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中國北方曾經出現過許多遊牧民族,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等等,如果問到他們之間到底啥關係,我想很多人都會發懵。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今天蛋疼君帶大家把他們一一理清楚。

話說中華五千年曆史,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曾經零零散散的分佈著許多原始部族,這些原始部族是如何產生,他們之間是否有血緣傳承,這個是屬於人類起源的範疇,估計世界上沒人能準確說清楚,所以咱們不去考慮這些,從這之後說起。

總之,那個時候,中華大地上已經零零散散分佈了很多原始部落。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而最出名的,規模最大的,自然是炎黃部落聯盟了。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除了炎黃部落聯盟,還有其他一些部落聯盟,除了這些大的部落,當然還有許多小的部落,此時的北方,自然也有許多這樣的部落,只是規模很小,沒有形成集團化。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隨後的發展,夏商周將華夏帶入了文明時代,國家的概念逐漸形成。

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華夏文化逐漸發展壯大,並向周邊輻射。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隨後進入春秋戰國,中原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各種學術思想百家爭鳴。

那麼,這些又和北方遊牧民族啥關係呢?別急,上面只是開場鋪墊,下面才是重點。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在中原文件高度發展的同時,其周邊仍然是未開化之地,都以部落群居,所以以文化人自居的華夏人,自古就有華夷之分,除了中原之地,四方皆為蠻族,而對四方蠻族,又有不同的稱呼,羌(也稱羌)、胡、夷、狄,按方位予以區分。

而所謂的西羌,東胡,南夷,北狄,也並不是民族,而是對某個方位的蠻人的統稱,用以區分中土文明。

古羌被認為是現在羌族、彝族和藏族等族的遠祖;古夷是百越及如今壯、苗、白等族的遠祖;古胡與古狄可以被認為是所有草原民族的遠祖,如匈奴、柔然、鮮卑、烏桓、回鶻、突厥、蒙古等。

嗯,兜兜轉轉,終於接近真相了。

先來看匈奴,匈奴位於中原北方,它的來源是怎樣的?

《史記。匈奴列傳》中曾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又載:“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而《史記索隱》中引張晏所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也就是說夏朝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亡到了北面。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還有一說法是,移居北地的,是夏桀的兒子,商湯推翻了夏,夏桀被流放南巢,三年後而死,其子獯粥帶著夏桀的妃子們,逃亡北方,建立了一個自己的部落。他和其亡父寡妻有染的行為,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這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與夏朝類似,比如祭祀日月,殺牲,望星象占卜,但又不見房屋,不守禮儀,披髮左衽,此民族即為匈奴。再看獯粥的讀音,獯粥,又作獯鬻,讀XUN(平聲)YU(去聲),與匈奴音似。

不管兩種說法誰對誰錯,至少匈奴人與中原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當然,匈奴人也並不能完全說是夏人直系後裔,只能說有血統傳承,不管是淳維還是獯粥,其遷入北地之後,必然與當地土著部落發生交集,而文明和野蠻人的差距是非常顯著的,長久的發展,必然產生以高文明為主體的部族,其他本地野蠻部族(也即西戎各部),或歸附,或融合,匈奴雛形誕生。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商朝經歷了500多年,而匈奴也在這500多年逐漸發展壯大,其兇狠異常,不斷蠶食周邊弱小部族。

而在匈奴東面,即是東胡地域,東胡居於燕北,其名字東胡一詞是中原人對其稱呼,非一個民族,而是該地區族群的一個統稱。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史記·卷一百十·匈奴列傳第五十》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䝠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

這裡所言,都是專指隴西、岐梁山涇漆之北、晉北、燕北等地的“戎”族。其中將東胡與山戎並列,明顯是把東胡歸入戎狄的概念之中。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有人說,東胡源於山戎。但山戎與東胡曾經同時存在。其實山戎在歷史中出現很早,也可能是山戎的一個分支成為東胡。但不管如何,山戎和東胡都屬於戎狄。所以說東胡應該源於戎狄。

《山海經·大荒北經第十七》載:“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犬戎、山戎、戎、狄等,應是出於一源,都是長期的分化中各自獨立的。

那麼,由此看來,東胡其實出於黃帝后裔,與中原文化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匈奴是夏朝後裔結合西戎諸部發展而來,而東胡也由戎狄分化而來,匈奴和東胡也勉強可算是同宗。

好了,兩大遊牧民族的始祖,匈奴和東胡已經說清楚了,那麼突厥,柔然,蒙古,這些又是怎麼回事呢?

到了秦漢時期,匈奴發展壯大,蠶食了大量東胡的地盤。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東胡這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被除名,部分部族遷居於烏桓山(今遼河上游西喇木倫河以北),顧被稱為烏桓,而北部留守的塞外部族被稱為鮮卑。烏桓由於地處塞內,與中原地區接觸頻繁。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西漢經過文景之治,國力,經濟,軍事均大大提高,漢武帝劉徹派衛青、霍去病開始大規模征討北匈奴,中原地區對待匈奴,開始由戰略防禦進入戰略進攻狀態。

公元前119年(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漢軍大破匈奴,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臣屬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駐牧,代漢北御匈奴,至此,烏桓歸漢。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退居漠北的匈奴,受到東面鮮卑,南面漢朝,東南面的烏桓,以及西域其他民族的多面夾擊,處境尷尬。

退居漠北的匈奴人熬過了艱難時期之後,經過休養生息,又有了發展,部分部族回到漠南,對漢朝塞內形成威脅,頻頻劫掠。

東漢初年,發生戲劇性的一幕,匈奴人遇到連年的旱蝗,赤地數千裡,人畜死耗很大,東面的烏桓乘機進擊,迫使匈奴北徙。之後,匈奴貴族中又發生了爭奪統治權的內訌。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他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率部眾到五原塞,請求內附,得到東漢的允許。從此以後,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留局漠北的北匈奴,仍然遭受這旱災蝗災困擾,加上,南匈奴,烏桓,鮮卑和漢朝的夾擊,極度萎靡,為避免東漢北伐,同時挑撥東漢與南匈奴之間的關係,多次遣使向東漢和親。東漢政府未答應和親,只同意互市。

隨著東漢政權趨於穩定,經濟得到發展,在南匈奴的支持下,開始征伐北匈奴。在漢軍,南匈奴,鮮卑,烏桓的聯合夾擊下,北匈奴大敗,其部或降於南匈奴,或被打散分佈於漠北,或向西部逃亡,成為之後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一隻不可忽視的力量。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人已經半死不活,整個華夏版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各個勢力休養生息,此時留在這片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只剩下鮮卑和烏桓,而烏桓歸於漢朝,受漢朝轄制,鮮卑成了脫僵的野馬,在這片大草原上死命的撒野。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時值東漢末年,漢朝失去對國家的掌控,群雄割據,三國鼎立,之後曹操率眾滅了烏桓,鮮卑少了烏桓這個對手之後,進一步發展壯大,而此時,中原地區內亂不止,哪有精力去顧及北面這片蠻荒之地。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到了五胡亂華時期,鮮卑分裂為東,西,北,三大部落。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北鮮卑,拓跋姓氏在北鮮卑中佔有重要地位,顧北鮮卑又稱為拓跋鮮卑。

而慕容氏在西鮮卑和東鮮卑都佔有重要地位,西鮮卑的一支慕容氏(慕容吐谷渾)部族帶領族人遷至青海東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吐谷渾,既是民族名稱,也是其所建國名。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至於東鮮卑的慕容氏,也即金庸筆下慕容復的先人。慕容皝於公元337年自稱燕王,建立燕國,這便是前燕,隨後攻破高麗、襲擊後趙和冉魏政權,國土達到河南、河北、遼東、山西等地。

而北鮮卑,之後在拓跋氏的帶領下,一路南遷,最後建立了北魏,就是南北朝中長江以北的王朝。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字,柔然。

其實,東胡是個鬆散的部族聯盟,鮮卑是東胡裡的一個小部落,類似的部落還有很多,東胡分裂後,北面留守塞外的原歸屬東胡的小部落,以鮮卑勢大,顧這些小部落聯盟又以鮮卑為名,其實每個小部落都是有自己的名字的,只不過對外來說,以勢大者為聯盟名。

這裡的柔然就是如此,它原先也只是隸屬於拓跋鮮卑的一個部族,被拓跋當作苦力,後來拓跋率部南遷,柔然留在了北方,曾經弱小的柔然,也就開始發展成為了大柔然。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翻身的柔然,與曾經的主子(北魏)一直死磕,戰爭不斷。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而壯大的柔然,其治下也有一隻部族,名叫突厥,柔然也拿自己的小弟當苦力,當時突厥為柔然鍛鍊鐵器,喚作“煅奴”。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之後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突厥也翻了身,滅了他的主子柔然。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這裡的室韋,不是憑空出現的,室韋的發音,其實就是鮮卑(鮮卑-森被-室韋),多數觀點任務,室韋主體就是鮮卑,本源一定是東胡。

再說靺鞨,靺鞨其實一直也都存在,一直在中國東北生存。周代、秦朝、西漢時,被喚作肅慎,東漢到魏晉謂之挹婁,南北朝稱勿吉,隋唐時叫靺鞨。是後來女真,滿族的直系先祖。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靺鞨與其他各部不同的就是其辮髮習俗,有估計記載,契丹、高麗、室韋皆不屬辮髮民族,只有靺鞨“俗皆辮髮”,這也是後世秦朝特有的髮型特點。

隨後,隋朝的離間,突厥也分裂了,分為東西兩部。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而之後的唐朝,更是將突厥給一鍋端了。被一鍋端的,不光光是突厥,還有室韋,靺鞨,甚至高句麗也被一鍋端了。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東西突厥先後被唐朝滅了之後,餘部歸於唐朝。由於唐朝經常徵調他們東征西討,漸漸引起突厥內部不滿,於是滋生復國思想。之後,阿史那骨咄祿自立為頡跌利施可汗,從此進入後突厥時期。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而此時的後突厥,部族內部勢力眾多,其中就有一個回紇,也稱回鶻。唐玄宗李隆基分化了回紇部族,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紇乾死了後突厥,並建立了回鶻汗國。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而此時,原屬於室韋的一個小部族,契丹,也逐漸開始壯大。

到了唐末,契丹已經崛起,在北方形成氣候,把回鶻攆到了西部。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之後,回鶻也分裂了,分裂為三大部。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這裡高昌回鶻也就是西州回鶻,也就是畏兀兒,也就是現在的維吾爾。為啥?

回鶻(HU去聲)-畏護-畏兀兒-維吾爾,是不是很像?不同時期的譯音不同而已。

契丹的壯大,建立了大遼,與宋朝正面硬剛,而與此同時,靺鞨也開始壯大,最終創建了金朝,與契丹,大宋一起死磕。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然而,曾經在突厥征戰四方的時候,柔然下的兩個小部落慘遭滅族,就是乞顏部落和捏古斯部落。僥倖逃脫的族人跑到了大興安嶺以南定居,休養生息。注意下圖的三個黑點,就是那裡。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他們在這裡逐漸壯大,被稱為蒙兀室韋。蒙兀,也就是蒙古,往上推是室韋,再往上推是鮮卑,再往上推就是東胡。

之後,蒙兀室韋西遷,回到北方大草原。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室韋在突厥語中叫韃靼,蒙兀室韋又叫黑韃靼,其實這是中原對北方民族的黑化,漢化程度較高的,稱為白韃靼或者熟韃靼,漢化程度比較低的稱為黑韃靼或者生韃靼。

鐵木真他爺爺,就是蒙兀室韋的領袖,建立了蒙兀國,也就是蒙古帝國的雛形。蒙元幹了啥就不用細說了吧,橫掃亞歐大陸,功績空前絕後。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之後不堪忍受的漢人,又將蒙古人趕回了老家,史稱北元。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最後被攆回老家的北元又分裂為瓦剌和韃靼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明初,與大明緊挨的韃靼被大明狠狠的揍了,瓦剌卻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壯大的瓦剌一度南下與大明死磕,土木之變就是瓦剌乾的。

之後瓦剌也分裂為四部:杜爾伯特,準格爾,和碩特,土爾扈特。後來準格爾在噶爾丹帶領下,強暴了其他三大部族,統一了西蒙各族。

強大的準格爾自信心膨脹,開始正面衝擊由女真入主中原後建立的大清,最後被大清抄了家。

匈奴,突厥,蒙古,柔然,鮮卑,契丹,居然與華夏同出一脈!

說到這裡,終於把北方各遊牧民族來龍去脈說清楚了。

其實如果細細深究,整個東亞歷史,就是一部各個民族不斷交融的歷史,不僅僅是文化,也有血統。北方遊牧民族中,或多或少都有中原漢族人的血統,而漢人中,也有部分遊牧民族血統,不論是從根源出處上看,還是從後來的民族大融合來看,這種現象都是可以理解的!

蛋疼君會為您帶來更多讓人操碎了心的蛋疼的歷史,請大家關注《蛋疼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