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還會網上買菜嗎?

突然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網上買菜火了起來。不管是傳統超市的線上平臺,還是電商平臺,線上訂單都大幅增加。但由於貨源組織能力和配送能力不強,導致成本居高不下,線上買菜的體驗並不盡如人意。為了留住用戶,一些企業積極採取增加更多預製菜和半成品菜、贈送優惠券等措施。

1天,35萬名觀眾,成交逾萬單,店鋪成交額近30萬元——這是重慶開州區區長蔣牧宸前不久在拼多多“抗疫助農”專區直播間交出的“成績單”。“區長直播帶貨”的火熱,反映出疫情下生鮮農產品依託電商流量走入千家萬戶的新趨勢。

從十幾年前生鮮品類首次觸網,到近幾年巨頭入場、快速深耕,其間生鮮電商曾“站在”風口,也經歷過“倒閉潮”“併購潮”。此次疫情給了行業快速發展的契機,但也有人會問,疫情過後行業增長能持續嗎?

疫情帶來發展機遇

“最近,公司旗下的重百超市、新世紀超市,線上訂單量暴增,急需大量人手。”4月21日,重慶百貨超市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事實上,疫情發生以來,重慶百貨線上超市日均訂單量已經達到此前的3倍。重慶百貨線上生鮮業務的火爆,並非個案。菜園壩水果市場的線上銷售平臺——香滿圓,近期每天的訂單量在1500單左右,比疫情前增加了70%。蘇寧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家樂福的新用戶及其復購率均表現良好,而且到家業務銷售佔比逐月快速提升,3月份佔比近10%。

但事實上,生鮮生意並不好做。做電商起家的重慶微蕎科技,在線上銷售生鮮等產品已有近4年時間,但電商板塊的營業收入每年只有兩三百萬元,利潤在公司的所有業務板塊中是最低的。

重慶市網商協會會長鬍剛透露,最風光的時候,重慶僅主城區的生鮮電商平臺就多達七八十家。而現在,已減少到約30家,並且多數生鮮電商平臺的經營狀況都不好。

近兩年,行業內的知名平臺,例如妙生活、呆蘿蔔、吉及鮮等,頻頻關店。資本的青睞程度多少能反映一個行業的真實處境——截至2020年4月中旬,當年生鮮平臺融資數量僅為22次,同比下降近四成。

根據Mob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8年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已接近200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000億元。與此相對應的是,市場增長率卻在逐步放緩,從2012年的221.5%到2020年的28%。突然暴發的疫情,再一次讓生鮮電商出現了難以想象的巨大機遇。

仍有大量潛力可挖

家住重慶南坪福利社的吳先生,此前從未在生鮮電商平臺買過菜。春節後從區縣回主城上班,按照居家隔離14天的要求,沒有出門的吳先生在網上隨意點了幾樣菜“小試牛刀”,感覺“可以送到小區門口,還行”。

不過,剛剛培養起了消費習慣的吳先生,在接下來幾天的消費中,感覺“不爽”。“可選的菜品少,遠沒有菜市場那麼多,價格偏貴,有的時候送菜也慢。疫情結束後,應該還是會去超市買菜。”他說。

事實上,生鮮電商無法做到像菜市場一樣隨買隨走,反映的正是這種業態多年一直未能突破的問題——貨源組織能力和配送能力不強,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研究員莫遠明坦言,要玩轉這樣一個行業,必須有非常完整的產供銷對接模式。即便是各方嫁接資源,也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期。

不過,也有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已接近3000億元,但相比數萬億元級別的生鮮零售市場,仍有大量潛力可挖。從供需雙方來看,此次疫情所帶來的改變都將是持續的。

採取措施留住用戶

寶格萊集團聯合創始人楊艾祥認為,對重慶本土生鮮電商而言,需要向天貓社區店以及蘇寧小店等學習。以社區店為中轉倉,靠線下業務獲取持續現金流,通過就近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逐步從線下往線上延伸,再通過大數據實現菜品的精準匹配和推送,讓消費者感覺到“和菜市場一樣方便,還不用出門”。

一些企業已經在採取措施。為了消費者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在家雲逛超市、逛藥店、逛生鮮菜場、逛家居美妝店”的樂趣,日前,達達集團旗下本地即時零售平臺京東到家聯合眾多知名商家品牌,向重慶市民發放1200萬元暖心消費券,在家也能“雲逛街”“雲買菜”。

每日優鮮方面則對記者表示,疫情後期至今,用戶購買情緒逐漸恢復,客單價保持在95~100元左右。此外,疫情期間每日優鮮在用戶購買商品的組合上,開始增加了更多的預製菜和半成品菜,並引進西貝、雲海餚等名店名菜,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

“從整個經營的節奏上來講,我們未來一年還是在存量的區域做深耕,2018年、2019年我們做了很多技術基礎設施投入。2020年我們就是要提升這些投入的利用率,優化經濟模型,實現更好的經營效率,更好服務用戶。”每日優鮮合夥人兼CFO王珺說。

為了進一步留存用戶,蘇寧易購則在3月份推出了針對到家業務的輕量版“隨時會員”,具體權益包括每月2張4元無門檻現金抵用券。(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