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從南禪寺北行,過一十字路口,經過幾個小村,可見路西不遠處的善白村。村北有座延慶寺,路上就可望見大殿高大的屋脊。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黃昏時分,我們在院落前殘破的經幢上看到了北宋紀年:““景祐二年(1035年)歲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口口口口時建”字樣。

之前有記載這座尊勝陀羅尼經經幢高7米,四層,現在看到的只有底座和下半部分經文石柱,上半部精美寶珠已遭盜劫不存。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寺廟夯土院牆多處破敗,翻過籬笆門就算是走進小院。臺基上的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角柱升起、側角明顯,柱礎素面。柱頭卷殺。普拍枋較薄,闌額不出頭。柱頭單抄單昂五鋪作,昂形耍頭,有隱刻拱。當心間出斜拱。近年經過文物部門維修,安全無虞。修繕後的殿內空空如也。內部樑架明間西側六椽袱通搭前後簷柱,東側則是五椽袱接後搭牽。應是金代大修時根據材料而作的變通手法。兩山丁袱直接插入駝峰。為支撐屋頂,室內在前槽下使用了兩根金柱,較為纖細,且位置靠後,沒有正對支撐平梁的大駝峰之下。或許也是後人所補,則也是減柱法之風。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前簷當心間前柱柱頭部分有泥塑獸頭,是晉北文化圈古建上多見的裝飾物,應是清時所加。

大殿與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彌陀殿相近,只是體量小些,這也符合鄉村小型古建的地位。

結合北宋經幢,可見延慶寺在宋代已經有相當規模。從鋒利的下昂和隱刻拱等情況看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宋風。金代應是在宋構基礎上進行了大修,不失宋金建築穩健磅礴之氣。

繞殿一週,可以看出前幾年進行過修繕,屬代建築的東西廂房也需要儘快修繕。對這個深山小村中的國保單位來說,對院落的全面保護非常必要。如今,延慶寺廂房和院落已經得到整體修繕,但顯得過新。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月亮掛上樹梢,無風,天極藍,大殿周圍的田野裡一片寂靜。深吸一口春天的空氣,感受古寺裡的傍晚。默默矗立的延慶寺大殿和那殘存的經幢彷彿在無聲訴說著過去的千年故事。我更愛這稍顯寂寥,讓人有機會認知人生本意的時空。


臺外幽蘭 七 鄉野中的延慶寺大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