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 Foundry基金會執行董事:Cloud Foundry是成熟的企業級PaaS平台

至頂網軟件頻道消息: 不久前,Cloud Foundry基金會對外宣佈,與阿里雲達成合作,阿里雲將為Cloud Foundry平臺提供全面技術集成的支持。此次合作的達成實現了阿里雲和Cloud Foundry之間的無縫交互。通過為Cloud Foundry BOSH 創建的Cloud Provider Interface(CPI)接口,現在開發者可以在阿里雲上同時訪問Cloud Foundry Application Runtime(CFAR)和Cloud Foundry Container Runtime(CFCR)的負載。其中,CFCR 是Cloud Foundry Foundation基於Kubernetes和BOSH技術開發和維護的一個支持容器架構的平臺核心組件。

應該說,這是Cloud Foundry在中國為數不多的新聞。作為一個開源的PaaS平臺,儘管誕生已經8年了,但在中國市場相對低調,業界對Cloud Foundry瞭解得並不太多。也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Cloud Foundry基金會決定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在這一背景下,Cloud Foundry基金會執行董事Abby Kearns先後出現在不久前舉行的OpenInfra days China大會和LC3(LinuxCon + ContainerCon + CloudOpen)大會上,為Cloud Foundry進行宣傳就不難理解。

Cloud Foundry基金会执行董事:Cloud Foundry是成熟的企业级PaaS平台

Cloud Foundry基金會執行董事Abby Kearns

Cloud Foundry受到廣泛支持與其開源模式有不小的關係。和很多開源項目一樣,Cloud Foundry採用的是基金會模式,屬於Linux基金會旗下的一個項目。隨便提一句,CNCF也屬於Linux基金會旗下,和Cloud Foundry是“兄弟”關係。

Abby Kearns介紹說,Cloud Foundry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有三個:第一,推進技術演進,維護技術的進步;第二,維護社區和完善生態,保證其能夠發展和增長;第三,擁有所有軟件IP,確保其開源免費使用,而不會產生任何的商業障礙。Abby Kearns表示,她作為Cloud Foundry基金會執行董事,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平衡 Cloud Foundry生態系統中開發者、用戶和應用程序間三角關係,支持該生態系統的長久繁榮。

Cloud Foundry所處的PaaS是一個新興市場,近年來因為雲計算市場的快速成長,而呈現明顯的增長勢頭。不過,這個市場還處於快速變化之中,特別是容器技術的進步,給市場帶來很大沖擊,市場格局存在不小的變數。對此Abby Kearns表示,作為一個存在了八年的PaaS平臺,Cloud Foundry已經證明了其是一個安全的、穩定和可用的企業級PaaS平臺,這是市場上其他PaaS很少有的優勢。同時,其完善的生態也對Cloud Foundry的應用帶來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對於其他PaaS平臺對容器技術的追逐,Abby Kearns表示,用戶其實是希望技術多元化的,更希望平臺能夠更開放、支持更多的技術類型,並不是一定要容器化。loud Foundry一直致力於為開發者打造一個具有最佳體驗的應用開發平臺,容器只是其中諸多技術中的一個。

“Cloud Foundry希望能夠讓開發者用最簡單的方式開發雲原生(Cloud Native)的應用,Cloud Foundry有一個容器核心,那是一個Kubernetes版本。但實際上,不管是容器化、微服務化也好,Cloud Foundry都是支持的,這給了用戶、使用者、開發者更大的自由度、更好的選擇。”Abby Kearns說。

據悉,Cloud Foundry早就有自己的容器技術,已經存在了八年,甚至在Docker出現前Cloud Foundry就有了容器技術,叫Garden。後來Docker出現,Cloud Foundry採取了開放態度,也支持容器。“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新的技術(比如新容器技術)出現在Cloud Foundry中,這就是技術發展的模式,好的被使用,不好的被淘汰,就是這樣。”她說。

談到Cloud Foundry的未來發展,Abby Kearns介紹,如今Cloud Foundry幾乎每個禮拜都有新版本出來的,還有很多很好的方案(Proposal),有很多新的功能在醞釀、評估中。目前,大概有40多個活躍的項目在醞釀中。Abby Kearns特別提到了幾項技術,比如服務目錄、OpenServiceBroker API和Binding Service,她說,它們可以大大簡化開發者的工作。另外,Cloud Foundry還投入大量的資源在安全領域,強化產品的安全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