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口離手不離。」


這是焦三爺交給遊天明第一支嗩吶時,焦三爺說的話。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堅持理念,並擁護它』


對我來說是這部《百鳥朝鳳》帶給我最大的感動。


片名《百鳥朝鳳》是從真實存在的嗩吶曲子名而來,電影中只有在喪事上才會吹奏,但是否吹奏,還得看喪事主是不是個能擔得起這首曲子的人,是不是個德高望重、受鄰里敬重的人。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這首曲子,光聽名子就是個非常歡快的調子,但對這部片來說,卻在說出一個傳統技藝和禮節衰落的故事。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嗎?


以前小時候,總記得鎮上不管大事小事白事喜事,總會有嗩吶班的身影,雖然不記得吹的人長什麼樣子,但那嗩吶的聲音,卻讓我印象很深刻。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地被洋樂隊,甚至一個音箱喇叭給取代,但對當時的我來說,都只是湊別人家的事,也不曉得原來嗩吶也自成一路。


看了這部片,讓我回想起往事,使我深切感受到,嗩吶從小時候稀鬆平常的事,變成了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或只是在街邊演奏的人。


頓時非遺這件事,好像離的很遙遠,變成一件需要異常重視和珍惜的事。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這件事的背後,其實是傳統技藝走向了沒落,人們也開始遺忘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禮儀。

當社會富足起來,接受西方文明,不自覺地我們的文化中充滿西方文化,反而常會懷疑,究竟什麼能代表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豐富。


或許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看的都是帝王文化,是那些在故宮裡展出的東西,但真正屬於人民的文化,是藏在鎮裡、鄉里,在農田中的,這部《百鳥朝鳳》說的正是屬於人民的傳統文化。


已逝導演吳天明堅持的故事,關乎承諾


即使環境再壞,也要堅持自己的理念。


這是我在電影中,看到吳天明導演想傳達的想法,雖然拍完剪輯完這部片後,他已離世,但這部片卻成為他精神的象徵。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即便人們不買單這部片。


在片中,有一幕在美感上讓我感到非常衝突。


焦三爺和遊天明、藍玉師徒三人,在一個花叢裡,學習著聽鳥叫聲、分辨不同的鳥叫特色、還要模仿鳥嗚聲,在那一幕,他們似乎剛剛才下田完,師徒三人在外表上不是美的,但身在花園、處在都是鳥鳴的環境裡,我覺得好美。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這或許也是種田園之美,一般想到的田園之美,都是很歐式的,似乎身處在一大片薰衣草田的那樣,但在這片中國的土地上,也是能擁有的。


而且,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以前覺得稀鬆平常的花叢,看似雜亂,但卻上演大自然著的美妙樂曲。


我想這場景,或許就和吳天明導演在從事電影工作時的心態是一樣的吧,即便身處在枯燥難苦的環境,但只要有了電影,一切都豐富美妙了起來。


對電影中游天明來說,在這個世人漸漸忘卻嗩吶還堅持吹下去,是為了守住師父焦三爺的承諾;而對吳天明導演來說,實踐對自己的承諾,就是去做心中的電影。


為什麼越是平常的事,越容易忽略?


因為總覺得,它理所當然的會存在、會一直在。


但越是平常的事,其實越需要心力去努力維持,尤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說。近年流行復古,最常見的是,看到越來越多人身穿著各式漢服上街,這代表人們開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人們多半是因為漢服美,而穿上身,但它的深刻意義,卻有多少人瞭解呢?


美是人們接觸事物被感動的第一個感受,所以當人們覺得一件事不美,根本就不會在意,就如嗩吶不會是一般人認定的美。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但在吳天明導演的鏡頭下,卻美的很脫俗、很純淨。

這部《百鳥朝嗚》將小人物的堅守、將學習技藝的艱難、將田裡勞動,都化為一道道美妙的樂音,非常值得一看。


屬於小人物真正的百鳥朝嗚


小人物的姿態,是豐富而有生命力的,在電影中,每當嗩吶一吹起,導演就將鏡頭帶向來旁聽的人們,人們的臉上並無欣喜,而多半是面無表情,我甚至還想說,這些臨演怎麼不表現出一幅很感動的樣子來呢?


但那樣,其實是不真實的。


心中的澎湃不一定非得要表情很豐富去演飾出來,

連主演們的演技,也都是自然無造作,這部電影的難能可貴就在於此。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在這個社會快速地發展下,小人物們為了跟上這社會,漸漸被同質化,從不同的個性變得很相似,這壓抑了人們的多樣性。

正如電影的後半段,嗩吶班的成員為了討生活,去大城市工作後有了工傷,還斷了手指永遠無法再吹嗩吶。


這樣子的悲劇,對於劇情一開始,遊天明繼承爸爸想當嗩吶匠的夢想,有十足的衝突感。到底活著是為了夢想、還是為了生活。


這樣的掙扎,在這部片來到後頭時達到高潮。


堅持的難與生活的苦


「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


看完這部片,讓我感受到這兩種情緒。


要在這快速變化的社會,堅持己念,是一件很難的事。


而要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下去,是有點苦的事。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因為人生總是會有不這麼順著自己走,常會遇到困難、痛苦、不如意,而這部片,正好能為這兩種情緒起了綜合的作用,得到一些引人深思的點。


我很敬佩的是,在電影中焦三爺對祖傳下來的嗩吶,視如珍寶的愛護,而且非常享受在吹奏中。


決定要不要堅持,是自己的選擇,如果選堅持,那就義無反顧地堅持走下去,即使生活再困難;如果不堅持,任著生活把你往前帶,放棄心中的理想,即使寶寶心裡苦,但也都是選擇。


劇尾,遊天明在焦三爺的墓前,穿著喜事服裝,吹奏百烏朝鳳為師父送行。常言道,結束是新的開始,我想遊天明會永遠把師父的精神銘記在心,堅持傳承下去。


你家鎮上的嗩吶班,還在?看《百鳥朝鳳》吹出最後一道美麗的聲音


這部片,真的是留給人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能細細再品味。


我是 ,樂於從生活、情感中的小片刻發掘美好的一面,但對那些面向下的心理作用更感興趣。歡迎關注我,一起感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