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小明一直忙於設計新產品的界面,卻被主管打回來兩次,他有些沮喪。

週末的這次視頻聊天,他一上來就拋出了一個問題。

“彼得大叔,做產品經理一定要會畫產品界面圖嗎?這不是設計師的工作嗎?”

“小明,咱們一直在聊枯燥的理論,今天我給你先講3個故事,都是關於喬布斯的。

7.1 喬布斯的3個故事

  • 故事1:

有位蘋果新員工,有次在蘋果內部咖啡廳用午餐,恰巧碰到喬布斯跟另一位同事坐在他的隔壁。對喬布斯極其敬仰的他,豎起耳朵使勁地聽,想了解這位神一樣的人物會跟別人閒聊什麼。

結果只聽清楚了一句,喬布斯說:

“我真希望變成一隻蟲子,趴在那兒一百年,看看人類的科技到底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 故事2:

第一代iPod研發時,研發團隊加班了很長時間,有次研發負責人向他彙報時,喬布斯說這款產品太厚了。研發負責人斬釘截鐵地說:“真的沒法再變薄了,因為產品內部沒有任何空隙了。”

喬布斯思索良久,把樣機扔到屋內的水缸裡,只見幾個水泡冒了出來,喬布斯說:

“有水泡,說明裡面還有空隙,去吧,把它弄得更薄點。”

  • 故事3:

喬布斯對於iPhone使用白色最早並不感冒,但是在做iPhone4的過程中,設計師提供了各種顏色的樣品證明白色iPhone能充分體現iPhone的美感,喬布斯最後承認自己錯了,同意上線白色iPhone。

7.2 產品經理的3種品質

小明,我覺得這3個故事,把產品經理最需要的3種品質講清楚了,它們是:熱愛產品、堅持理念、尊重別人。

做一個產品經理,首先要熱愛你的產品,就像喜歡你的家人或者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你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注意力在你的產品上,只有這樣你才會不斷反覆打磨改進,只有這樣你才能足夠專業。

喬布斯是一位偉大的產品經理,但他同時是蘋果的CEO,擁有普通產品經理無法擁有的巨大權利,我們可以敬仰他,但不能複製他。

絕大多數的產品經理是產品的負責人,但是在行政上,這個崗位通常沒有管轄和支配其他團隊的權限,我們稱為‘無授權管理’,這時主要通過溝通和交流去推動其他團隊完成你的需求,如果你對於產品本身的理解不夠精深,許多時候,你無法推動研發、設計、採購、運營等支持你的想法。

常見的產品經理有兩類,一類擅長從用戶交互角度思考定義產品,有人把他們叫做設計型產品經理,另一類熟悉產品研發所需的技術,擅長從技術角度思考產品可以具備的功能。

如果以你現在負責的互聯網App產品為例,第一類是擅長構建App產品的交互體驗,第二類則通常是程序員出身,知道如何從技術層面實現、提升App功能。有人說喬布斯是設計型產品經理,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或者微信掌門人張小龍則是偏技術型的產品經理。

「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這兩類產品經理本質上沒差別,只不過是由產品經理的過往經歷決定的,最終的目的都是做出好的產品。。

其次,產品經理一定要能夠堅守自己的立場,在產品的核心功能上不可以輕易妥協,當然,必須能用事實、數據、道理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最後,這個世界最傻的事情就是沒有原則的自尊,要學會妥協和讓步。誰都不可能一直正確,尊重數據和事實,做必要的改進。

有時候妥協和讓步是為了更快地推動產品往前走,最好的產品不是完美無缺的產品,因為這樣的產品根本就不存在,而是能夠及時上市並得到用戶認可且不斷改進的產品。

多說一句,大叔見過許多職場上鬧得不可開交的爭執,根據大叔自己的觀察,職場上最難調和的有兩類矛盾:

  • 第一種是由於企業部門不同考核指標和利益訴求導致的結構性矛盾;
  • 第二種是因為摻雜了過多的個人情緒的爭執;

紀伯倫曾說:

我們為錯誤辯護的時候,用的力氣比我們捍衛正確時還強大。

「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作為一名職場新人,你當然應該學習瞭解職場的交際規則和企業文化,但是這是為了更好地做事,人因事顯,把工作做好永遠是第一位的。”

7.3 場景化思考產品

小明聽完這3個故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彼得叔,你說的我覺得都很有道理,但我覺得都是大道理,不夠詳細,能不能說一些實操的方法。”

“小明,你現在負責的是一款郵箱產品,你前天跟我說,你這幾天一直忙著在用Axure畫產品的原型圖,畫了幾次都被主管打了回來。畫原型圖當然很重要,但是畫好原型圖的前提是把產品想清楚。

這款郵箱產品是給哪些人用的?他們為什麼需要用付費郵箱App?目前他們主要用哪些郵箱產品?他們對這些產品有哪些負面和正面的意見?他們的操作水平如何?

你能不能給出幾種最典型的用戶使用你產品的場景,請注意,要極其詳細地描述出用戶使用產品的場景,詳細的場景描述要包括:

誰(年齡/職業/計算機技能…)、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在哪兒(坐車/走路/躺在床上/坐在桌子前…)、精神和體力狀況如何、用什麼設備(手機/電腦…)、進行什麼樣的操作、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每個場景的頻率和重要性如何…

如果你不能清晰地描述出用戶的典型場景,產品很可能出現不如人意的地方。

舉個例子,我昨天晚上從地鐵到家時騎共享單車,我發現天黑以後,用某個共享單車App掃描車上的二維碼,總是出現閃光燈影響二維碼無法被讀取的問題。我想這款單車的產品經理大概沒有認真思考並實踐過夜間用App掃碼的場景,或者想過但是覺得不重要。

「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第一是場景,第二是場景,第三還是場景!

想清楚用戶使用產品的典型場景,才可能對產品給出清晰的規劃設計,才可能畫出合適的原型圖。

許多人覺得蘋果的產品設計好,可是喬布斯曾經說,他對設計的理解是,‘Design is not how it looks, it's how it works. ’

「彼得大叔的12節營銷課之7」產品經理

設計的初衷不是讓it looks better,而是讓it works better,也就是提高交互的體驗感。

大叔曾經說過,負面情感的根源是失控,而好體驗感的本質是控制,把控制感交還給用戶,給用戶良好的操控感,需要你從用戶的使用場景出發考慮產品。為了給用戶更好的控制感,你需要壓制住好為人師、自以為是的衝動,許多時候,難的不是做什麼,而是不做什麼。

研究好的產品是產品設計的好方法。

大叔曾經帶過一名產品助理實習生,我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暫時沒收他的手機,找個沒有電腦的桌子,用30張白紙用一天時間憑記憶和思考畫出微信所有的交互界面,然後用3天時間,分析出自己的設計和微信的設計差別在什麼地方。大叔從微信4.0開始用,直到今天,微信界面沒有發生大的變化。這說明作為一個十億用戶量級的App產品,微信從很早開始,就有非常成熟系統的設計思路。

微信的許多細節都值得反覆推敲,比如微信群聊天中的“顯示群暱稱”,為什麼群暱稱不能默認顯示?這麼設計的原因是什麼?

多想想,多問為什麼,能得到許多有趣的結論。

7.4 站在業務角度思考產品

剛才我跟你說的你可以理解為是‘用戶思維維度’,也就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產品,但是,作為一名產品經理,還要有業務思維,也就是站在公司商業角度思考產品。

比如,你覺得為什麼公司要做你現在負責的這款產品?”

“為了掙錢!”小明回答到。

“嗯,你說得對,但是這是一句沒有乾貨的廢話,關鍵是掙什麼錢:快錢還是慢錢?佔公司業務收入的百分比是多少?公司希望通過它想獲取更多的用戶、提升品牌影響力然後再掙錢,還是希望馬上拿到錢?免費和付費用戶公司期望的比例是多少?誰會給你付錢?為什麼付錢?怎麼付錢?…

再深入思考,這款產品在公司產品線組合的定位是什麼?公司是如何定位的,公司會願意配備什麼樣的設計、美工、研發等資源來開發改進這款產品?

我見過許多產品經理,言必稱‘喬布斯’,動不動就死扣產品細節,喜歡談極致體驗。提升體驗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任何一款產品,都是企業業務的一份子,公司要確保資源投放合理,最重要的資源被投放到最能產生效益的產品上去。如果不能站在業務角度思考產品,那麼他就是一個不合格的產品經理。”

小明同學聽完彼得大叔的話,覺得自己確實沒想清楚產品的許多東西。

“彼得叔,您能推薦幾本適合產品經理入門的書嗎?”

“產品經理需要讀的書太多了,你上網隨便一搜,能找到一堆這方面的書單。我就不置喙了。推薦一部我個人做產品經理期間受益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書不是專為產品經理寫的——《系統化思維導論》,有時間你可以看看。

我為什麼要推薦這本書,之前我說過很多次,要全面而不是片面地思考問題。當今媒體上流傳的許多成功故事,喜歡把一個產品或者一個業務的成功簡單地歸結為某個或某幾個原因,好像iPhone成功是因為喬布斯注重極簡,而小米則是因為會做粉絲營銷獲得成功的。

其實這世界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極少數的小概率事件,一個產品的成功是無數因素共同作用再加上機緣巧合的結果,希望你好好看看這本書。

今天咱們就聊到這兒吧,希望小明你能做一名合格的產品助理。

之前我跟你說過,理性清晰地思考是營銷人員的第一步,你跟我說你再過幾個星期要做季度工作總結,接下來我想跟你分3次談營銷人員的第二步——如何打動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