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萬法出於三體式”

此文作者為我的老師形意門下,分享給大家。

萬法皆出於三體一說是前輩們練功經驗精華之說,我們這分支傳承學習形意拳一直是先學三體式。我習拳的年代只知三體式真不知渾圓樁,這是實話實說了。上世紀六六年前後學拳的怕是都沒站過渾圓,(我沒搞過調查,不敢妄言那時形意門人決無人站)當然,這說決不是說渾圓樁不好,更不是說渾圓樁不對。

實際形意拳中的仼何一個定式都可做為樁來站,來處理。只不過有了三體式,何必再來更多樁,這就是萬法歸於三體。即:形意拳無式不三體,萬法歸於三體。陃識孔見。

三體者,天 地 人 三才之象也。在拳中為頭手足是也。(孫祿堂老前輩原話)我們習練的形意拳,練的是頭 、手、足之技(九節說省略了)。實際三體式是為靜態下求平衡找根之術,很多形意拳練家,都是想當然在足下找根練固。我師傳我們時反覆說的是形意拳講的是:樹根在下,人根在上。這點和中國跤看似相反(跤講足下有根),實際不矛盾。跤求的是倒人之術,形意練的是打人之法,目的不一樣。您說“入門三年樁,是說以前很多都是帶藝投師” 練三體樁可能有這個因素。我認為更主要的並非是因帶藝投師,人天生的發力方式和形意拳要求的發力有很大區別,練三體式是要改變這種區別,使之能達到形意拳理論上的要求:整 合 順 達 即能隨意打出 起落鑽翻擰裹勁。

三體式由來應久遠,李存義老前輩,孫祿堂老前輩,黃柏年老前輩,姜容樵老前輩,包括李天驥先生等都有傳。

三體式很重要是初學者必修課。三體式,又有三才式 子午樁等稱謂,實際指的都是三體式這一個定式。當然很多朋友一味傻站也是不足取。拳中所說的 式一定是靜止態的架子,但在拳中把它理解成靜止不動那肯定是錯了,行拳求的是"勢"是動勢。但三體式是拳勢中十分重要的行拳過程中的狀態,即人體 上 中 下三體之間整體的平衡態,和順態。光能練出靜止中的死平衡(規矩)於行拳中的整,平衡,和,順無太大作用,但它又是這個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必須要下一定功夫才行。老前輩非一人說過"萬法皆出於三體",同時也有人說過"萬法歸於三體"。至於外在形式有師指教練段時間應不難達到要求(自學者認真體悟也應能接近要求),而後再學習五行 ,十二形等要容易些。筒言:三體式是老前輩們傳下來的,形意拳重要技法,應學,要練,而且應練會悟明。

我習拳時,是在老師指導下先學三體式。(那個時代的老拳師,好象都是隻傳三體式,無站渾圓樁)經過一段時間的三體式站樁習練,基本應能找到了身體的整,合。而後才開始學練五行拳,連環拳,十二形等。五行怎樣習練,各自老師多有講,網上也能看到很多視頻故不多說了。五行拳練的是什麼?想說下我的認知,有說是找練五種勁、有說是渾圓勁......等,我認為形意拳練的就是一個勁......達人之勁。三體式是練找“ 整”、 練五行拳應是練 整、 合、 順、 達、是練先知道 起、落,學會 束、展、進而練熟行拳中的真整 、明 起落、會鑽翻、練出擰裹勁。達到起手就有,隨心所欲。達 是指交手能達到彼身,做到起也達、落也達、進也達、退也達。三體式是要改變這種區別,使之能達到形意拳理論上的要求:整 合 順 達 即能隨意打出 起落鑽翻擰裹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