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如果您留意印度閱兵式中的錫克兵團,就會發現這些印度軍人的腦袋上套著一個金屬圓環。

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看起來頗為怪異新奇。

您可別小看了這些奇形怪狀的小玩意,那可不是一件普通的裝飾品。

它是印度人的一種傳統兵器——環刃,據說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印度軍人腦袋上的神秘武器

環刃的種類

環刃,顧名思義,就是外部有利刃的環狀兵器,通常是鐵製或者銅製。

它的直徑一般在15釐米左右,根據尺寸大小,乃至佩戴部位的不同,通常分為頭環和臂環兩大類。

頭環

顧名思義,頭環就是戴在頭上的環刃。

它的直徑往往在15釐米以上,在印度通常被稱之為Chakram。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環刃

◆臂環

臂環的直徑通常在15釐米以下,是套在胳膊上的環刃,在印度通常被稱之為Chakri。

它類似於《西遊降魔篇》裡的無定飛環,只是外邊緣開了刃,因此憑空增加了不少殺傷力,當然也更難以操縱。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影視作品裡的無定飛環

除了頭環和臂環之外,還有些環刃是拴在腰間,有些環刃是套在脖子上,甚至有些環刃還加了手柄等等,但頭環和臂環仍然是最常見的兩種制式種類。

環刃的作用

環刃是一種可攻可守的武器,對於使用者,尤其是印度錫克族的使用者,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攻

一個訓練有素,對環刃得心應手的印度勇士,可以用手指插在環刃的內側,讓它在大致水平的方向高速旋轉,然後盯住目標後用力拋擲出去。

環刃在高速旋轉的慣性之下,甚至可以對二三十米以外的目標造成致命的傷害。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拋擲環刃

◆守

印度錫克族士兵佩戴頭環比較多,所以我們就以錫克族士兵為例。

由於民族和宗教的原因,錫克族士兵都留長髮,包頭巾,不方便戴頭盔,環刃(頭環)實際上承擔了一部分類似於頭盔的保護功能。

近身搏鬥中,環刃(頭環)內鈍外利的設計,讓赤手空拳的敵方不敢隨意攻擊錫克族士兵的頭部。

敵方的刀劍砍來,如果恰恰落在金屬質地的環刃(頭環)上,實際上也會降低錫克族士兵受傷害的機率和程度。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錫克族男子

在冷兵器作戰中,留有長髮,包著頭巾,不能佩戴頭盔的印度錫克族人,如果沒有環刃的協助,在同等的身體條件和戰術素養下,其實並不佔有任何的優勢。

不過,操縱環刃需要很高的技巧,長久的訓練,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傷害到使用者本人,這也可能是它在歷史上不能得到大規模使用的原因之一。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印度主流環刃和手持環刃

環刃在印度的歷史

基於印度教的神話,環刃曾經是印度教主神毗溼奴的第八個化身,也就是克里須那神的主要兵器之一。

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環刃在印度應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一隻手操縱環刃的印度神靈

從正統的史料來講,環刃這種奇門兵器,16世紀時就已經在印度存在,19世紀初期的錫克教王國時期已經比較常見,成為錫克族人的重要武器。

1849年以後,錫克族人被英國殖民者擊敗,被迫臣服於英國。

為了儘可能地削弱錫克族人的反抗力量,環刃這種兵器遭到了英國殖民者的打壓限制。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19世紀50年代頭戴環刃的印度錫克士兵

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印度土兵叛亂),錫克族人積極配合英國東印度公司,鎮壓了這場大規模的軍事運動,從而贏得了英國人的信任。

1859年以後,隨著大批的錫克族人加入了英屬印度的軍隊,環刃也終於“重出江湖”,成為很多印度錫克士兵的重要武器,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有它的蹤影。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頭戴環刃的英屬印度軍隊

總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21世紀以來,世界軍事科技突飛猛進,環刃這種冷兵器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越來越多地淪為一種禮儀用品,或者是裝飾用品。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頭戴環刃的印度士兵

即使如此,環刃這種印度歷史上的奇門兵器,對於錫克族人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印度錫克族作為一個尚武的民族,擁有悠久的習武傳統,而環刃依然是他們傳統武術的重要項目之一,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


印度軍人腦袋上“藏”兵器,環刃可攻可守太刁鑽,千萬別割傷自己

印度錫克族傳統武術演練

參考資料:《戰爭之環》、《環刃》等資料。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五斗出品,只做原創,有理有據,歡迎關注@五斗侃史論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