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私募十大關鍵詞:監管趨嚴、外資私募、馬太效應

2018年,是中國資本市場不平凡的艱難一年。金融市場動盪加劇,截止到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深成指和創業板三大指數,年內跌幅分別為-24.59%、-34.42%和-28.65%。在全球各主要資本市場排名倒數。

2018年是一個戊戌之年,也是整個私募行業風起雲湧的一年。對於私募人士來說,以往跑馬圈地的狩獵時代已經過去,資管新規塵埃落定,爆雷跑路層出不窮,業績寒冬清盤不斷……作為資本市場中的一部分,私募基金同樣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

焦慮和迷茫,是這一年行業的主色調;資管新規、監管趨嚴、馬太效應、創新求變等詞語,成為了私募行業的年度關鍵詞。

經過近幾年的飛速發展,私募基金行業已經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私募行業的大發展,監管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史上最嚴監管”頻頻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落地,執法力度和密度持續增加,嚴監管儼然成為了私募行業在2018年的關鍵詞。

今年,私募行業的監管政策頻出。一方面明令禁止私募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亂象行為,另一方面加強了對申請、備案、變更登記等多個環節的指令規定,意在引導私募行業走上規範發展之路。

在深化建設信用體系方面,中基協發佈《私募證券投資領域的信用信息報告規則》,從合規度、穩定度、專業度、透明度四個維度建立了15項指標,給投資者提供作為決策分析的依據。

在明確投資範圍方面,中基協發佈《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重申“不得變相保底保收益”,且明確了私募基金的投資不應是借貸活動。

在產品備案規範方面,中基協發佈《私募投資基金命名指引》,明令禁止了虛假記載和誤導性陳述,且在產品的類別、形式等方面給予了正確規範,如產品名稱應當包含“私募”及“基金”字樣,以避免與公募基金混淆等。

在提高登記透明度方面,中基協發佈了新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須知》,打擊了股權代持、股權架構不穩定等登記中常見的不合規問題,提升私募行業自律管理效能。

回顧整個私募行業從野蠻生長到如今規範運作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嚴監管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促進私募行業向合規性、專業性方向發展。自律規範、立法約束和行業監管都是私募合法經營的制度基礎,也是發展壯大的基石所在。

2017年被成為私募年,私募基金在近兩年獲得了高速發展,但隨著資管大時代的來臨,行業發展良莠不齊的現象也同步顯現。

今年4月份,經國務院同意,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和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了資管新規。總體來看,主要內容包括了統一監管標準、消除多層嵌套、減少監管套利、打破剛性兌付和規範資金池、降低期限錯配、減少流動性風險等。業內人士認為,資管新規的落地對於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影響重大。

受到資管新規關於取消多層嵌套和禁止資金池的影響,使得私募資金的很多運作方式在新規下都不可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私募的融資難度。尤其處於今年的弱市環境下,投資者信心不足,機構新發產品的動力也大幅減少,私募機構的投資能力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過去的一年裡,A股實現了入摩入富,這是A股國際化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國市場國際化的程碑式事件,外資私募進軍中國的步伐也逐步加快,紛紛摩拳擦掌加速佈局中國市場。

2018年,安中、元勝、橋水、畢盛、瀚亞、未來益財等6家外資機構登記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加上去年拿到牌照的10家機構,已有16家外資私募進入中國。

同時,外資私募在產品發行上也動作迅速。目前已有13家外資私募進行了合計25只的產品備案,其中20只為今年新備案產品。尤其是進入下半年以來,外資佈局速度加劇,僅僅在10月和11月兩個月裡就有7只產品備案。

隨著行業開放程度的提升與市場國際化的加速,土洋私募基金競合時代已經悄然來臨,洋私募的到來對國內本土私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2018年,私募行業遭遇了全面回調,無論是私募管理人數量,還是新增私募產品數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隨著私募行業監管日漸嚴格,瘋狂增長的階段已經過去,在2018年的下半年,每月新增管理人數量連續5月都低於200家。

2018私募十大关键词:监管趋严、外资私募、马太效应

雖然今年私募機構數量和行業規模整體變動不大,但卻蘊藏著行業內巨大的兩極分化,尤其體現在募資問題上。在市場蕭條的環境下,募資難成為了行業共識,但由於大型老牌私募對於產品發行並未有太急切的意願,所以在募資上並未存在過大需求;而中小私募為了能撐過這場“寒冬”, 在產品發行和募資方面都有著強烈的需求。

此外,馬太效應的另一個表現在於,大型老牌私募在市場上有著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品牌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到機構客戶與個人客戶,因此即使是弱市也可以佔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而相對應的,在市場有限的情況下,中小私募吸引客戶的難度會加劇,佔有的市場份額也會相應的減少,甚至甚至一些私募公司因為經營困難而被市場所淘汰。

今年以來,國內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整個資本市場都略顯艱難,A股繼高位探底後一路跌跌不休,滬深兩市年度跌幅均超過20%,為表現最差年度之一。

在此背景下,國內私募基金也虧損嚴重,根據私募排排網初步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高達80%以上的私募基金出現虧損。在股市寒冬之中,不少私募也迎來了業績寒冬,尤其是股票策略類私募,業績可謂是一片慘淡。雖然有個別私募踩對了節奏,實現逆勢走紅,取得較好的收益,但整體而言,整個私募行業仍然是損失慘重。

百億級別股票策略私募在2018年的市場環境下也出現了首次全線告負的局面,身處市場寒冬之際,曾經的明星私募也迴天乏力,一些老牌知名私募也難逃淨值下滑、規模縮水的厄運。

2018年A股的各大指數持續走弱,私募產品的運行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由於市場遭遇極端風險事件頻頻發生,在今年全部清盤的私募產品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提前清算的產品數量首次超過到期清算的產品數量。

今年多數私募基金在寒冷中度過,淨值大跌,產品清盤創新高,甚至一些明星機構也未能倖免。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在2018年裡,私募產品總清盤數8013只,其中提前清盤產品高達5069只。其中,清盤的股票型私募產品數量也多過往年,達到了3602只。

2018私募十大关键词:监管趋严、外资私募、马太效应

2018年私募基金清盤產品數量超過8000只,而在2014年至2017年,各年清盤的基金數量分別為782只、1824只、2288只和3572只。由此可見,2018年的私募清盤數量明顯多過往年。此外,因監管合規成本、運營成本、人員成本的增長,加上過去一年的市場不穩定等因素,註銷與撤銷或轉讓的私募管理人也越來越多。

在2018年私募行業一大關鍵性事件是首見國內百億私募下調管理費,去年9月1日,深圳大型私募凱豐投資將旗下所有產品的管理費率降低為1%每年,成為行業內首家規模百億以上下調管理費的私募。

行情不好,私募機構在市場上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行業“尖子生”都開始下調管理費的情況下,更是加劇了這一競爭場面。同時,隨著大量洋私募進入中國,通過降低管理費用吸引中國投資者,未來“低固定管理費+高業績分成”、“低固定管理費+分階提取業績分成”可能成為常態。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創新求變也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一大關鍵詞。根據中基協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4448家,管理基金規模將近13萬億。私募數量與規模的快速增長讓私募機構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同時也讓投資者在選擇私募產品時不知所措。

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實施《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推動銀行理財迴歸資管業務本源,引導理財資金以合法、規範形式支持實體經濟,投資金融市場。

本文源自私募排排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