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高呼題跋

今天看了齊白石的兩幅畫,其一是他八十四歲時畫的《偷桃圖》。畫面上畫一個猴子左臂抱著桃,右手遮在額上回首觀望。他題:"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懼,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義廉恥。白石老人畫並題廿二字。"另一幅是《獻壽圖》,也畫這個猴子抱桃,完全一樣。看來,白石有一個底稿。但在猴子回望處,增加一株桃樹而已。白石題了長跋,其中說:"猴子,我信你是獻壽去了……"然後把去年題在《偷桃圖》的文字又寫了一遍,但後面加了一句話:"與今題大悖而異。"為什麼去年說猴子"偷桃",而今年又說他"獻壽"呢?自己說:"皆因老年人易生惻隱之心也。"猴子抱桃形象相同,但一是偷桃,一是獻壽,內涵和境界就大相徑庭了。這相同的畫而產生不同的境界和思想,靠的是題跋。白石老人的童心、才思、情懷、胸襟、趣味就在這題跋中顯示出來了。如果今天的畫人畫這幅畫,肯定題"猴桃圖"。當然,白石如果不在畫上題字,也就是"猴桃圖"而已。

陳傳席:高呼題跋

齊白石《十二屬圖之桃猿》

齊白石還畫了很多《不倒翁》,如果不題跋,那只是一隻玩具,並無深意。但他在不同的《不倒翁》上題下了不同的詩句,如"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又如"歲無心肝有官階"、"官袍楚楚通身黑"、"自信胸中無點墨"。畫上增加了題跋可謂點石成金,藝術的價值就大大提高了。要我看來,這題跋的價值大大超過畫的價值。白石老人的正直、可愛以及對官場黑暗齷齪的憎惡,就在題跋中表現出來了。人們看到這幅畫所能引起的共鳴以及不能忘懷,也全在這題跋中。是題跋賦予了這幅畫靈魂。

題跋的"題",本意是前額、額頭,"跋"的本意是用足踏。一指頭(前),一指尾(末),其後,寫在書籍或書畫作品、碑帖前面的文字叫題,寫在其後的叫跋。段玉裁《說文解子·足部》雲:"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再後在書畫作品上題字(他人題、自己題)也都統叫題跋了。

陳傳席:高呼題跋

【元】趙孟頫《枯木竹石圖》局部 畫卷上的乾隆題詩

宋人開始在畫上題詩、詞、文等,畫意之不足,詩文以補之,元大興,明清因之且大發展,有的一幅作品上畫僅佔百分之二十,而題跋佔百分之八十。宋代文官大增於前代,文官多人浮於事,便作畫自娛,後來發展成為主流。文人著文,善書,於是畫畫亦以書法筆意,畫上大題詩文,形成了中國畫大異於其他國家畫的更重要的特色。也使中國畫更加人文化。但也要求畫家必須是文人,必須有文化。這是中國畫的進步。文化才能提高人的素質,因此,畫中國畫的人應該有很高的素質,而畫中國畫的人多了,也就使整個民族素質提高了。

但現在題跋在中國畫上卻幾乎消失了,大部分畫家只在畫上題寫姓名,或者多一個題目。偶有長題者,其跋文多抄錄書本或卡拉OK歌詞等,有的還錯字百出、文句不通、簡繁體不分。這真是中國畫的悲哀,更是一代畫人的悲哀。

陳傳席:高呼題跋

《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後》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當代畫人最多,但畫人文化水平也是歷史上最弱的時代。當然這也和我們的教育制度有關,外國的語文比本國的語文更重要,中文不通沒關係,外語不過關,升學、晉級都不行。畫人自己也有問題,忙著學點技術,急功近利,向黃賓虹那樣八十多歲才辦畫展的人不多了。元代黃公望、吳鎮終生靠賣卜為生養畫,黃賓虹靠開文物商店、出版為生養畫,他們都不必為迎俗賣畫而改變藝術的方向。現在的年輕人三十歲甚至二十歲不能賣畫,就著急了。黃賓虹七十八歲還拼命購書,準備認真研究學問呢!

文化必須早學,年齡大了,學習效果就差了。技術晚學一點問題不大。金冬心、吳昌碩等都是五十歲才開始學畫的,仍成為一代名家。現在的畫人不讀書,忙著學技術,因為沒有文化的基礎,技術中的藝術成分就少,人老了,畫就更差了。所以,當代畫畫人多,而大家少。

陳傳席:高呼題跋

清 八大山人 鹿 保利2015春拍 成交價207萬元 徐邦達題跋

所以,我要高呼題跋。因為題跋背後內涵著文化的分量。

題跋的內容好,還要書法也好。書法不好,會增加畫面的醜。書法好,人們在欣賞書法的同時,也接受了你題跋內容的思想。書法要好,更需要文化基礎好,歷史上沒有一個文化基礎不好而書法好的先例。書者,如也。如其人,其人無文化,書法怎麼有內涵?怎麼有書卷氣?徐渭、石濤、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都是題跋的高手,同時也是詩文的高手,也是書法的高手。他們的才氣也就從其中流露出來了。繪畫表達人的思想、情懷和才氣是有限的,而詩文表達人的思想、情懷和才氣是無限的。以無限帶動有限,有限也會變為無限。上舉齊白石題跋即一例。


陳傳席簡介

陳傳席:高呼題跋

陳傳席,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特殊貢獻專家、現兼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馬來亞大學客座教授。2014年榮獲“巴黎榮譽市民”徽章。

出版學術著作《六朝畫論研究》(大陸版、臺灣版,共13版)、《中國山水畫史》(15版)、《中國繪畫思想史》、《中國繪畫美學史》(選入20世紀“中國文庫”)、《陳傳席文集》(九卷)、《中國佛教美術全集•雕塑卷•響堂山石窟(上下)》《中國藝術如何影響世界》、《陳洪綬集》(點校本,中華書局)、《悔晚齋臆語》(中華書局)、《畫壇點將錄》(三聯出版社、港臺版)、《陳傳席畫集》等50餘部,並且部分著作被譯為外文在國外出版。並在《文物》、《美術研究》、《美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發表文章千餘篇。據美術界權威雜誌《美術》統計:陳傳席研究強度居全國第一名。他被很多國內外年輕學者稱為“現代美術史研究之父”。

陳傳席教授史論兼備,旁涉文學詩詞,在書畫創作上重傳統,格調高古,富書卷氣,自成一家。謝稚柳曾說:“陳傳席的畫是當代文人畫一個頂。”蘇聯畫報曾作專門報道,蘇聯最富盛名的漢學家、中國美術史研究家查瓦茨卡婭曾撰文稱:“中國現代的繪畫有三大派,現代派爬得太高,新文人畫派靠得太近,唯陳傳席畫派立得最遠。陳傳席的畫寧靜含蓄而有詩意,格調高古,超邁絕俗,是當代最高的文人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