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在3月28日晚舉行第的18期 Neutrino 追問 AMA中 ,擔任此次交流的嘉賓為 Kyber 中國區負責人 黃為 Lucas。在社群互動中,Lucas 表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共存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目前很多的DeFi應用可能還在或剛走出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的時期,想要和傳統金融系統目前的用戶體驗媲美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想要改變現有用戶的習慣還需要體驗上具備明顯優勢。但目前DeFi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一些不足之處大多是可以通過不斷的迭代而趕上的,但是傳統金融體系對於DeFi的不足之處則不是迭代可以解決的。


以下為第18期Neutrino追問®AMA交流整理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1:最近去中心金融 DeFi 一詞頻發被提及。在此想請 Lucas 為大家先介紹下什麼是 DeFi?還有 DeFi 是否為熊市下的一個概念包裝?此外,它與Fintech(金融科技)又什麼關聯?

Lucas:首先,DeFi是英文Decentralized Finance的縮寫,也就是大家所稱的去中心化金融。外國人喜歡用縮寫詞和hashtag(#)以方便在社交網絡上的傳播和加深大家的印象,所以現在大家往往都直接使用DeFi或者#DeFi來指去中心化金融。

相較於FinTech,DeFi中的信任是建立在加密技術或者說數學上的,而FinTech則是需要信任某個中間機構或個人。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稱分佈式賬本技術為信任機器(Trust Machine)的原因。由於這樣的一個區別,導致FinTech在以下幾個方面擁有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

  • 機會不平等:

例如目前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金融系統發達程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些國家的居民所獲得的金融資源以及機會也是十分不同的。然而DeFi是開放或者說無權准入的,無論身處何處,在DeFi中享有平等的機會。

  • 對手方風險:

在傳統金融中,借貸,交易,或者把資金存在銀行等,其實都存在潛在的對手方風險,在一些非洲的發展中國家尤為明顯,銀行也許會因為戰亂而無法為用戶兌現。而在DeFi中,對手方為智能合約,降低違約風險。

  • 不透明:

傳統金融中,金融機構對於用戶資產的運作其實對於外界來說可以說是一個暗箱。用戶需要相信機構不作惡,能夠像他們承諾的那樣運作,並且從用戶的利益出發。但是我們經常看到很多金融風險,暴雷等其實都是由於不透明違規運作而導致的。DeFi中,平臺的代碼開源透明,所有運作都會被記錄在公開的分佈式賬本上,無法被篡改。

同時,由於DeFi是由通過開放的分佈式賬本技術建立的金融平臺組成,不同金融應用互相之間可以天然地協作,因此DeFi會是一個統一的金融大平臺。相比之下,FinTech則像是由多個金融孤島組成。

其實DeFi這個縮寫詞的流行,還要于歸功於一個去年底成立的一個叫做#DeFi的開放社區,該社區由多個去中心化金融平臺組成,包括了在國內較為知名的0x,Maker,Kyber以及Loopring。社區的目的是共同推動去中心化金融系統的構建,將這個過程稱之為#DeFi運動,這個#DeFi運動開始後在業內產生了很多共鳴和討論,這也許是為什麼大家最近覺得DeFi比較火的原因。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去中心化金融這個概念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只不過恰巧在這個交易的熊市下開始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熟悉行業發展的朋友們肯定知道,過去這一年對於開發來說並不是一個熊市,就拿去中心化金融這塊來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開發者加入開發各種金融場景中的去中心化應用,很多DeFi項目的產品也在去年逐漸上線。

在Telegram上有一個#DeFi英文討論群 https://t.me/de_fi,目前以太坊上大部分主流的DeFi項目方都在該群中,大家會分享DeFi相關的新聞和進展,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加入參與其中的討論。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2:現在不論是區塊鏈技術還是 DeFi 都只在很小的範圍內進行,並沒有被主流市場廣泛接受,您覺得DeFi 的出現對會我們現有金融體系產生什麼影響?目前有哪些比較典型的應用場景或項目?您比較看好的是哪個領域?

Lucas:首先相較於現有金融系統的體量,DeFi目前的體量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這裡有一個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圖,視覺化了Exter’s Pyramid,不一定絕對準確,但是大致反映了目前金融系統的體量以及資產分類。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目前加密貨幣體量根據CoinMarketCap的數據為1423億美元,放在圖中的金字塔裡的話只是一個像素,更不用說DeFi了。

我個人覺得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共存非常非常長的一段時間,目前很多的DeFi應用可能還在或剛走出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的時期,想要和傳統金融系統目前的用戶體驗媲美還有很多的路要走,而且想要改變現有用戶的習慣,光是足以媲美是不夠的,需要體驗上有一個明顯的優勢。

不過DeFi目前對於傳統金融體系的一些不足之處大多是可以通過不斷的迭代而趕上的,但是傳統金融體系對於DeFi的不足之處則不是迭代可以解決的。

所以我認為整個趨勢是非常好的,DeFi會從特定場景,特定人群開始逐漸佔有傳統金融體系的一定市場,同時由於分佈式賬本技術的特質,使得DeFi能創建創新的金融流程,能夠更好的為還沒有享受金融服務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

也就是人們所說的bank the unbanked,serve the underserved,所以DeFi在分享現有金融體系的蛋糕的同時,還會將蛋糕做得更大。

目前DeFi的場景其實已經有很多了,比如融資(token sale),存貸款(MakerDAO, Dharma),交易(Kyber, 0x)等等。對於存貸款,交易,以及支付我都是很看好的,比如在過去一年使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Dex)的人數一直在穩步增加。同時大家也知道穩定幣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金融衍生品的運作是離不開穩定幣的。

前兩天我剛好在Reddit看到網友分享了以下這個圖,圖中是一個餐廳貼了一個告示說“由於高額的信用卡費用,如果您使用現金的話將獲得6%的折扣” 。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個其實我也是深有體會的,之前在國外的時候,很多中餐廳甚至給現金10%的折扣 。現在我們都知道,在區塊鏈上做支付如應用以太坊,成本是原低於信用卡的。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3:我們在研讀資料時,發現市場對 Kyber 有多種描述,如是一個數字貨幣支付工具,也有說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還有是數字貨幣兌換?到底哪一個更準確或該如何定義 Kyber?還有在 DeFi 生態中,你們扮演什麼角色、能提供什麼服務?

Lucas:其實市場對Kyber有多種描述主要和Kyber可以支持多種場景有關。Kyber實質上是一系列由智能合約組成的一個專注於流動性的協議,我們定義為鏈上流動性協議(On-chain Liqudity Protocol),可以支持去中心化交易所,數字貨幣兌換,數字貨幣支付等等有價值交換需求的場景。

這裡有一個我們的協議支持的應用的圖表,可以看到不同的應用是可以根據他們的需求整合Kyber協議的。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比如錢包整合Kyber協議,相當於在錢包內內置了一個數字貨幣兌換功能,網店整合Kyber協議,能夠快速支持接收多種加密貨幣支付,DeFi應用整合Kyber能夠建立更創新和友好的金融流程。

同時所有這些對代幣流動性有需求的場景,都會通過Kyber共享流動性,所以對於DeFi中的種種價值交換場景是有促進作用的。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4:作為鏈上流動性協議,Kyber 是如何運用的?有什麼機制保持可持續的高流動性?另外,在解決去中心化市場的流動性問題上,還有0x, Bancor, Loopring,你們之間有哪些的差異?

Lucas:對於流動性,我們是採用了中央對手方的儲備庫模式來解決雙重需求巧合問題。同時對手方為智能合約,因此不存在違約風險。

比如這個圖就是Kyber的大致設計,用戶有兌換需求時,Kyber將帶著用戶的需求在各個代幣儲備庫間進行匯率比價,挑選出最優的儲備庫和用戶進行兌換。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一個描述,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技術細節的話歡迎訪問我們的開發者文檔:
https://developer.kyber.network

相較於0x和Loopring,他們使用的模式為訂單撮合模式,這種模式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傳統交易所,用戶需要下買單或者賣單,協議通過撮合訂單本中的訂單來提供流動性。

不同於中心化交易所的是訂單的清算將會在鏈上完成,而訂單本則可以在鏈上或鏈下管理。比如,0x,撮合是在鏈上完成的,而訂單則是交由鏈下的relayers來管理和匹配的。

Bancor類似於Kyber採用的是儲備庫模式,但是匯率是根據一個單一儲備庫自帶的定價算法,根據庫存和兌換量計算的,Kyber則主要負責在多個儲備庫之間比價,將匯率定價的自由交給儲備庫管理者(第三方)。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5:資產安全性一直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我們看到在 Kyber 的模式中,高流動性的核心在於“儲備庫”,那你們如何保障它的安全性?儲備庫中的代幣是儲存在什麼地方的?還有普通用戶如何貢獻流動性以及會有哪些收益?

Lucas:這個問題問得很好,Kyber協議上的儲備庫是開放的,無權准入的(permissionless)。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根據我們的技術文檔,部署一個儲備庫(一套智能合約)在鏈上,代幣則是存在這個智能合約(儲備庫)上,這樣一來安全性相就當於區塊鏈的安全性。類似於區塊鏈錢包,擁有密匙則擁有了儲備庫的資產,密匙由儲備庫經理自己保管。

用戶在通過Kyber進行兌換的時候,不需要將資產/代幣交由任何一方暫管,Kyber在任何時刻都不持有用戶或儲備庫的資產。

通過Kyber的智能合約進行的兌換是Atomic Swap,也就是說用戶的兌換要麼成功要麼失敗,不會存在用戶的資產/代幣卡在了某一箇中間環節。

之前提到說Kyber的儲備庫系統是開放,無權准入的。但是由於我們模式設計的特殊性,想要在Kyber上建立儲備庫還需要一定的技術背景以及對智能合約熟悉。因此對於普通用戶貢獻流動性來說還是具有一定技術門檻的。

不過開發更多工具來降低這個門檻是我們的一個重心,未來可以期待用戶通過簡單的UI界面就能設計,部署和管理儲備庫。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6:之前您在我們 Neutrino 線下活動中,演示了一個亞馬遜上內置Kyber協議實現直接用數字貨幣購物的應用,那現在Kyber都有哪些有趣的應用?另外,Kyber Swap應用的兌換匯率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在兌換過程中,碰到幣價突然劇烈波動,keyber會採取什麼措施來保障用戶的利益呢?

Lucas:之前在第3個問題裡我們聊到了Kyber的一些應用,比如兌換,支付,金融流程等等。

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四月份在悉尼的以太坊開發者社區大會(EDCON: https://www.edcon.io),他們通過Kyber接收數字貨幣購票,用戶可以通過多種代幣支付,但是主辦方收到的是DAI穩定幣,Kyber會在用戶支付時自動在後臺完成兌換。類似於通過國際信用卡在國外消費的體驗。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買票演示視頻:
https://v.qq.com/x/page/v0855o60xdd.html

當價格/匯率波動劇烈時,比如某個儲備庫的匯率短時內波動超過5%時,Kyber協議會安全起見暫時排除該儲備的參與。同時用戶也可以在兌換時設置一個他們願意接收的最低成交匯率,以防止波動大時導致以用戶不願意的價格成交。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7:我們看到,去年Kyber Network聯合不同區塊鏈項目推出了WBTC(Wrapped Bitcoin Tokens),將 BTC 的流動性引入以太坊生態,同時為 BTC 開拓應用場景。能否分享下 WBTC 與ERC20 代幣的發行機制有什麼不同?還有,像Cosmos、Polkadot等項目陸續上線後,Kyber 是否也會支持跨鏈數字貨幣的交易或兌換?

Lucas:WBTC實際上也是一個ERC20代幣,是一個1:1錨定了BTC的ERC20代幣。機構和用戶可以將BTC打到BitGo(一個受美國監管的機構級託管機構)的地址上,發行一個WBTC,這個WBTC也就成了在BitGo上擁有一個BTC的憑證,可以在銷燬後從BitGo上取出一個BTC。

WBTC和被託管的BTC都可以在比特幣鏈和以太坊鏈上公開透明的看到,公眾可以確保他們是匹配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BitGo而不是智能合約扮演了託管的角色,所以這個過程並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但是由於目前的種種技術上的侷限(例如BTC鏈不支持智能合約),我們認為WBTC目前的機制是在用戶體驗,成本和去中心化上找到的一個平衡,是BTC流動性跨鏈的一個開始。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種種區塊鏈技術在持續迭代,所以我們稱WBTC為一個倡議,WBTC背後成立了一個DAO組織,成員會在更成熟的跨鏈解決方案出現時投票決定是否採用。

不排除未來會使用Cosmos,Polkadot等技術。如果感興趣的話,這裡有更多WBTC的信息https://www.wbtc.network,還有ETH-EOS Waterloo Bridge的信息
https://blog.kyber.network/waterloo-a-decentralized-practical-bridge-between-eos-and-ethereum-1c230ac65524

話題主持@Neutrino 問題8:現在很多有流量有用戶的中心化交易所如幣安、OKEx 都在籌備Dex去中心化交易所,面對這些競爭,Kyber會如何應對?還有在DeFi 中你們會有哪些規劃或佈局?以及中國市場你們有什麼計劃?可否分享下~

Lucas:其實我們更多的覺得大家在這個生態中是相互協同和合作的關係。幣安等Dex採用的是訂單撮合模式,對於價格敏感型的場景是比較合適的,比如投機交易。Kyber使用的中央對手方模式,對於便捷敏感性的場景是比較合適的,比如支付。

國外在談論一個創新產品或者技術的時候常常會聊到一個概念叫著”Chasm“,翻譯過來就是鴻溝.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鴻溝的左邊是吃螃蟹的人,鴻溝的右邊是主流大眾,只有當擁有一定基礎的吃螃蟹的人群之後,這個產品/技術才能跨越鴻溝走入大眾。Dex的採用現在還在很早期,更多參與者的加入能夠加速讓Dex跨過這個鴻溝,是個好事。

在DeFi中,我們會繼續扮演好在背後為各個場景提供流動性的角色,支持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

在這個統一的金融系統中扮演好這個角色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比如之前聊到的流動性跨鏈,降低參與門檻,提升流動性效率等等,都是我們接下來的重心。希望未來每一個成功的DeFi場景背後都有Kyber Network的支持。

在協議層面上,由於是開放且無權准入的,所以不會對不同國家市場作出太多的差異。但是在幫助開發者使用我們的協議上,我們會做一些調整,比如國外大家多是通過網頁(Chrome+metamask)使用去中心化應用(dapp),而國內多是通過移動端錢包使用dapp。我們會開發一些更易於在移動端使用Kyber的工具等等。

————現場答疑————


Neutrino 社群成員: 根據EtherScan上的這個Dex流量分佈圖看,Kyber最近一直穩在第二名,之前有段時間還在第一名,比去年的佔比高出很多,請問這個增長是有什麼特殊原因嗎?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Lucas: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Kyber上流量的增長其實歸功於接入我們流動性的夥伴們,相較於圖中別的項目,我們更專注於開放性和降低整合的門檻,過去一年有很多的新的應用接入我們的協議,因此每一個整合在通過我們獲取流動性的同時也在貢獻流動性,越多的應用整合也意味著約好的流動性,於是產生了一定的網絡效應。

Neutrino 社群成員: 請問下,對於去中心化交易所而言,用戶需要自己掌控資產控制權,如果用戶秘鑰丟失,kyber有設計什麼方案幫助用戶保障資產安全的麼?

Lucas:這點上Kyber作為一個去中心化協議是無法幫助用戶找回的,這主要是由於Kyber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不會接觸用戶的密匙,對於用戶來說這樣才是最安全的。其實用戶不僅是在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時才需要自己把握密匙,在使用dapp,管理錢包是同樣是需要的。所以我覺得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會共存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對於有些用戶來說,他們更放心將資產交由一箇中心化機構保管,擔心自己無法管理好密匙的安全。

Neutrino 社群成員: 我們發現在眾多交易所當中,Kyber的用戶活躍度相對較高,請問對於Kyber社區建設有什麼心得?

Lucas: 這點也許有幾個原因,(1) Kyber的團隊在行業內有一定的聲譽和積累,導致在融資早期就獲得了很好的關注和曝光。(2) Kyber在領域內是最早做去中心化兌換協議的項目之一,儲備庫模式也十分新穎,所以大家在聊到去中心化交易所往往會提及Kyber。(3) Kyber在以太坊的開發者社區中一直很活躍,在各個黑客松活動上都吸引了很多開發者參與開發。(4) 我們的社區覆蓋面也比較廣,除了英文社區之外,我們還有中文,韓文,日文和越南文社區。

歡迎到這裡瞭解更多關於Kyber的信息
https://kyber.network/about/company ,通過我們的中文公眾號關注我們: KyberNetwork

Neutrino 社群成員: 請問在Kyber協議上上幣,添加支持代幣是怎麼樣的一個流程呢?

Lucas: 前聊到Kyber協議是開放的,因此任何一個儲備庫都可以支持新的ERC20代幣,成為Kyber協議上支持的代幣。不過協議的整合應用擁有是否在他們的應用中支持某個代幣的權利,比如KyberSwap.com是我們自己利用我們協議打造的一個兌換網站,在這上面我們就只能上Utility Token(用途型代幣),因為受到新加坡法規的監管。

End

——————————————


Neutrino 是原生於區塊鏈的分佈式創新協作社區。秉持開放協作、共享共贏的理念,致力於推動區塊鏈技術的宣傳普及與落地應用,並通過多元形式幫助不同領域的相關人員及團隊建立價值連接。目前,我們已在東京、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實體協作空間,並計劃拓展至首爾、泰國、紐約、倫敦等重要區塊鏈創新城市。即日起至2019年06月30日止,Neutrino 針對中國市場特別推出會員“越冬計劃”,優秀區塊鏈初創團隊更可獲得會費 50% 的孵化贊助。
https://wj.qq.com/s2/3065797/61e0/


Kyber中國區負責人:DeFi和現有的金融體系將會長期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