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最好的自己,繼續生命教育就對了

成為最好的自己,繼續生命教育就對了

醫護人員講授關於心臟的常識,教育孩子們珍愛生命 王曉攝

時下,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人類繼黑死病、腺鼠疫、天花、霍亂、非典等疫情後,再遭新疫。死生事大,在此期間,與體悟生死、感悟生命有關的生命教育成為許多學校的開學第一課。對此,不少專家指出,恰逢其時的生命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疫情防控期間的補課上,而應常態化、系統化設置,成為學生培育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成為一門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課。

疫情下,生命教育補課忙

年幼女兒哭著擋住即將奔赴前線的軍醫媽媽、小區門口負責檢查體溫滿身落雪的保安、摘了口罩滿臉紅印的醫生……在班主任佈置的關於疫情的作文中,北京小學生李韞澤如此描述多張刷爆朋友圈的照片。這些照片讓她熱淚盈眶,令她感受到,疫情這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真善美。

“疫情雖然超級難對付,卻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教材,孩子從中得到全面成長,懂得感恩,瞭解了生之不易。”李韞澤的母親欣慰地說。

與北京類似,全國各地小學均給學生布置了此類作業,海南一些小學要求學生通過書畫、手抄報、寫慰問信等形式學習防疫知識、為武漢加油、致敬白衣天使,小學生們紛紛用稚嫩的畫筆和真摯的語言,表達出他們對疫情的認知和對白衣戰士的敬佩。

熟悉教育和醫衛工作的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表示,此次疫情是大規模開展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機,在這種面對生死的大事件中感受生命,孩子們能記一輩子。海南省教育廳還緊急發文,要求開展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

儘管生命教育受到如此重視和推動,但各地學校的生命教育活動仍幾近“自學”。半月談記者採訪海南一位高中數學名師,詢問他疫情防控期間如何與學生討論生命教育的話題。他回覆說:“生命教育太沉重,主要還是靠家庭教育引導和學生自己體會。”海口學生家長王女士說:“讓老師們搞生命教育,比讓他們在線上教好語數外更難,因為他們平時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教學經驗。”

高質量的生命教育資源十分匱乏。海南省電教館相關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疫情防控期間,教育部門想找一些生命教育資源供學生在線學習,但發現相比於已然不足的優質語數外課程資源,生命教育資源是個更大的短板,“比較少,不繫統,也缺乏頂層設計”。

教育要義: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我們今天和孩子講生與死,決定了他們未來如何面對困難、如何面對挑戰、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生命。”從事生命教育研究20多年的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新教育研究院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執行所長袁衛星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對生命的尊重、理解也很重要。

袁衛星說,生命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為中心和原點,圍繞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展開教育,旨在引導學生珍愛生命、積極生活、成就人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有限生命實現最大的價值,讓每個生命成為最好的自己。

海南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學院教授段會冬認為,生命教育是相對於科學教育等概念提出來的。科學教育關注的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人類如何瞭解世界。但人類在瞭解世界、征服自然的同時,還需要叩問心靈,因為人類如果只關注如何認識世界、探索世界,有可能帶來自身人性的迷失,併產生很多社會問題。

“當下青少年學生,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消極對待生命、遮蔽生命意義的人群日益增多,生命困惑、生命障礙的問題堪憂。因此,生命教育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袁衛星說,生命教育是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環節,是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發展的共同方向。

常態化、系統化推進生命教育

下一步,如何開展生命教育?專家認為,開展生命教育,應遵循認知、體驗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學校、家庭與社會相結合原則;發展、預防與干預相結合原則;與青少年身心發展一致的原則……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應採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方法。

段會冬提出,任何時候,人總要認識自我,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需要對生命有所瞭解,但不同年齡段在教育難度、範圍、方式上應有所區別。低齡學生應從小動物的具象上去學習尊重生命、敬畏自然,針對初高中生的生命教育則可變得抽象,站位更高、思考更深。

致力於推廣自然教育的海口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十分贊同段會冬的觀點。但她同時認為,目前給小學生講好生命教育課是一個普遍的難題,因為小學生心智發育不成熟,不適合一上來就觸及沉重的死亡話題。

“難,但不代表沒辦法。”高高打比方說,她曾帶孩子們野外觀鳥,不幸的是,孩子們發現一隻死亡的白頭翁雛鳥變成了螞蟻的食物,孩子們都為那隻雛鳥感到心痛,並認為螞蟻十分殘忍,竟然以白頭翁為食。這時,她引導孩子們換位思考,將自己想象成螞蟻,這時孩子們感嘆:“這真是一頓美味啊”“如果不是白頭翁雛鳥,我們也許要餓死”……

“諸如此類的觀察和引導,是對低齡孩子開展生命教育的好方法。”高高說,然而可惜的是,很長時間以來,人們普遍過多關注知識學習,而忽視對自然和生命的觀察和探尋。“無限延長的假期的確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好時機,但現實中由於既往準備不足,生命教育往往無法得到很好落實。”

“在探討如何開展生命教育的同時,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為什麼缺少生命維度,因為我們已經選擇性地遺忘或者忽視這個命題很長時間了。”段會冬認為,生命教育應該成為常態化存在,而不僅是突然需要,或者重大災難發生後的臨時需要,學校應該把生命教育系統融入各個學科,潤物細無聲地把生命教育的理念帶給學生,使之終生受益。

袁衛星建議多種途徑開展生命教育,如學科滲透、專題教育、節氣教育、校園文化等,“疫情之下,學生到校,最應該學的一門課就是生命教育”。(記者 趙葉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