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模式面臨的生存危機

對於知名容器廠商 Docker 公司來說昨天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

先是 Mirantis 宣佈收購 Docker 企業級服務部門獲得融資350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收購併不包括Docker Desktop。據稱,MirantisDocker將共同開發核心的上游技術,為開源開發做出貢獻。此外,MirantisDocker將繼續確保雙方產品之間的集成,Docker將專注於Docker DesktopDocker Hub,而Mirantis專注於Docker Enterprise容器平臺。

開源模式面臨的生存危機

在發佈這則消息前,Docker公司已經融資2.7億美元,是行業內的獨角獸。 如今急匆匆賤賣其企業級業務令人吃驚。其實也不算賤賣。主要是 Docker 是開源的,從一開始面向的就是開發者,你要知道想從開發者手中賺錢是非常難的;而在賺錢的企業生產實踐中缺乏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互聯網巨頭 Google 開源(CNCF基金會) Kubernetes(k8s) 對其更是致命的打擊。Docker 方面曾經多次通過文章、和社區活動對 k8s 表示不滿。隨著 Kubernetes 成為容器編排的事實標準,Docker也不得不低下了頭。

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這並不是開源軟件的一個良性結果。開發都是有成本的,如果沒有收入來源和投入就會步履維艱。通常開源軟件的收入主要來自捐贈、提供更加可靠的解決方案獲取的佣金這兩方面。但是往往入不敷出。隨著雲計算的興起,開源軟件想賺錢就更加困難了。開源軟件很容易就被雲廠商繞過去而分不到一杯羹。所以就發生了一些開源軟件和雲廠商之間的對抗事件。

“每當一個新的開源項目變得流行時,雲服務商就會把我們的技術拿到他們的平臺上,獲取大部分(甚至全部)利潤,但這些平臺幾乎毫不回饋開源社區。我們認為,由我們這種形式的開源平臺領導和幫助下一批開源項目的發展和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每個人都想要更多的開源,但開源也需要成本,總有人要花錢維護。為了能有錢維護,就需要確保開源平臺在商業上可以生存下去。”

很多知名的軟件都誕生於開源軟件甚至誕生於一個天才的個人想法。如何讓開源軟件能夠良性的發展下去? 這是一個問題。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成為 Redhat。如果有一天,開源沒有搞頭 成為常識將是很可怕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