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裡撿到的“國寶”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渡後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大陸現存王羲之書法墨跡(唐摹)只有六件,《蘭亭序》、《姨母帖》、《初月帖》、《上虞帖》、《寒切帖》和《乾嘔帖》。

上一期我們講了《寒切帖》和《乾嘔帖》從天津廢品收購站被發現的故事,成為了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一期,我們就講講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王羲之的《上虞帖》被發現的一段離奇經歷:

跟《寒切帖》和《乾嘔帖》的經歷一樣,它竟然也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而使《上虞帖》起死回生的人,是上海博物館的明清古畫鑑定專家、墨拓大師萬育仁

“文革”中,上海專門成立了文物清理小組,對抄家得來的文物書畫,逐個鑑定清理。國家鑑定委員會的萬育仁,代表上海博物館參加文物清理小組,為書畫鑑定把關。

一次,萬育仁在倉庫中清理書畫,偶然在丟廢紙的竹筐中,發現一張硬黃破舊書法帖。卷端有宋徽宗金書“晉王羲之‘上虞帖’”的絹籤,在絹籤的下角,有朱文雙龍圓形騎縫印,有“御書”葫蘆騎縫印,還有五代南唐“集賢院御書”墨印及“內合同印”朱文大印。

憑多年書畫鑑定的經驗,萬育仁確定此卷非等閒之書卷。再打開內頁,只見58字七行草書歷歷在目:“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不堪見卿,甚艱!想行復來。修齡來徑日,今在上虞,月未當去。重熙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甚令人耿耿。”內容主要是回答來書所問。帖中提及三人,一為修齡,乃王羲之從兄弟;二為重熙,是王羲之妻弟;“不知安所在”的“安”當是名士謝安。帖中文字多使用中鋒運筆,字體連貫流暢,豐肌秀骨;體勢超逸優遊,靈動綽約。

萬育仁依稀記得明·詹景鳳《東圖玄覽》、清·安岐《墨緣匯觀》提及此帖,但此帖多年來湮沒不彰,於是毅然將廢筐裡的《上虞帖》撿回,帶回上海博物館,請還在工作的專家進一步確認。

想每天都看見這樣的故事就關注一下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