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在我們日常談論的小說中,有四大名著,有《儒林外史》,有《封神演義》等等,甚至這其中不少作品通過影視或者其他的再創作,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取得了更多的受眾,有了很大的影響力。

但是有一部書我卻很少聽到有人提起

曾今胡適與族叔人胡近仁討論小說,推許這部書位居中國“古小說”裡足列“都可不朽”之著的第四部,僅次於《水滸傳》《儒林外史》與《紅樓夢》。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在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到這部書,把它列為以小說見才學者之一。

這部書就是《鏡花緣》。鏡花水月,終虛所望。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鏡花緣

鏡花緣的故事脈絡非常簡單,我總結如下:

話說蓬萊山有個薄命巖,巖上有個紅巖洞,洞內有位仙姑,總司天下名花,乃群芳之主,名百花仙子。百花仙子因與嫦娥有隙,立下賭約,若百花在不應開放時齊放,就自願墜入凡塵受人世之苦。哪知後來心月狐下凡時受到嫦娥唆使,讓其令百花齊放以顯威名。後來心月狐轉世而成武家女兒,即是後來的武則天。

一日雪天,武則天令百花齊放,不巧百花仙子出遊,群芳不知所措而獻媚於人主。於是百花仙子託生嶺南唐敖之家。初名唐小山。後來唐敖跟隨林之洋與多九公遊歷海外,最後在小蓬萊山上隔斷紅塵、出世歸隱。唐敖之女小山其後前往小蓬萊勸說父親。

在小蓬萊看到一位樵夫遞送的父親的信後,小山改名唐閨臣。後在鏡花嶺水月村泣紅亭,見到群芳身後之事,遂返回天朝,參加武則天所開的女科。冥冥之中群芳聚合,皆中科名。後來群芳凋落,唐中宗復位。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鏡花緣》現有100回,四十餘萬字,作者李汝珍。關於李汝珍我們知道的其實並不多,這裡也不再贅述。《鏡花緣》應該是作者晚年仕途失意,又對人世冷暖體悟之深時所發出的拷問。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李汝珍

在書中尤其是前半部分,唐敖遊歷海外,遇到諸多荒誕之事(其情節類似《格列佛遊記》),

通過海外之事,作者用傳統的道德諷刺了諸多現象,這其中好些部分的描寫不亞於《儒林外史》。尤其是其中女兒國、黑齒國等處涉及到的女權問題尤其被人稱讚。

書的後半部分著實難讀,這也是這部書被魯迅列為才學小說的最大原因,在後半部分借群芳之口有大量近乎誇耀的知識羅列——論學說藝、 數典談經、兼顧九流、 旁涉百戲。

所以,我們不妨通過以下三個方面來了解這部書:

時弊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李汝珍的人生經歷使他對人生百態有了足夠多的瞭解,即使這種瞭解有它的侷限。書的前半部分是一個個荒誕的故事,在海外唐敖遊歷各種各樣的國家(這些國家基本都來自《山海經》)遇到各類怪人怪事,荒誕好像都意味著另類的深刻這些人和事好像都是為了突出同一個道德主題。

如:

唐敖在海外遇到昔日結拜好友駱賓王之女駱紅渠,紅渠因祖父年高,不忍同他們遠離,作者借多九公之口說道:

可見世間忠孝節義之事,原不在年之大小。

“原不在”一句,足可見作者感嘆其當時的世道如何。在作者看來忠孝節義是根本,不是成年人的責任或者沽名釣譽的商品。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唐敖一行遇見“不孝鳥”,議論一番之後,林之洋看其羽毛富厚要拔它的翎毛做掃帚,說:

況他身上翎毛著實富厚,可見他生前吝嗇,是一毛不拔的。如今我們將這‘一’字換個‘無’字。他是一毛不拔,我們是無毛不拔,把他拔得一乾二淨,看他如何!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這是作者對當時為富不仁者的憤恨。

因為在李汝珍看來達則兼濟天下是正人君子的基本準則,小人不應該佔有這樣多的財富,但這也僅僅是李汝珍的理想。

在君子國,作者營造除了一個理想的社會,他通過對君子國各個階層的描寫,規劃出了一個大同世界的雛形。在這裡人們彼此無欺,甚至於商販賣東西也總是想賣出最低的價格,生怕買主受到不公。在與吳姓兩位宰輔的談話中,作者又借君子國宰相之口諷刺了纏足等種種陋習。在君子國的城門上寫著“為善為寶”四個大字。

通過《鏡花緣》全篇,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博學多才,但是最後他卻失意終身。所以在小說中,作者也不吝筆墨諷刺當時的現象。

在黑齒國,探花唐敖與博學的多九公竟然被兩個“黑女”難住而下不了臺。然而在白民國,人人俊朗異常好儒狂傲,哪知卻都是不通文墨的笑話。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尤其是在淑士國,作者更加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寫入其中。這裡人好“酸”,其實這國中充斥最多的是作者一直想突出的書生的“窮酸氣”。如,他們請一個老丈吃飯飲酒,飯畢,卻出現了這樣的滑稽場景:

老者立起,從身上取下一塊汗巾,鋪在桌上,把碟內所剩鹽豆之類盡數包了,揣在懷中道:“老先生錢已給過,這些殘餚與其白教酒保收去,莫若小弟順便帶回,明日倘來沽飲,就可再叨餘惠了。”一面說著,又拿起一把酒壺,揭開壺蓋望了一望,裡面還有兩杯酒,因遞給酒保道:“此酒寄在你處,明日飲時,倘少一杯,要罰十杯哩。”又把醬豆腐、糟豆腐倒在一個碟內,也遞給酒保道:“你也替我好好收了。”四人一同出來,走了兩步,見旁邊殘桌上放著一根禿牙杖,老者取過,聞了一聞,用手揩了一揩,放入袖中。

令人捧腹之處何嘗不是作者曾經的辛酸。無怪於林之洋等人遇到狻猊追趕,林之洋叫苦道:

聞秀才最酸,狻猊如怕酸物倒牙,九公同妹夫還可躲這災難,就只苦殺俺了!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但是這些辛酸換來的又是什麼?

在全書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處,群芳在汴府猜謎,言錦心出迷——只把官場做戲場,打《論語》一句。紀沉魚猜出了謎底,答案是——仕而優。仕(官員)優(戲子)

多麼令人痛心疾首的謎語,原來當時的官場不過是粉墨登場的一出出鬧劇,這是作者對當時官場的多麼大的控訴!

在全文,這樣的諷刺、指槐罵桑幾乎隨處可見,這也是這本書在語言藝術上的極大成就。

女權

胡適稱讚《鏡花緣》說:李汝珍所見的是幾千年來忽略了的婦女問題, 他是中國最早提出這個婦女問題的人, 他的《鏡花緣》是一部討論婦女問題的小說。

胡適的說法在我看來確實有些不太準確,但是《鏡花緣》卻是實實在在的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尤其是在文中的女兒國,作者甚至讓女性與男性的角色反轉,男人纏足藏在深閨,

女人作為女兒國的主心骨甚至執掌朝政、治理國家。甚至在文中作者讓身為男人的林之洋體會了一回纏足的痛苦:

林之洋兩隻金蓮被眾宮人今日也纏,明日也纏,並用藥水燻洗,未及半月,已將腳面彎曲,折作兩段,十指俱已腐爛,日日鮮血淋漓。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不僅是如此,如前文所說的,救下唐敖的駱紅渠為了報母親之仇本為女身竟射殺猛虎。

又如巫咸國姚芷馨等女養蠶織絲,方讓一家人度日。只有在《鏡花緣》中的女子是積極入世,並承擔家庭社會責任。

在《鏡花緣》中女子們(特別是很多海外的女子)有著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力,這徹底反駁了“女子無才便是德”“才藻非女子事也”等的說法。尤其是在最後群芳赴京考試。不知道這一點有沒有給當時的李汝珍以安慰。

寫下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吳趼人曾評價《鏡花緣》說:獨能決突藩籬,為女子一吐鬱勃。

《鏡花緣》:我本蓬萊百花仙,與卿相聚不知年

吳趼人

才學

《鏡花緣》全書都是各種典故的變形。甚至在後半部分眾才女聚會等處,更是成了作者“炫耀才學”之地。上文鏡花緣的綜述中我們已提到這一點。

作為小說來說,這些炫技是最大的敗筆。因為實在是太長了、太多了。眾才女在汴府聚會,談經論道,作對解悶等等情節,竟然有幾十回之長。更重要的是這太多安排對情節幾乎毫無作用,只是單純的炫技。所以後幾十回對大多讀者來說,實在是太難接受了,以至於根本讀不下去。如汴府聚會,講雙聲疊韻:

春輝——石首。《任中丞集》:‘千載美談,斯為稱首。’

寶雲——夫婦。班昭《女誡》:‘女有四行,一曰婦德。

慶覃——湖河。《莊子》:‘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

若花——合歡。《禮記》:‘酒食者,所以合歡也。’

……

這其中還有太多眾才女對句子的解讀以及理解。

不僅於此,唐敖、多九公兩人在黑齒國時聽兩個“黑女”談論音韻學的“反切”也有數章之長,除了現在專門研究音韻的人,對絕大多數讀者來說這幾章簡直是不知所云。

但是前文我們已經說過,《鏡花緣》是作者晚年失意時之作,他不是單純為了寫小說,關於才學的太多部分在我看來是作者的一種發洩。是情緒的大爆發,以至於在後半部分一發不可收。

但是對於大方之家,這些才學部分的趣味可能是心照不宣的,李汝珍可能也是想通過此說找到能夠理解他的知己。這些部分的很多見解是非常精闢的,可謂洞見百出。

結語

李汝珍也是有時代侷限的,有時候我看鏡花緣會可憐他,不是因為他的遭遇,而是因為他一直想突破封建的道德,卻始終被它束縛。

他給了書中的女子出路,在最後卻又不得不給了他們一個傳統婦女的結局。如,依舊是背後的相夫教子,中宗復位時丈夫戰死而自殺守節。當他批駁纏足時,又不得不通過三寸金蓮來凸顯閨中女子的美。他為這些女子宣揚的背後依然貫穿著傳統的道德。

再比如,李汝珍描繪了荒誕的海外世界,在他的世界裡,這些外國人都是仰慕天朝,很多人都遵從孔孟之道。

但是《鏡花緣》卻並不失為一部優秀的作品,這些荒唐事傳播著作者的憧憬。在《鏡花緣》中唐閨臣在泣紅亭看見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不僅承上啟下,更是作者的願望:

茫茫大荒,事涉荒唐。唐時遇唐,流佈遐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