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

《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 味苦 五毒 純陽之性 通十二經 具有回陽 理氣血 逐寒溼 止血安胎等功效”。

《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

艾灸~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


溫經散寒: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血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於氣的推動。灸法是應用其溫熱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痺症 腹瀉等疾病,效果顯著。

調和氣血: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於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的功能障礙,此時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 疏通經絡 平衡功能的作用。

扶陽固脫:凡出現嘔吐 下痢 手足厥冷 脈弱等陽氣虛脫的危重患者,用大艾柱重灸關元 神闕等穴,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 回陽救逆 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昇陽舉陷: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導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 陰挺 久洩久痢 崩漏 滑胎等,艾灸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的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 亦有良效。

拔毒洩熱:在古代文獻中有“熱可用灸”的記載,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瘡瘍腫脹的一個重要治法。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艾灸能散寒,又能清熱,對機體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防病保健:我國古代醫家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於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艾灸也是預防疾病強身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

更多有關中醫艾灸養生知識請關注頭條號,持續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