是反對的,秦始皇一氣之下,把扶蘇調往邊疆同蒙氏兄弟呆在一起,雖然是一氣之下的決定,但是嬴政還是心底裡認同扶蘇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蒙氏兄弟第一有人庇護,古往今來皇位誘惑下皇子被殺的事件屢見不鮮。第二,建立軍功,將來登上皇位,也能更合民心。

秦朝的滅亡很多人覺得是昏庸無能的胡亥和宦官趙高所致,但是在始皇帝時期已經埋下伏筆,秦始皇聽信丞相李斯,以法家為尊,使用嚴苛的刑法對待老百姓。嬴政統一全國以後還是大東干戈,興起戰爭,投入數十萬人北擊匈奴,南征南越。民間大興傜役,老百姓不能安心搞生產建設,同時大興土木,驪山皇陵,阿房宮,靈渠等等,民間早已艾聲載道,民怨沸騰。

秦始皇統一下,至秦二世也不過區區十幾年,各國民心不穩。各國王公貴族大都還在,也為反秦浪潮提供充分的民力基礎。

最後二世的皇位是趙高夥同李斯與胡亥篡改聖昭而得,胡亥登基成功便下旨羅列罪名讓扶蘇自裁。如果扶蘇不聽,同蒙氏兄弟調主力軍隊入咸陽或許能坐上皇位,延緩秦滅亡。但是扶蘇為人忠孝,父皇的遺旨不可能不聽,這一點趙高也以料到。所以扶蘇也是無力迴天,秦的滅亡與扶蘇關係不大。秦的滅亡是始皇帝時期已經埋下的只是當時礙於世皇帝的威名。不敢興兵造反而已。


歷史的瞧客兒


客觀上說,秦國發展的走向當然與扶蘇有關,作為秦帝國的皇長子,長城軍團的首領,他的命運當然會影響到秦帝國的走向。面對趙高和李斯合謀賜他死亡的假遺詔,他經驗不足一時被矇蔽也能理解,但是大將軍蒙恬覺得遺詔有問題,他應當考慮蒙恬的建議,深思熟慮,想到遺詔應該會有問題,做兩手準備,而不是感情用事引頸自殺,主動將機會拱手讓給對手,令人惋惜。從這件事側面可以看出扶蘇的性格不太適合做皇帝,他沒有做皇帝的手段和魄力,這樣的結果也在情理之中。

附上歷史: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再次巡行天下。當年七月,行至沙丘時病重,秦始皇命中車府令趙高寫遺詔給扶蘇,遺詔內容是讓扶蘇將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當時遺詔已經封好,還沒來得及交給使者送去,秦始皇便不幸去世。[5] 秦始皇死後,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陰謀篡改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6] 同時偽造一封遺詔賜給扶蘇,列舉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命令他們自殺。[7]

胡亥派使者將遺詔送到上郡給扶蘇,扶蘇看到遺詔內容,就哭泣著走入內宅,準備自殺。蒙恬阻止扶蘇說:“陛下如今在外,還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大軍把守邊疆,讓公子你來監督,這是關係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如今只因一個使臣到來,你就想自殺,你哪裡知道這不是奸詐的詭計呢?我請求你重新去請示一下,等請示之後再死也不遲!”使者在旁邊一再逼迫催促,扶蘇對蒙恬說:“如果父親命令兒子自殺,那還要再請示些什麼呢?”說完便自殺而死。[8] [9] 扶蘇死後,胡亥登基,是為秦二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