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對“香火”一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目前對“香火”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指用於祭祀祖先神佛的香和燭火,這更多的是基於一種民間信仰和精神寄託;一種是指子嗣、後裔和繼承人,這主要源於中國深厚的家庭倫理和宗族傳統。因古時候香火也指後輩燒香燃火祭祖,故斷了“香火”就指無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後代傳承“香火”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孝。今天,我在這裡跟大家交流的是第一種含義的“香火”。

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據現存文獻,“香火”一詞最早語出《晉書·藝術傳·單道開》:“陳郡袁宏為南海太守,與弟穎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道開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猶存。”從這段記載來看,袁宏看到的是盛香火的瓦器。而從出土文物看,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出現青銅材質的博山爐,此時已超越了祭祀的器用功能,兼而更多成為薰衣、燻被以除臭、避穢的日常薰香器具。

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但燒香作為一種敬天祭神、追思先祖的方式,則要更加久遠。早在西周時期,“(周)文王受命受命始祭天”,(《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肇禋”即是以升煙祭天。這說明,西周時期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祭祀用的“香火”,而是以牲畜和帛置於燃柴之上產生的煙火,代表香火,與天對話。這也是今天所說的“燒香”的雛形。

香火最早是皇室用來敬天祭祖的。隨著道教的產生和佛教的傳入,香火在道觀和寺廟中興盛起來,其範圍也逐漸突破王室的限制,走向民間,成為大眾信仰的一種精神寄託和禮儀形式。到了漢武帝時期,香火也不再只是單一的祭天敬神祭祖的單一用途,而被廣泛用於生活之中,香火由此形成一種多元文化的載體。

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誓約結盟時燃點香火,被視為一種隆重的儀式。《三國演義》“桃園三結義”中,就有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焚香結拜誓約的描述,“焚香結拜”也被看做是“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的見證。《北史·齊紀上·高祖神武帝》:“兆(尒朱兆)曰:‘香火重誓,何所慮邪’,指的也是“焚香結拜”一事。

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焚香沐浴、焚香撫琴和焚香讀書,是備受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推崇的生活方式。這最早源於驅逐蚊蟲的目的。又因焚香產生的香氣具有清新居室空氣、沁人心脾,能使人神清氣爽,安神益氣,遂逐漸被文人居士推崇,成為文人墨客生活的一部分。香火,也成為詩詞畫意中長盛不衰的意象。唐代白居易《戲禮經老僧》詩:“香火一爐燈一盞,白頭夜禮佛名經”,元人張翥詩:“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即是文人對香火情有獨鍾的佐證之一。焚香如品茗一樣,被士人當成高妙純粹的享受。明人李漁甚至認為“(焚香)此非僮僕之事,皆必主人自為之”,可見文人士大夫對香火的重視。

香火文化的源遠流長和歷代先賢對香火的重視,都不離開香料的傳入和普及。據史料記載,香料在漢武帝時自西域傳入中國,及至東漢三國的三百多年間,香的使用還僅限於宮廷和上層貴族之中,極為名貴,難得進入尋常百姓之家。隋唐以後,香在民間普及開來,香火文化一直綿延至今而不衰。

民間越常見的東西越不知其所以然,現在終於明白什麼是“香火”了

沉香、檀香、龍腦和麝香被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香。其中,沉香自古有“香中之王”的美譽。香氣淡雅,具有暢通氣脈、通關開竅、啟迪智慧等作用。香灰不易飛散,用於居家,可清新室內空氣、殺菌除味、益腦安神,惹人陶醉。檀香,佛家謂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綠色黃金”的美譽。檀香歷來被奉為珍品,不過,檀香單獨燻燒氣味不佳;但若能與其他香料巧妙搭配起來,則可“引芳香之物上至極高之分。”佛家對檀香更是推崇備至,以至佛寺也常被尊稱為“檀林”,“旃檀之林”,意思是“與樂”,“給人愉悅”。

香火文化延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與其他封建文化不同的是,香火文化已然超越宗教和神祗的層面,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民間大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成為中國人的一種文化表達和居家生活的方式。至於香火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以明代戲曲家屠隆的一段話概括,也不失具有現代意義:

“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搨帖,揮塵閒吟,篝燈夜讀,焚以遠闢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薰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