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倒下的 Flag,居然還隱藏著做產品的邏輯


覆盤倒下的 Flag,居然還隱藏著做產品的邏輯

上個月,對 19 年讀書的完成情況,做了覆盤,發現這其中,有很多耐人琢磨的邏輯和道理。


覆盤的過程,更是對自己的重新審視、重新認知的過程。


作為產品經理,在這個過程中,不由自主地用早已養成的職業習慣和思維模式進行分析。


過後一看,自己也吃了一鯨,這不正是做產品的邏輯嗎?


藉此,拋磚引玉,記錄下來。


01 倒下的 Flag


17 年看完的書很少,僅有 13 本,但一直有看書的習慣,讓我開始明顯感受到益處。


反思之前的隨性,為了能看多點書,積累多點吹水的素材,18 年立了看完 30 本書的 Flag 。


結果當然是,沒完成,只看完 21 本,按完成率的話,只有 70% 。


19 年的目標還是看完 30 本書,不過這個是小目標,大目標是 50 本。


結果依然是,沒完成,只看完 28 本,連小目標都沒完成,捂臉。


覆盤倒下的 Flag,居然還隱藏著做產品的邏輯

2019 年看過的一部分書


從數據來看,其實蠻羞愧的,比起很多人的閱讀量,這真是不值一提。人千萬不要跟人比,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從數據上看,自從定了具體的目標後,每年的閱讀量還是有一點增長的。


畢竟有了目標,要實現,就得行動,才能達成。雖然,每次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沒完成,但至少比沒增長的好。


為了完成目標,我大概拆解了下目標。


如果一年要看完 30 本書,那麼,一年 12 個月,拆解下來,一個月至少需要看完 2.5 本書,兩週內就需要看完 1 本。


按照這個思路,拆解下來,要達成目標的執行路徑,似乎已經明確了。


總的來說,這兩年閱讀量能有增長,歸功於有明確的執行路徑,才能朝目標前進。


02 反思


2 年的 Flag 接連倒下,還是讓我不禁陷入靈魂三問。


當我在給自己設定年度閱讀目標時,是為了什麼?為什麼是 30 本,而不是 20 本,或 100 本?意義在哪?


況且,書有薄、有厚,有簡單易懂、有深奧晦澀,閱讀起來所需的時間和精力完全不同。


另外,我有一個習慣,有些書看不下去了,或者有更迫切的問題要尋找答案,我會去找其他書來看。所以,很多書只看了一部分就被擱置了。


回想自己看書的目的,一方面是一種興趣愛好,一方面是確實有很大幫助,對拓寬知識面、學習前人的智慧都有很大裨益。


定具體目標的初衷,是為了促使自己能看更多的書,以獲得成長;更實際的,是為了在書中尋求很多問題的答案。


對我來說,這幾年既要做產品,又要協調管理,業餘的時間越來越少。


在幾乎天天加班的情況下,堅持擠時間看書,成了我的樂趣,也讓我收穫巨大。


恰恰是有這樣具體的目標、明確的行動路徑,以及受益體驗,讓我更加喜歡看書,堅持了下來。


然而,我非常清楚,除了時間少這種藉口,主要問題是目標的形式不對,核心述求不夠明確。


其次,是執行不夠到位,缺少有效的監控和更細緻的執行策略。


像上面說的,我只拆解到每週,實際上,應該具體到每天閱讀多少時間。


最後,書看完了,除了腦海裡淡淡的印象,什麼也沒留下。


雖然,看書不一定要追求有什麼 “ 收益 ” ,但畢竟時間花了,沉澱卻少得可憐,未免可惜。


03 新的 Flag


反思之後,我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之前的目標,只跟數量掛鉤,為了拓寬知識面,進行廣泛閱讀是好的。


我想要的,是通過閱讀獲得真正的成長,而不是刷完目標數量後,那種貌似成長的感覺。


僅僅跟數量掛鉤,在某些領域想取得明顯的進步和成長,則顯得乏力。


與此同時,我看到蘇東坡的 “ 八面受敵讀書法 ” 。


他老人家說:“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


他教導我們,書、知識的海洋太浩瀚了,以我們人有限的精力,是讀不完的。只要找到你想要的就行了。


他在談到自己讀《漢書》經驗時,如是說:“ 吾嘗讀 《漢書》 矣,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也就是說,看書,要多看幾遍,每一遍給自己設立一個目標,如第一遍學治世之道,第二遍研究人物,而後研究地理、管制、用兵之法等。


因此,新的一年,具體目標還是要有,依然是看完 30 本。


不同的是,需要制定閱讀主題,今年的主題,是產品、寫作、職業規劃、健康。


然後,拆解可行的路徑,每個主題找好的書籍或課程,深入研究、反覆吃透。


時間上,每天至少閱讀 1 小時。


同時,不能再只是看,要用輸出倒逼輸入。


首先,多做筆記,把看到好的內容、文章等素材,記錄下來。


其次,寫讀後感,針對有價值的書或者課程,寫下感受,進行總結。


04 相通的道理


通過對自己閱讀目標的完成情況,及計劃制定的分析。


不難發現,立 Flag ,不是一個簡單動作,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一個為了實現目標,而拆解、規劃、驗證、優化的迭代過程。


我們往往忽略了,立下目標之後,緊接著更重要的是,拆解目標,規劃達成目標的可行路徑。


那麼,明確了路徑,是不是隻要執行就好了呢?


當然不是。實際情況,與人自我的感覺,往往相差甚遠。僅憑感覺,是最不準、最不靠譜的。


有了執行路徑,還不夠,還需要想辦法收集執行過程的數據和事實,讓我們更加了解整個過程。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分析、總結,驗證原來的設想是否合理,過程是否出錯。


隨後,利於我們重新審視或調整目標,也能幫我們更好地制定下一個目標。


仔細想想,這個分析思路和過程,其實與做產品是一樣的。


都是制定目標、拆解目標、規劃執行路徑、分析驗證、繼而優化的迭代過程。


覆盤倒下的 Flag,居然還隱藏著做產品的邏輯

來源 自己畫的


05 做產品的邏輯


每個產品,都有目標,不管是滿足用戶需求,還是實現商業價值。


要完成一個目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拆解,分成多個小目標,分階段完成。


每個階段怎麼做才能實現,需要規劃執行路徑,一般規劃多個版本來實現,類似軍事中的行軍圖。


收集執行過程的數據和事實,就需要為產品設置數據埋點。


收集行為數據和用戶反饋等信息,來分析驗證設想、功能和版本是否合理,便於後續的優化和迭代。


我習慣為重要的事情進行數據記錄。


拿閱讀來說,我會用豆瓣進行標記,哪些書想看,哪些看過。


這類似設置產品的數據埋點,後面才有數據可用於分析。


現在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難的不是怎麼做,而是要有意識去做。


產品經理更應該有這種主動收集數據來分析的意識,而不是等有人要求統計某某數據,才去做。


可見,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如果,平時都能用這種思路,去解決實際問題,那麼,做產品時,自然更能得心應手。


反之亦然,把在產品上學到的這種思路,運用到生活中,也能為我們的成長,增加更多的確定性。


06 結語


吹牛不難,難的是實現它。


立 Flag 不難,難的也是實現它。


同樣立了 Flag ,有人做到了,有人做不到。


我想讓 Flag 成為自己前進的指引,而不是負擔。


為了這個事情,我花了一週的時間總結,知道為什麼沒做到,然後重新明確目標,重新開始。


也讓自己再一次深刻感受到,用做產品的思路去分析實際問題,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切實的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