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如何通過延伸產品形態離用戶更近?

選擇產品形態,就是選擇我們在哪裡以以及如何呈現在用戶面前並與用戶產生聯繫。如果不是未成型的新項目,那麼已經有了主要的產品形態,之後也會因為想要離用戶更近,而有延伸新的產品形態的需求。那麼,要如何通過延伸產品形態離用戶更近?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延伸产品形态离用户更近?

自從接手一個web產品之後,就一直在思考web產品如何離用戶更近的問題。探索過程中,也獲得一些經驗來分享。

選擇產品形態,就是選擇我們在哪裡以以及如何呈現在用戶面前並與用戶產生聯繫。如果不是未成型的新項目,那麼已經有了主要的產品形態,之後也會因為想要離用戶更近,而有延伸新的產品形態的需求。

本文就是想探討產品經理如何通過延伸產品形態離用戶更近?

一、互聯網產品有哪些產品形態?

過去以產品為中心,講渠道;現在以用戶為中心,談入口。我以流量入口為劃分標準,梳理了目前互聯網產品的主要形態: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延伸产品形态离用户更近?

圖1:產品形態的劃分

二、選擇產品形態要考慮的因素?

1. 商業模式/業務模式/產品架構/業務流程

這些都是策劃一個新項目時,決定最初那個MVP長什麼樣子要考慮的。我們需要問自己一些問題:

(1)我們核心想解決什麼問題?或者滿足什麼需求?

(2)我們的用戶是誰?在哪裡?

(3)TA們的需求場景是什麼?

(4)我們如何創造價值?如何盈利?

2. 項目階段/開發成本/運營成本

項目階段,是做決策的重要背景。項目或者產品處於什麼階段,決定了我們可以投入多少,可以預期的回報是多少。

啟動期就是MVP嘗試的階段,也是冷啟動的階段。產品形態要儘量低開發、重運營,做到快速測試市場,同時又具備冷啟動的能力,通過運營獲得更廣泛的市場反饋。

成長期就更側重在加速成長,以尋找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和流量入口為目的,拓展產品形態;同時也是降低科技創新帶來的主流渠道變更風險,防止自己被降維打擊。

成熟期要沉澱出幾個主流的產品形態和業務模式,重點打磨優化。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延伸产品形态离用户更近?

圖2:產品生命週期

3. 運營/增長策略的實施空間

運營以拉新、留存、轉化、促活(復購)、裂變為目的設計策略時,需要一個落地環境和流量承接池;而不同生態內的規則不同,訂閱號做拉新和APP做拉新的策略思路就不盡相同。

另外,不同產品形態的增粉門檻也不同,訂閱號增粉的門檻是「關注」這個動作,APP則是「下載」這個動作,明顯下載的門檻更高,但APP內的策略空間也更大。決策就是要依據這些相互制約的因素做一個權衡。

4. 使用場景/產品形態的發展趨勢

使用場景,是結合場景來思考,用戶最有可能在什麼場景下使用我們的產品。場景思維更有利於我們瞭解細分需求,比如同樣是提供資訊服務,通勤時間裡的開車場景和地鐵場景就可以是不同的產品形態,地鐵場景可以選擇文字的形式,開車場景則用音頻的形式更合適。

36氪正是發現了這個細分需求,所以推出了36氪隨身聽的小程序,可以自動連續播放各種資訊文章的音頻版。

關注產品形態的發展趨勢,就是降低科技創新帶來的主流渠道變更風險,防止自己被降維打擊。這也是為什麼微信推出小程序後,大量的小程序開發者湧入,大家都不想不知不覺的被幹掉。其他生態也積極的採取措施,比如支付寶推出小程序、各應用商店推出不用下載的輕應用。

關注產品形態的發展趨勢,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防止流量的流失。當前寄生的平臺失去主流地位,流量向其他平臺傾斜時,產品也要及時的跟進。比如做電商,不會錯過拼多多和直播;做內容,不會錯過抖音和快手。這個邏輯就比較直接,精準流量去哪裡,我就去哪裡。

三、舉例:一個工作場景的Web產品如何延伸產品形態

以上都是基於做過的項目,形成的粗淺的經驗總結。那麼接下來我就結合當前在做的項目,舉例闡述我的策略思路。

我當前參與的項目是做一個面向EVENT行業從業者的服務平臺,可以理解成細分領域裡的百度文庫。

1. 商業模式/業務模式/產品架構/業務流程

(1)切入點是想解決活動行業從業者的產出內容的價值單一的問題。

(2)我們的用戶是活動策劃崗位人員,目前互聯網上沒有面向這個行業或者崗位的論壇。

(3)我們可以通過提供策劃方案的上傳和下載服務,讓策劃產出的內容在流通中雙側都創造了價值,上傳者獲得了收益和認可,下載者獲得了經驗和靈感。從而提升了整個策劃從業者群體的收益,和策劃水平。

(4)策劃人員的工作時間通常在寫PPT,或者在為寫PPT蒐集資料。那麼策劃人員有下載需求的時間通常在工作時間,而策劃人員的上傳時間通常在目前沒有項目不忙的時候,想要增加收入,就會上傳自己的方案。

這麼分析下來,我們主要提供工作產出內容展售服務,內容就是活動策劃方案PPT。由於用戶需要完成PPT文件的上傳和下載操作,而且更重要的是為工作場景服務,所以核心的產品形態,就初步定了電腦端的web端。

2. 項目階段/開發成本/運營成本

項目初期,開發團隊就一個技術負責人,主要的開發工作都花在了web網站的搭建上。運營則重點放在向圈內從業者調研、邀請等冷啟動的運營,同時策劃了一個冷啟動模型,形成了初期的產品形態(非MVP)。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延伸产品形态离用户更近?

圖3:冷啟動模型

回頭再來看這個冷啟動模型,我們實際選擇的產品形態,其實是WEB+WAP+訂閱號+社群,可以優化的地方就是流量承接方式。事實上,當時公開課裂變來的用戶全部落到社群裡,但由於課程來的流量,不全是下載需求者,無法在群裡直接完成轉化,況且我們初期的社群運營能力也不足,承接的很多群都死掉了。

如果不是把社群放到跟訂閱號同等的承接地位,而是先落到訂閱號(因為訂閱號輸出的乾貨內容受眾更廣),再把訂閱號粉絲進行分層運營,漏斗到不同類別的社群裡,可能效果會更好。

3. 運營/增長策略的實施空間

我加入團隊的時候,產品主要的業務流程基本跑通了,但就移動端的運營略顯乏力,每一期課程帶來的拉新數量逐漸降低,群越來越多,但死掉的群也不斷增加,而且最終漏斗到web端的效率很低。

於是我們開始第一次增加產品選型——服務號。

服務號相比於訂閱號,入口更淺,有消息推送功能,能夠滿足web產品在移動端推送消息提醒的重要缺憾。目前大多數web產品的提供移動端推送消息提醒有2種方式,一個是短信通知,一個就是服務號消息通知。由於微信生態內,授權登錄的便捷性比手機號登錄體驗好很多,所以我個人還是更推薦服務號的。

4. 使用場景/產品形態的發展趨勢

面對移動化的趨勢,我們這類PC工作場景的網站,延伸移動端也做不錯的嘗試。比如石墨文檔、有道雲筆記等,web+服務號+WAP,就幾乎是標配。小程序出來之後,把高頻的功能拎出來做小程序,也是不錯的策略。

所以,有了這些前輩的經驗,短期規劃的話,可能會選擇做多個服務號矩陣+小程序的方式,來延伸移動端。長期規劃的話,依然還是會考慮App。

總結

至此,我們的產品形態就更新成了下圖的樣子。公開課、訂閱號和社群都成了流量矩陣,主要的產品形態確定成了「web+服務號+WAP」。

产品经理,如何通过延伸产品形态离用户更近?

圖4:產品形態

目前的選型策略已經得到驗證,加入服務號作為移動端的主要產品形態是非常成功的,不管是課程裂變的流程的精簡,還是和用戶直接的聯繫的加深,都有非常正向的作用。

在選擇了產品形態之後,其實還有一步容易漏掉的,就是用戶引導。服務號雖然在微信的入口比較淺,但不置頂的話依然會淹沒在無數的消息裡。所以引導用戶置頂,就像工具類產品引導你提升效率是一樣重要的動作。

最後,對於服務號的玩法,我將在下次文章中總結一些經驗分享。

本文由 @Jenny大穎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