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前幾天,招商銀行App裡發起了一個小調查:發券還是發錢,你更支持?
小麥看了下話題,一共有8萬多人參加。許多人就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為了刺激消費,到底是發錢還是發券?在這裡,小麥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首先,我們先來看這樣一則消息:據4月19日,央行發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了8.07萬億,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較去年6.07萬億增長6.6%。

從消息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第一,報復性消費並沒有完全到來,否則,一季度人民幣存款不會出現大幅增長(較去年增長了6.6%)。各中緣由也很簡單,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消費者的防風險意識較疫情來臨前,有大幅增長,都採取了保守穩健的理財措施,防止今後生活出現家庭財政危機。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第二,疫情發生後,各種補助資金進入企業幫助其復工復產,應該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果能夠因此形成“企業復工——產生利潤——發放工資——員工拿到工資消費——企業收穫利潤再生產”這樣一個良性循環,那麼,整個消費領域就會被帶動起來。但是在這個閉環中,如果出現員工拿到工資,選擇了儲蓄而不是消費,那麼企業再生產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嚴重打擊,就會影響到生產,從而也會影響到員工收入,最終還是刺激不了消費。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根據上述兩個信息,我們可以得出,發錢不一定能夠刺激消費。如果選擇了發錢,按照我們的習慣,還是會選擇儲蓄,以防萬一。

那麼有可能,發下的錢還是會進入到個人儲蓄賬戶中,不會進入到消費領域,等於說,發了錢並沒有起到刺激消費作用。但如果選擇發消費券,那麼,就會直接觸動消費者的消費慾望,誰讓一張“滿減券”躺在賬號上過期,這不浪費嘛!因此,消費者就會帶著消費券去消費,從而帶動在銀行中“沉睡”的資金進入消費領域,從而刺激消費,帶動經濟。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此外,為了刺激消費,採取發錢的手段,還會引起一些不可控的結果。比如前段時間,深圳疑似出現貼息經營貸款流入房地產的事件。如果換一個角度,為了刺激消費,向消費者直接發錢,那麼,這些錢很大可能不會流入消費領域,而是直接流入一些不可控的市場,進行投機行為,這不但起不了刺激消費的作用,反而損害了消費者利益。

在這裡,也有不少人提出自己的疑問,為什麼歐美國家會採取發錢來刺激消費?這是因為西方國家的消費觀念和我們大為不同。大部分人沒有儲蓄習慣,“月光族”、“周光族”比比皆是,要是沒有現金支持,連飯都有可能吃不上,因此,發錢最終還是能夠刺激消費。

刺激消費,到底是發券還是發錢?從最新的數據看,我們發券的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比如杭州已經兌付消費券2893萬元,帶動市場消費4.53億元,顯然發券要比發錢更容易刺激消費。

刺激消費,為什麼我們只發券?不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