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東周歷經500餘年,禮崩樂壞,周王雖為正統天子,卻已無天子之實,但是即使如此,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朝代還是存在了這麼久,是什麼還能使其苟延殘喘呢?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林老師會講一下春秋戰國時代,讓大家能有一個大概念上的瞭解。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自周平王遷都洛邑之後,是為東周,周王室已經衰弱到連一個諸侯國都不敢得罪的地步,諸侯國在失去了制約之後,平衡就此打破。有的諸侯國強大,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持續增長,土地與人口的矛盾凸現,特別有些強國因為周朝初年分封的原因,並沒有佔有最好的土地,而周邊弱國卻沃野千里。此外,這些國家國內矛盾也在逐步激化,貴族階級也需要土地,國君如果不作為,那麼這些權貴的矛頭就會指向國君,而當大家的訴求向一個方向發展時,國君再加以阻攔,那麼無異於火中取粟一般,因此,緩和國內矛盾也是之後各國之間兼併戰爭的誘因。

整個東周時期,諸侯間兼併戰爭不斷,但被史學家分成兩個時期——春秋與戰國,分界線是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晉”,為什麼要分為兩個時期呢,因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不管從文化、軍事、政治格局上都有很大的差異,林老師先來講一下春秋時期的一些特徵。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畫像

春秋的名稱來源於魯國的史書,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命名為“春秋”,這本書經過孔子的整理修訂後成為了儒家的經典之一。歷史學家們認為春秋記載的歷史時間段,與客觀發展的一個有其鮮明特點的歷史時期時間上比較吻合,因此把這個時期就稱為春秋時期。

關於春秋的起止時間,有很多種定義,對於開始時間基本沒什麼異議,都是從周平王元年(公園前770年)開始計算,結束時間主流的有三個版本,第一個是按照春秋這本編年體史書記載的最末一年公元前481年,第二個是韓魏趙三家擊敗智家瓜分晉國的公元前453年,第三個是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魏趙三家為諸侯國為止的公元前403年。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這三種區分法,林老師更傾向於第二種,第一種完全按照春秋史書的完結時間顯然太過古板,這個時間並不是兩個不同特徵的時代的分界線。第三種,是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鑑》的開始年份,司馬光是一個保守派的政治家,他認為韓魏趙三家正式被周王冊封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為三家原先都是臣子,臣子造反卻最後被周王室所認同,這是古代禮法不能接受的,是完全的禮崩樂壞。所以他認為這才是戰國時代的開端,但是其實在這之前早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就比如楚國的封爵是子爵,但是楚國早就在公元前706年就自稱為王,和周王平起平坐了,這也不就是造反嗎,而且直接造的周王室的反,還不是諸侯國的反,其他類似的事情早於公元前403年都時有發生了。當然司馬光的這個選擇也是個人的意見,就像林老師之前說的,每個研究歷史的人都會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自身的一些社會觀點來考慮問題,但是每個人讀歷史都應該有不同的見解,不必糾結一些數字和劃分是否準確,研究其背後的故事來的更有意義。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三家分晉

現在應該很多史學家的觀點也是,因為周王正式冊封了三家為諸侯,承認了反叛者,因此周王室的尊嚴一落千丈,從此後再也沒有人“尊王攘夷”了。林老師自己的觀點是,三家分晉後,從三家各自成立國家,到被周王室封為諸侯,過去了五十年,這三家根本不在乎周王室的分封,甚至像魏斯都已經自封為侯了,所以無論周王是否正式冊封他們,周王室已經無尊嚴可言了。在三家分晉之前很多事件都已經說明了這一點,而不是說因為周王分封了三家,所以周王室突然就失去了尊嚴,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只是三家分晉這件事在當時實在是個大事情,所以被作為了一個標杆而已。如果從結果來說,公元前453年,事實上已經產生了三個新的國家,戰國時代相對穩定長期的七大強國並立的格局已經開始形成。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象徵權力的方鼎

春秋和戰國在幾個表象方面都有比較大的時代特徵上的不同。

首先在戰爭的形式上,春秋時期同等級別的國家之間交戰,目的不是為了滅國,而是為了國家地位,獲得短期的利益等。但是到了戰國,互相的戰爭就是為了占城滅國,因此戰國時期的交戰不論從時間長度、規模、傷亡以及殘忍程度上都要遠遠超出春秋時期,嚴格的來說春秋時期的有些戰爭可能連戰役都算不上,之能算是戰鬥級別的。有時候春秋時期的戰爭,有些還有一些浪漫主義色彩,比如交戰雙方都需列好陣勢才可作戰,雙方的戰車數量要一致,哪方多出動了會被恥笑,擺好陣勢後雙方打好招呼,“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開始吧”類似這樣的對話,才可以交戰。在晉國和楚國的一次交戰中,晉國敗退,有戰車的軲轆陷在坑裡了,楚國士兵邊嘲笑晉國士兵邊指導他們怎麼脫困,馬不跑了,楚國士兵又教他們把車上的重物拋掉再逃跑,晉國士兵邊逃跑邊罵“我們可不像你們一樣這麼有逃跑的經驗”,看到類似這些記載,不禁莞爾,有人形容這時的戰爭像是學校運動會。戰國時代再也沒有這種像過家家一樣的打仗,戰爭一打幾年,死傷數萬,甚至還有殘忍的屠殺。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春秋時期的戰車

社會結構上也有明顯的不同,春秋時,各個社會階層等級更為分明,王族、貴族、士大夫、國人(城市中的居民)、野人(城市外的平民或奴隸),各個階層有嚴格的界限,不可逾越。到了戰國時代,因為兼併戰爭的殘酷,因此開始允許中下層階級因功獲得爵位。

經濟上,春秋時期為領主經濟為主,也就是世襲罔替的領地主人,土地上的人民成為附庸,即成為固定在土地上的依附農民,也就是農奴。到戰國時期,也是由於兼併戰爭的需要,諸侯需要集中全國的力量去進行爭奪,同時也忌憚類似“三家分晉”之類的事件發生,進一步推進中央集權,因此給了在戰爭中或者政治中對國家帶來貢獻的中下階層更多的機會,土地買賣也開始出現並逐漸頻繁。

學術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變化,春秋時期,文化水平高的都是貴族。但是隨著春秋後期,開始出現了私學,普通階層也有機會接受教育,文化也逐步開始興盛。另外,各國之間的競爭使得對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因此諸子百家的黃金時代也到來了,只要是對國家有益的都會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能,各個學派之間交流交鋒都在頻繁上演,百家爭鳴,文化空前繁榮。

春秋戰國,一個恢弘的時代,他們有什麼區別呢?

百家爭鳴

宗法制度上,很多西周時代的青銅器多會使用族徽,家族的控制力更甚於國家,也形成了強大控制力的家族政治,與國家權力產生競爭。還有就是姓氏,西周和春秋的姓與氏分明,同姓不婚;戰國開始姓氏合流,且一般不再變化。這些都證明氏族的概念弱化,個體的作用加強(後面林老師會有文章介紹中國的姓氏的發展和演變)。國家法律也逐漸公開化,以國法取代族規,這一點法家的貢獻非常大。

除上述以外,兩個時代還有很多不同的特徵,這些看網友對哪些部分感興趣,林老師再展開進行研究。這些特徵的變化都在向一個目標進發,那就是國家大一統。經過了幾百年的混亂年代之後,不管從統治階級還是從平民階級都在渴求統一,所以學術、政治、經濟都在向這個目標靠攏,自上而下,同時也自下而上,很快也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