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這部電影可能是拍的最好的反諷電影了。為什麼說是反諷呢?大家可以直接看文章最後。故事發生在800年,公園2805年,人類文明已經高度發達,而地球因為過度的汙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地球上的人類被迫坐上航母流浪宇宙。走之前BNL公司研發出一批名為瓦力的機器人擔任清掃地球垃圾的重任。經過幾百年的工作,只有一個瓦力每天重複著枯燥的堆疊垃圾的工作。它有了自己的意識,有一隻蟑螂朋友陪他一起生活。之後一隻飛船降落到地球,帶來了一個名為"伊娃"的機器人。她的任務是搜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一經發現植物,飛船上的人類就可以返回地球繼續進行任務。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千辛萬苦,伊娃找到了一顆綠色植物,於是就進入了休眠狀態,等待飛船將她接回人類的宇宙航母,向船長報告。瓦力處於對伊娃的喜愛和不捨,掛在飛船外和伊娃一同返回了宇宙航母。他發現航母上的人類由於微重力,四肢肥大、行動困難,只能夠依靠高科技的座椅來行動,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在座椅上玩電子產品打發時間。船長知道地球上又有綠色植物之後,興高采烈要返回地球,但航母的人工智能"auto"卻極力反對,認為地球已經無可救藥,不可能達到適合人類居住的狀態。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船長與"auto"鬥智鬥勇,但肥胖的身軀行動都困難,最後被auto軟禁。最終在瓦力和伊娃的幫助下,船長關閉了auto,整船人類成功返航地球。地球也不負眾望,迎接人類的並不是一篇荒野,而生盛開的草叢。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影評:這部電影之所以被81屆的奧斯卡獎提名,首先是因為這部電影老少皆宜。電影以浪漫的描寫手法講述了瓦力和伊娃兩個機器人的感情發展歷程,可愛又很催淚。但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點,是這部電影在浪漫的同時又灌入了大量的現實元素:地球的汙染日益加重、人類的肥胖指數日益上升、綠色植物的生存環境月來花越差……這部電影的主旨就是在一遍遍的向觀眾強調:要保護地球,否則我們的後代只能流浪宇宙!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就是飛船在飛出地球的大氣層時,大氣層被大量的人造衛星環繞,幾乎要全部覆蓋大氣層。

電影的所有細節和佈景都在向觀眾傳達一個消息:別再糟蹋地球了!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那這部電影的反諷體現在哪裡呢?首先在瓦力進入宇宙航母的剎那就給人非常強的視覺衝擊。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人們已經完全喪失了站立的能力,行走更不用說。日常的出行只能依靠高科技的懸浮椅,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張椅子上,沒有椅子就寸步難行。看到這,有一部分觀眾就要後怕了,再不運動這可不就是未來的自己嗎!

另一處非常細節的地方,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我們知道,英文單詞的"auto"是"自動"的意思,而宇宙航母的人工智能叫做auto,是巧合嗎?肯定不可能,比auto好聽的名字有好多,既然導演這麼安排了,那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宇宙航母有兩種模式,一個是"auto",即自動模式,另一個模式是"manual",就是手動模式。

機器人總動員:這幾個看似平常的細節恰恰體現了反諷電影的精髓

這裡導演的處理手法並不是由船長打敗某個實體機器人或者是某個程序,而是輕輕的撥動這個按鈕,就將自動模式改為了手動模式。這在我們看來是一個輕而易舉的事,而船長卻與這個"自動模式"掙扎了好多天,才成功將飛船改為手動模式開回地球。這個違反我們常識的細節,恰恰反映了船長的行動能力有多差,或者更直接點說,它反襯出了這個航母上的人有多懶才能讓飛船在自動模式下運行了近百年。這個片段可以說是整部電影最能體現反諷的細節。

所以說,這部電影之所以值得仔細品味,是因為它糅合了很多的元素。觀眾既可以懷著休閒的心情羨慕兩個機器人純真的愛情,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審視當下的地球狀況,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實又浪漫的電影。

如果你有任何想法可以在評論區與小夥伴一起交流哦,阿晨的主頁有更多的電影推薦,去逛逛的同時記得關注,阿晨帶你消滅劇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