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產品經理:前端產品難做,還是後端產品難做?

前端產品(ToC)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門面,那後端產品(ToB)就是一切產品成功的保障。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前端產品和後臺產品並沒有孰難孰易,解決的痛點不同而已。前端主要關注體驗,需要敏銳察覺用戶的興趣點和習慣,後臺主要關注效率,需要積累行業的知識厚積薄發。

所以咧,這篇文章就稍微的聊聊兩端產品從幾個方面來對比一下。

一、使用場景不同造成需求差異:需求點VS需求面

C端產品和B端產品的使用場景導致了需求差異。

C端產品,解決的是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的需求痛點。雖然用戶需求複雜多樣,涵蓋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但落實到C端產品身上,往往解決的是某個具體的需求。

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下,用戶會使用不同軟件滿足自己的需求。在這些場景下,幾乎不會涉及到與他人協作的情況。用戶關心的是自己,比如:餓了要吃飯使用外賣應用下單;出門沒方向使用地圖應用導航。

就和市面上的大多數商品一樣,C端產品是以具體的功能點佔據用戶心智,解決個人用戶的生活需求。很少有產品是一上線就要打包解決用戶需求的,大都是先確立自身的產品定位及價值,然後慢慢優化豐富產品功能。C端產品要滿足的正是千萬個人用戶的個人生活需求。

C端產品和B端產品的使用場景導致了需求差異。

C端產品,解決的是用戶在生活場景中的需求痛點。雖然用戶需求複雜多樣,但C端產品給不同用戶提供的是具體不同場景需求。

用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對於C端產品經理而言,需要對用戶的畫像和場景分析透徹,得知道:我的用戶是誰?我要讓用戶瞭解和使用我設定的哪些場景功能?我如何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能不能解決用戶遇到的特定問題,甚至超出用戶預期,達到多場景喚醒產品的效果?

以ToC電商產品為例,C端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是:

1. 瞭解自己產品的用戶畫像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這四個標籤分類可以有針對性的給用戶提供多維度的商品推薦,一個20歲武漢在校的大學女生和一個40歲在北京擁有自己企業的男性企業家,挑選商品的維度和方式都不一樣。

2. 熟悉用戶所在的場景

用戶場景也需要基於用戶畫像來聯繫,用戶購買商品的場景也存在異樣化。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這是淘寶首頁聚合標籤頁面,其中餓了麼和海鮮達與其他分類的場景都有明顯的區別。當然,每個分類的場景都是不同,也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場景才有了用戶的多樣化。

所以,用戶的需求點和使用場景都是零碎和不通的。C端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是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而怎麼將個性化需求融合在產品中則是C端產品人一直在思考的。

而用戶的需求也可以用KANO模型來解釋一下:

  • 基本型需求:也叫必備型需求,需要滿足流程的需求。電商必須有“選擇商品→支付商品→形成訂單→查看物流狀態”產品流程。試想一下如果電商流程少了讓用戶“查看物流狀態”的信息,用戶不滿的情況就會增加。但是有這些必要的信息,用戶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 期待型需求:有了這類需求,用戶的好感度明顯增加。比如拍照軟件為你設置的各種拍照場景,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拍照體驗,基於各種複雜場景下的拍照模式,讓用戶感覺體驗感會直接飆升。
  • 興奮型需求:用戶使用產品時,發現裡面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內容/彩蛋,或者說給用戶更好的預期。比如現淘寶的推薦算法,我購買了衣服,推薦給我的在我認為是很搭的褲子……通過拍照識別類似圖片上的商品並給你最匹配的商品等等,前者是產品標籤策略推薦,後者是圖像識別技術。
  • 反向型需求:這樣的需求是用戶反感的。比如婚戀平臺上放上離婚的相關信息,也就是與實際需求並不匹配的場景和在場景中格格不入的需求,再比如一些遊戲中的阻屏廣告等等。

而B端產品是服務於一個群體(組織),需求不是從單一點來出發的。一般用戶畫像和業務需求都比較直接,難度在於業務的梳理能力。

這裡的用戶畫像更多的是基於不同的組織架構下,崗位的區分造成不同的業務需求。所以,B端產品經理需要去根據業務需求解決崗位各層級的信息扭轉,通過各崗位的需求點進行串聯,形成需求面。

舉個例子:B端產品的權限管理就是首要去進行梳理的。不同崗位能增、刪、改、查、看的權利都不同,但是業務關係都是串聯在一起的。

權限管理——角色列表: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權限管理——角色權限: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權限管理——管理員列表: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所以從需求的角度上來說:C端產品經理針對於不同用戶在不同的場景下去思考怎麼搭建產品?

用戶和需求是並行的,而B端產品經理則需要在組織架構中通過業務需求去解決需求的串聯度。用戶和需求是串行的。

二、產品設計差異:體驗VS功能

從產品設計角度來說,C端產品偏重用戶體驗,B端產品偏重功能。

C端產品追求如何讓用戶在最短時間,以最短路徑,最低成本達到目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通過看C端產品(APP)的首頁,大致就能知道他們的產品價值及定位。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來聊聊:(開眼APP <android>)/<android>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所以,C端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是用戶在使用產品的流暢度和體驗感。用戶在操作的時候,不需要去找尋某個功能在哪兒?

從進入感覺到離開只會感覺到時間過的很快,在產品中很輕鬆,那麼,作為C端產品經理的目的就達到了。

對於B端產品來說,要解決的主要是不同生產關係的協作溝通需求,在中心化的組織架構下,B端產品需要滿足不同層級,組織內外的協作溝通。所以,更需要清楚我操作這個功能的目的,以及能做什麼?

产品经理:前端产品难做,还是后端产品难做?
  • 商品運營組和文章運營組的訪問權限不同,商品運營人員不能操作文章的權限;文章運營人員不能操作商品的權限。
  • 同時主管擁有全部的權限,而主管下面的小夥伴則擁有的是部分權限。

所以,B端產品經理需要在瞭解業務流程後,需要釐清各崗位的職責以及上下級關係。更多的是關心功能可用性和更高效的完成工作。

三、轉移成本差異:低成本VS高成本

C端產品轉移成本遠低於B端產品。

C端產品轉移成本低且輕量是內外環境決定的。對內即產品本身的價值定位來說,C端產品要解決的核心需求不多,可以通過快速迭代,梳理優先級,得到快速的更新和升級;對外來說,如果一家C端產品易用性差,體驗做不好,用戶可以很容易地轉移到別家產品,對用戶也沒什麼損失。畢竟C端需求是開放的,大家都可以做。

所以,針對於C端產品經理來說:必要的用戶體驗和核心流程閉環是很重要的。相反,如果沒有從痛點需求出發,可能用戶流失率遠超想象。產品前期必須是可用,根據迭代最後變成好用。

而B端產品的轉移成本相比之下要高很多。消費者和直接使用者不是一批人,對於直接使用者(用戶)來說:他們的使用場景是工作環境中,哪怕產品再難用,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用戶還是會使用,很多時候沒得選也不允許選。

對於消費者(企業)來說:打造一個系統的成本較高,費錢費時,難以做到頻繁地更新迭代,加上B端產品大都不直接產生利潤,企業的動力也不高。所以,要求也就是“湊合湊合,能用就行”。種種原因也就造成了B端產品較高的轉移成本。

所以,B端產品經理需要的是持續根據業務需求做好功能拆解和規劃,保證系統的完整性和功能的可用性。因為要知道B端產品對於企業成員的學習成本是太高的。

四、商業模式差異:規模經濟VS付費定製

C端產品依靠流量獲取收益,B端產品通過付費定製獲取收益。

C端產品大都免費,不直接向個人用戶收取費用,而是在免費的基礎,通過拉新、留存、促活等手段獲取用戶流量,再從其中一小部分用戶那裡得到收益。

比如:近10億月活的微信,至今為止沒有一個直接向用戶收費的項目,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不必為程序使用花一分錢。就算有的C端產品會有一些付費項目,也不影響他們基本功能的使用。

用戶還是可以使用他們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可以說大多數C端產品的商業模式是依靠流量獲取收益的,流量基數越大收益就越大,兩者呈指數關係。

而面向組織的B端產品,因為組織天然的“封閉”特性,並不需要獲取大量外部流量,只針對組織內外生產關係,滿足需求即可。而每個組織的業務和架構又都有不相同,相比較與C端“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B端產品就需要根據不同的生產關係做個性化定製。

此外,B端產品的使用者和消費者也不是同一批人——即產品不直接由使用者買單,而是企業掏腰包,而且企業也接受產品可以不直接產生收益。

這些原因決定了:B端產品更多的是通過付費定製的途徑獲取收益。

五、產品設計規劃:痛點VS業務

C端產品往往都是感性的,在產品設計時,往往要考慮到所有類型的用戶,基於某個痛點需求,產品才有可能活下來。

產品經理有很強的同理心,研究用戶行為心理,能夠快速、準確地將自己代入到用戶場景中,不斷的挖掘並創造需求。這就需要產品經理對時長用戶幾句敏感性,懂得做用戶市場調研,用戶訪談和需求分析,注重用戶體驗,對內部團隊協作溝通,熟悉運營方面的知識。

B端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業務流程、各種業務間依賴關係、窮盡業務場景等,抽象影響因素,梳理邏輯流程,推導因果關係,都是理性思維的主場。

所以,要求產品經理要具有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瞭解不同行業中的不同產業鏈,瞭解甲方的訴求,應付得了客戶。要知道掏錢的永遠是老大,當然還要有更好的項目推進能力,客戶往往等不了你!

通過大致的比較,可以在產品研發的時候理清一些思路,比如:就開發一個B端產品而言,需要關注的重點是基本信息流的傳遞,那麼重點就是梳理業務流和邏輯鏈條。對於社交、分享、用戶體驗方面的需求,優先級就不那麼高。

對於C端產品而言,滿足基本功能只是一個入門條件,要想做好,還需要更好的用戶體驗,就要考慮:怎麼樣讓用戶在最短路徑,最快時間滿足自己的需求?

所以,如果對於新人來說,我比較推薦先去做B端產品,先要了解業務需求和如何思考功能之間相互的串聯。

對整理的邏輯有更多的思考,而用戶體驗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長期去思考和研究。

作者:John,一名不知名產品狗,微信公眾號:“產品狗聚集地”,可以一起聊聊。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