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榜樣:吉林大學“英才計劃”學員成長故事!

吉林大學“英才計劃”已走過5年,一批批品學兼優、學有餘力的學子們在高一時就邁入了大學,他們對數理化等基礎學科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在吉大各學科一流團隊引領下,立下科研志向,不斷思考、探索。進入大學後,他們繼續在學術、科研的道路上拼搏,追逐心中的科學之夢。本篇就記錄了他們的成長故事!

學習榜樣:吉林大學“英才計劃”學員成長故事!

“不辜負祖國期望,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中國青年”

白子豪於2001年出生于吉林省松原市,是“英才計劃”2016級學員,現為吉林大學2019級唐敖慶物理實驗班本科生。

2016年12月,高一的白子豪在老師的推薦下、經過選拔入選“英才計劃”,在吉大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崔田教授導師組指導下開展凝聚態物理方向的學習。

今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WLA頂尖青年科學家論壇”上,白子豪有幸與1993年物理諾獎獲得者約瑟夫·胡頓·泰勒、2004年物理諾獎獲得者弗朗克·韋爾切克,還有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美國各大理工院校的青年科學家們進行了圓桌座談。“我懷著崇高的敬意與科學大師們同桌座談,看到世界頂尖科學工作者依舊保持著活躍的思維和純粹的眼神時,我領略了他們特有的氣質。”當時,白子豪向諾獎獲得者提出一個困擾自己良久的問題:永動機真的存在嗎?諾獎獲得者的回答讓他興奮不已,“你怎麼知道不存在呢?” 從老人幽默、智慧的回答中白子豪感受到了科學家對待科學開放的態度和強烈的求知慾。

在提出模塊化物聯網快速部署系統的設想時,白子豪還看不懂線性電路的矩陣,後來通過查閱資料,向老師請教,學習物理、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知識,終於做出了物聯網自組網雙向便攜部署通信的成果。

白子豪說:“夢想在心中,就有了動力去迎接學術中的每一個挑戰!我要不辜負祖國期望,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中國青年!”

學習榜樣:吉林大學“英才計劃”學員成長故事!

“我想創作一幅屬於自己的科研之畫”

莊旭於2001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是“英才計劃”2017級學員,現在是吉大2018級數學學院的一名本科生。

高二時獲得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的莊旭,參加了吉林大學中學生“英才計劃”數學學科選撥,在數學學院易英飛教授導師組學習。從此開啟了他的數學探索之路。

在“英才計劃”面試那天,莊旭隨手拿起了書架上的《實分析》。這本大學本科數學教材讓他看得入了迷。面試時,他就“數學分析中的區間套證明有界閉集必有極限點的操作”等問題與老師們探討,令老師們十分驚訝。

進入吉大學習後,莊旭更加深入地瞭解了數學學科的分支與應用。“數學不僅是實用的,其自身也是充滿美感的。這種美感在於簡潔的數學定理背後蘊含的思想內涵、數學本身的純粹性和相互聯繫的緊密性。探索數學猶如走迷宮,你會發現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繫,代數、分析、幾何相互交融,體現出不同思維之間的相互碰撞。”說起數學的魅力莊旭無比興奮。

學習過程中,老師和學長們認真刻苦的科學精神,令莊旭深感敬佩。導師們著重加強對他的視野、興趣和學術潛能的培養,經常為他推薦數學研究相關書籍,對他進行立題、確立研究方案、文獻查閱、論證、規範化撰寫科研報告的週期化訓練,激發他的科學興趣,培養他自主性學習、獨立性工作及團隊配合能力,使莊旭逐漸明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科研中遇到困難乃“兵家常事”,當看不懂某個定理或對一個東西理解不到位的時,莊旭也會懷疑自己,老師總是告訴他“沒關係,慢慢來。”學習中,莊旭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為了一個問題兩個人繞著校園轉了好幾圈,直到把問題聊清楚才分手告別。“由探索科學而建立起來的友誼是非常牢固的。”

“英才計劃”之於莊旭,是讓一個對科學感興趣的青年,在認知日趨成熟、獨立思維和批判能力形成的黃金時期,開始瞭解一個學科領域,並且著手探索、研究和實踐的契機。“我認為科研的最大魅力就是探索未知,科研就像作畫,我想創造一幅屬於自己的畫,並沉浸其中!”

學習榜樣:吉林大學“英才計劃”學員成長故事!

“我會一直堅持在科研領域,保持謙虛,永遠進步。”

郜浩安於2000年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是“英才計劃”2015級、2016級學員,現在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級高等理工學院本科生。

郜浩安從小喜歡閱讀科普類書籍,一本有關洛倫茲變換和四維空間的書打開了他對物理的興趣之門。在初中課本上看到了有關金剛石的內容時,他興奮地說:“金剛石的結構多麼富有美感啊!”從此他便與凝聚態物理結緣。

入選吉大2015年“英才計劃”的郜浩安無比激動。讓他難忘的是第一次見到自己團隊導師們的場景。教授們詼諧幽默的語言、深入淺出的知識講解,讓擔心自己知識儲備不夠、聽不懂專業知識的郜浩安放鬆了下來,和善而嚴謹的導師讓他對於科學研究更加充滿了期待。

郜浩安與馬帥領等研究生一起做高壓實驗,將金屬鉬粉、鎢粉和石墨粉放在特製的壓機裡面進行高溫高壓合成,然後用實驗室各種先進儀器進行表徵。通過大量實驗、採集數據、分析數據、閱讀文獻,他完成了普通研究生級別的科研工作,並在《高壓物理學報》發表了論文《高硬度超導三元碳化物的高溫高壓合成》。

“科研就像一條看不到頭的階梯,每向上爬一級都要消耗巨大的精力。這正是科研的魅力!是付出的汗水,成功的快樂,支撐著我不斷向上攀登!”郜浩安在參觀超硬材料的科研成果應用和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成果時感受到了“國之重器”的含義。他說,“正是一代代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科學家,面對國外技術的封鎖,依然努力攀登科學的階梯,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這種刻苦攻關、科技報國的精神應該由我們青年人傳承下去!在吉大的學習實現了我對科學從空想到實證的轉變,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科研過程的艱難與堅持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我會一直堅持在科研領域,保持謙虛,永遠進步!”

來源:吉林大學 本期編輯/閆澤宇 文/吉林大學報研究生記者 高健欣 記者 曉蔚 出品單位/黨委宣傳部-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