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燙好還是溫好?艾灸知識大普及,你應該知道的!

都說古代的疤痕灸效果更好,所以艾灸肯定是燙好!


外焦裡嫩有啥好?艾灸時,溫熱即可,關鍵是得氣!有灸感最重要!

艾灸,燙好還是溫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今天再次拿出來說是因為很多人留言問這件事兒。

艾灸,不是烤肉

很多人不瞭解,做艾灸的時候沒有章法,和烤肉沒啥區別!

炙” “炙”字上邊有“月”字,俗稱肉月偏旁,是“肉”的意思,下邊是“火”字,所以它本意是用火烤肉。灸,灼也,從火,久聲。艾灸以火調病,需要“久”,重視“久”,運用“久”。火和“久”有機結合,就能夠達到祛病防病的作用。

灸是講究入穴的,用陽氣的能量艾的能量舒經活血消炎散寒,能量要順著穴位進到身體裡面去的。所以灸法是通過毛孔的打開,穴位開闔,經絡的疏通,把陽氣的能量穿透進身體裡。

艾灸講究艾火和藥力的滲透,而不是烤。


艾灸,燙好還是溫好?艾灸知識大普及,你應該知道的!


但是,有的人艾灸時,有的穴位覺得不燙,有的穴位覺得很燙,這是什麼原因?

不熱:表明體內寒氣極重,體內寒氣與熱抵消,因此感覺不到熱;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勞,氣血虛弱。此時應該加大灸量(即增加單穴艾灸時間和頻率)。

:經絡有瘀堵現象,熱無法滲透下去,燙的部位大多是有問題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結節的部位,或是平時不舒服、平時疼痛的部位。此時應該多用手揉,疏通經絡。

艾灸治療時,主要以患者感受為主,以皮膚紅暈溫熱為度,而不是追求“燙”,所以艾友們在艾灸時要注重灸感,不能搞錯重點。

艾灸,燙好還是溫好?艾灸知識大普及,你應該知道的!


針灸治病的精髓是“氣至病所” ,所以,“得氣”很重要!針刺、艾灸某穴位或特定部位,人體可能會出現酸、麻、熱、脹、重、涼、癢等特殊感覺,並且 ,這種感覺從被刺激的穴位開始,沿經絡循行路線出現經絡感傳現象。感傳方式有擴散、蟻行、流水、深透等。脈脈艾灸提醒你這種感傳的速度可快可慢 ,感傳方向也變化多端。經絡感傳是經絡開通的標誌,經絡若開通了,治病的效果會非常顯著!

有位網友在傷風感冒時,艾灸大椎、迎香、太陽和印堂。只有印堂穴有灸感,手持艾條懸灸時,距離印堂很近了,也沒覺得燙,剛灸幾秒鐘,就覺得面部、頸部酥麻,是皮膚下肌肉深處的酥麻,這種感覺讓她很不舒服,很想去撓,一拿開艾條,酥麻感立即消失,再灸立刻又覺得酥麻。這是她艾灸其它穴位時沒有的感覺。等她感冒好了後,施灸印堂時便不再有酥麻感。

熱敏灸提出者陳日新教授研究發現

:機體在疾病狀態下,其體表部位會出現一種極為特殊的“反應點” ,這種反應點對於艾條溫和灸法極為敏感,會產生許多特殊反應,故稱之為“熱敏點” ,出現率平均可達70%左右。疾病痊癒後,熱敏點出現率下降至10%-15%左右。

灸感傳導之處,病症隨之而緩解:

(1)懸灸風門穴,熱脹感向肩部傳導,多年肩痛立即緩解;

(2)懸灸陽陵泉穴,熱脹感向腰部傳導,多年腰部困重緊痛感立即緩解;

(3)懸灸三陰交,熱流傳至下腹部,幾次治療後盆腔積液明顯改善;

(4)懸灸天樞穴,熱流直透腹腔,幾次治療後,多年紊亂的腸功能明顯改善。

一些疾病的熱敏點分佈存在高發區,如面癱在翳風、感冒在風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陰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區耳穴等。

正如《內經》中所說的“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 。很多中醫、灸師在臨床治療時,更多的是追求辯證取穴、精確取穴、追究得氣,而不是燙,均是“溫熱為度”、“皮膚潮紅”即可。如果想追求得氣的話,最好是手持艾條懸灸,也可隔物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