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給了大火,而是輸給了水土

一、曹操:我要來打你了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給孫權來了這麼一封氣勢磅礴的信,這封信的意思很明確,要麼戰要麼降,沒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收到信的孫權陣營頓時如炸了鍋一般,以元老重臣張昭為首的大多數文武官員紛紛主張投降。手下的這樣表現讓孫權心裡頓時涼了半截,孫權自己當然是不想投降的。江東孫氏一門均為一時的英豪,孫權後來更是被譽為“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其雄才大略。他早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採納周瑜的建議,拒絕了向以曹操為代表的朝廷送人質,表達了他不甘雌伏的態度。可如今的形勢對於孫權而言卻太過於嚴峻,使得即便身為英豪的孫權也不得不“內懷猶豫”,在拼死一戰與投降之間遲遲下不了決定。

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給了大火,而是輸給了水土

孫權之所以如今進退兩難,起因主要是荊州這片土地的歸屬。

荊州是一塊重要的地方,它是古九州之一,也是漢朝初期13個州之一,包括了現在湖北、湖南(湖南也被稱為荊南)、河南南陽地區、貴州、廣西、廣東的部分地區,主要在漢水流域,及長江中游。有襄陽,南陽,江陵,桂陽,江夏等郡。看了漢末地圖我們可以知道,荊州基本上處於全國的正中心,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北可威脅許都,東可進擊吳、會,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曹操在徹底平定袁氏一族,又掃平北方烏桓族之後,便把主意打到了荊州的身上。

此時北方在經過大戰後人口凋敝,而荊州大規模的戰亂相對少了許多,人民比較富庶,因此曹操迫切地期望拿下荊州,來充實自己的實力進而統一全國。荊州是塊好地方,不但曹操想要,併為梟雄的劉備和孫權也都想要。

孫權此時的地盤在江東,漢代的江東地區不同於後世的繁華,在當時屬於偏遠地區,不但人口較少,境內難以管轄的少數民族也很多,因此也迫切地需要奪取荊州,這樣不但能夠充實本身的實力,更能將長江防線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甚至以荊州作為跳板北伐奪得中原。此時作為“天下英雄”之一的劉備更是棲身在荊州劉表的帳下,作為劉表抗曹的先鋒。在建安十二年冬(公元207年),劉備終於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智囊——諸葛亮。在被後世傳為經典的戰略規劃《隆中對》中,諸葛亮明確地提出了佔據荊州,以此為基地與曹操一爭高低的策略。

荊州這麼一塊肥肉,能佔有它的當然也不是等閒之輩。身為荊州刺史的劉表,論身份,他既是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的後裔,更是“黨人之禍”中的“八俊”(黨人其實是東漢末對抗宦官的清流們,當時最出名的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君”是宗師,“俊”是精英,“顧”是道德楷模,“及”是能為人表率,是人們可以效仿的對象,“廚”是樂善好施,能以錢財救人)之一,是實實在在的海內名士。論能力,他在荊州大小勢力蜂起割據之時,單騎入荊州,利用鴻門宴一舉削平宗社割據勢力,平定了荊州,可謂是一時的俊傑。

可是他這個俊傑比起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天下梟雄來說卻又差了不止一個檔次,他內不能發掘荊襄之地的大量人才,又受制於豪強大族,致使二子爭位埋下了內鬥的禍根;外不能審時度勢,一味地偏安自保,導致部屬離心,紛紛與曹操暗通款曲,最終造成了荊州的不戰而降。因此荊州此地的歸屬最終決定了曹、孫、劉三家爭霸天下的走勢,而赤壁大戰則是其中的轉折點。

二、搶佔荊州

面對荊州,最先動手的當屬孫權。在哥哥孫策被刺殺後,孫權以未及弱冠的年紀成功地整合江東勢力,接著便三徵江夏,擊殺江夏太守黃祖,成功地佔據了荊州江夏郡的東部。

對於孫權咄咄逼人的攻勢,曹操自然不會坐視。因此在建安十三年正月征討烏桓勝利之後,曹操便在鄴城疏通玄武池,訓練水軍,準備對荊州作戰。後來西邊的威脅馬騰脅迫入了許都,曹操就開始了對荊州的全面作戰。作戰計劃採用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辦法,明裡攻擊之前雙方拉鋸多次的南陽郡,暗地裡秘密向荊州腹地突襲,期望打劉表一個措手不及。劉表此時也知道荊州目前是四面楚歌,因此並沒有中計,而是乾脆放棄了南陽,收縮兵力,依託樊城和漢水,重點防禦以襄陽為中心的江漢平原,待相持中將曹軍削弱到疲憊後展開反攻,以確保荊州。其部署是:令劉備從新野撤到樊城(今屬湖北襄樊)駐防,保衛一水之隔的襄陽,以江陵為後方基地,儲備大量軍用物資,支援前線。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67 歲的劉表還來不及指揮保衛荊州之戰,就在八月病死了。劉表死後,二子爭位,大臣分派,矛盾徹底爆發,荊州陷入了分裂之中。即位的劉琮無能,又被世家大族所左右,很快便向曹操豎起了白旗。此時劉備尚矇在鼓裡,發覺情況不對則為時已晚,曹軍距樊城僅一天的路程,俗話說“鐵打的襄陽泥作的樊城”,以樊城作基地對抗曹操的兵鋒無疑是死路一條,劉備不得已,只能倉惶撤往江陵。沿途十萬軍民追隨劉備不肯降曹,但卻被曹操親率五千“虎豹騎”日夜急行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一舉擊潰。猛張飛拼死斷後,以二十騎嚇退曹軍,趙雲身負阿斗,亂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終於在關羽船隊的接應下退至夏口(今湖北漢口)。

在荊州的迅速獲勝,使得曹操的威望達到了頂點,此時曹軍全面收編了劉表的軍隊,並佔有了荊州的絕大部分地區,這時候遠在益州的劉璋都開始接受曹操徵調兵役、力役的命令,可以說已經處在了統一的前夕。

對於曹操的行動,孫權這邊當然不會聽之任之,早在劉表去世之後,魯肅就被孫權派到了荊州,借弔喪之名行偵察之實。如果荊州能夠團結一致對外的話,那麼就與之結盟共抗曹操。如果他們離心離德那就堅決出兵將荊州吃下來。

無奈計劃趕不上變化,魯肅剛剛到荊州地界,荊州就已被曹操輕鬆拿下。原本可以坐山觀虎鬥的孫權,勢力一下子被推到了風高浪尖,變成了曹操下一步要征討的主要敵人。魯肅實在是一個有大才乾的人,他眼見計劃已經不再可行,而曹軍實力龐大,於是當機立斷聯絡上劉備,商量兩家結盟事宜,於是諸葛亮成為了劉備的全權特使前往江東。

三、孫劉簽署合作合同

諸葛亮去江東之時,恰恰是孫權接到曹操戰書的時候,當時劉備落魄到一種什麼樣的程度呢?魯肅說:“始與豫州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可見劉備之窘迫。近來有很多言論質疑諸葛亮在三國中的地位,其實僅憑諸葛亮成功利用激將法遊說孫權抗曹,並將原本屬於投靠江東的劉備方變成了平等的軍事結盟,諸葛亮便功莫大焉,可以說對於劉備勢力有再造之功。而孫權在魯肅、周瑜的支持下也堅定了抗曹的信心,開始兵髮長江,孫劉聯軍五萬與曹操抗衡。

曹操這邊志得意滿,想要一鼓作氣將江東拿下,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不利因素。當時周瑜分析的時候就指出曹操必敗的四大因素:一是曹操還有關西馬超韓遂的威脅,有後顧之憂;二是以短擊長,在水面上交鋒不是北方士兵的長處;三是天氣奇冷,曹軍戰馬沒有草料;四是水土不服,北方士兵不適應南方氣候,必然疾病叢生。

曹操是公認的大政治家軍事家,這些不利因素會沒看出來麼?當然不是。當時曹操陣營就有程昱準確預料到了孫劉會聯盟,賈詡更是提出了先穩定荊州的正確策略,最終這些建議未能被採納,原因是曹操感覺到時不我待了。

曹操在北征烏桓之後已經54歲,他當時的名篇《龜雖壽》中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兩句詩明顯地可以看出曹操感覺到了自己的衰老。因此賈詡的策略雖然完美,但是曹操等不起。此外即便繼續南征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其實在實力對比上來說,依然是曹操佔優,曹操相信憑藉自己的軍事才能,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成功統一,因此最終作出了令他遺憾終生的決定。

曹操在佔領江陵之後獲得了劉表的大量軍資,其中包括了荊州的大部分戰船,因此於建安十三年冬十二月繼續南下烏林,準備渡江消滅劉備。此時曹軍的兵力基本上是十幾萬本部兵馬,加上投降的七八萬荊州軍,總計二十萬左右,當然在赤壁的一線戰場上並沒有這麼多的軍隊,曹操佈置了相當數量的軍隊穩定後方荊州局面:

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給了大火,而是輸給了水土

電影《赤壁》截圖

1.以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部署於汝穎和淮水之間,負責保衛許都,安定翼側合肥局勢。以章陵太守(治今湖北棗陽南)趙儼,調任都督護軍,監護上述七軍。

2.以曹洪、樂進鎮守襄陽,徐晃鎮守樊城,樂進、徐晃並負責殲滅和招降襄樊附近各縣不服從的地方割據勢力。

3.以荊州降將文聘為江夏太守,率所典北方兵,駐在沔水入江處的石陽(今湖北應城東南40公里)安定並保衛郡境,防禦敵軍可能沿沔水北上騷擾後方襄陽。

因此,與孫劉聯軍正面交鋒的其實只有十餘萬人。而孫劉聯盟的總兵力,則是周瑜程普率領的三萬水軍加上劉備與劉琦的兩萬水陸軍。

四、打人變成捱打

也許是天意使然,一般在春夏比較多發的疫病卻在冬季就開始出現,今人考證非常有可能是血吸蟲病,因此曹軍士氣大受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曹軍在赤壁的江面上與周瑜逆流而上的三萬江東水軍爆發了第一次接觸戰。(赤壁一說在今“黃岡赤鼻磯”,一說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大多數觀點認為是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杜佑《通典》說:“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即曹公敗處”。)

此場接觸戰到底如何打的,並無史書對此有詳細的描述,後人只能對此進行一些猜想。在長江水面之上,大型的樓船並不能發揮太大的作用,因為江面不比大海,水面狹窄,而樓船船體過大,樓層也高,又不容易轉向,還容易翻覆,因此數量不會很多,作戰主力應該是以艨艟、鬥艦之類的中小型船隻為主。因此,重型的投石機便不能裝備在船上,作戰方式以衝撞,跳幫肉搏,或是弓弩對射為主。而江東水軍慣於操舟弄船,無論是操縱船隻衝撞,還是在搖晃的船體上射擊、肉搏,均有極大的優勢。此時正值隆冬,江水寒冷,給北方的曹軍更增加了適應的困難性,於是接觸之下便被擊敗。

此戰完全暴露了北方軍不慣於水戰的弱點,這使得曹操只能將戰船用鐵索連接以保證穩定性,退軍烏林以水陸大寨與孫劉聯軍相持。

連環戰船使得士兵在船上的穩定性大大增強,如此曹軍兵力上的優勢將完全發揮出來,這給了江東軍非常大的威脅。但也有利必有弊,這種將船隻搞成水上平臺的方式增強了穩定性,但卻成了一個很好的靶子,給了江東軍大規模火攻的機會,因此為後世所稱道的黃蓋詐降於焉上演。

曹操自信穩操勝券,也知道江東絕大多數大臣均主張投降,因此戒備鬆懈。黃蓋擇時率蒙衝鬥船10艘,滿載薪草,灌注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豎軍旗,乘東南風揚帆疾駛曹軍水寨,餘船跟進。船上水軍齊呼投降,曹軍將士爭相觀望,黃蓋待船隊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薪草,水軍換乘小船退走。火船乘風闖人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並延及岸上營寨。黃蓋此計雖然抓住了曹操的心理,但是危險性依然極大,黃蓋本人就在曹軍的反擊中中箭落水,被自己人救起之後卻沒能認出,此時黃蓋在冰冷的江水中凍得已經奄奄一息,要不是用最後一口氣叫住了韓當,也就死在赤壁之戰中了。

周瑜見火起,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在黃蓋船隊後面,擂鼓大進,劉備軍也從北岸向烏林前進。孫、劉聯軍在烏林與曹軍展開主力對決。此時曹軍軍中病疫已然暴發,戰鬥力大為降低,加上孫劉聯軍突襲成功,軍中混亂,而新降的荊州兵兵無鬥志,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在水陸夾攻之下潰敗。

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給了大火,而是輸給了水土

電影《赤壁》,孫劉聯軍進攻曹操陸營

曹操只得率軍撤退,陸軍主力隨他從華容道向江陵撤退,從烏林到江陵,起點60裡的烏林路段和終點160裡的江陵路段,地勢高爽易行。中段80裡,為經華容縣東境的雲夢澤沼澤區,通行條件惡劣。雲夢澤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湖,全盛時的水面總面積達26000平方公里,如今的洞庭湖便是其遺蹟。戰國後期由於泥沙的沉積,雲夢澤在江北的部分成為沼澤地帶,而曹操要通行的便是這裡。曹軍在此路段上,有時遇到沼澤區水汽形成的大霧中迷失道路,道路泥濘不通,天又颳著大風,曹操令所有瘦弱兵士背草填路,填路兵士往往被潮湧般衝過來的撤退人馬踐踏,陷進汙泥。大軍在作出很大犧牲情況下,通過了這一困難路段。曹軍沒有被燒的船隻為另一路,沿江逆流而上,到達巴丘(今湖南嶽陽南附近)時,病疫更加嚴重,被迫在湖中小洲(後稱曹公洲)把這些劫餘船隻自行燒燬。撤退中,曹軍又發生糧荒,兵士捱餓,加上流行病,精銳死亡大半。

赤壁之戰:曹操不是敗給了大火,而是輸給了水土

曹操很傷心

就赤壁大戰的過程而言,被後世所津津樂道的火攻,其實所起的並非主要作用,真正失敗的原因應該是大規模的疫病。這一點從孫劉兩軍與後方留守的未感染疫病的曹軍交手當中可以看出,赤壁獲勝之後,江東軍的攻勢並未摧枯拉朽,攻打江陵就足足打了一年有餘,進攻合肥更成就了張遼“威震逍遙津”的美名。之後曹操更是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此戰孫劉兩軍能夠獲勝實在可謂是天意。

赤壁大戰大獲全勝之後,孫權經過魯肅的力諫,終於同意將荊州借給劉備,史載:“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此時曹操知道,被他譽為“當世英雄”的劉備得到荊州後如龍游大海,天下三分的局勢終於無法避免。正所謂: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