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春秋戰國堪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大的亂世,它不僅持續的時間最長,參與紛爭的國家數量也是比較多的,除了我們熟知的戰國七雄之外,還有宋國、衛國、中山國、魯國等等的中小型諸侯國,又因為西周遺留下的分封制度的影響,導致各個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式。

這些諸侯國雖然大體上文化傳承都是相同的,是它們卻文字不同、語言不同,同時又有爭霸圖強的需求,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是非常頻繁的,除了戰爭之外,還有聯姻質子,合縱連橫,軍事威懾以及置相等手段,總之,這些邦交策略以及邦交關係都是在中原國家之間進行的。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但除去中原地區國家的紛爭之外,在周王朝的周邊還有著許多少數民族對其統治虎視眈眈,在戰國初期就有北部的匈奴、西部的戎狄、南部的蠻夷,這些勢力都或多或少的對中原國家造成過影響。然而卻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延續數百年之久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雖然爭端不斷,以遊牧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雖然對中原王朝統治有影響,但中原地區的領土從來沒有被遊牧民族侵佔過。

同時,中原地區的各個國家也沒有歸順戎狄或者蠻夷的情況出現,哪怕是像燕國這樣弱小的諸侯國,哪怕它在秦國的攻勢之下,無奈退到遼東地區,它依舊沒有與匈奴人聯合起來對抗中原勢力。

反觀,我國曆史上另一個大亂世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等為主的五個少數民族建立了“十六國”政權,給中原民族帶來沉重災難,那麼同時大亂世,春秋戰國時代,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那麼為什麼中原地區的紛爭如此頻繁,卻從沒有被外敵過分的影響呢?為什麼,有的諸侯國實力如此的弱小卻依舊不屑於與匈奴進行聯合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春秋戰國時期,中原諸侯國對外來遊牧民族作了哪些防範?

趙國面臨強秦威脅,依然對北方匈奴進行防範

對於北方的匈奴人,中原地區的防範核心在於西北部的趙國,趙國是一個軍事實力比較強盛的國家,尤其是在吸收了北方胡人作戰特點後,進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在此之後,趙國的軍事實力得到了一個發展的黃金階段,讓其成為了中原地區的軍事強國。

那個時候西部的秦國已經變得十分強大,凸顯吞併中原的野心,給各諸侯國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山東六國為自保多次進行聯合,而趙國更是山東六國的抗秦主力,可是哪怕如此,趙國也沒有將自己全部的精力完全放在對抗秦國身上。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趙國無論國家發展再怎麼艱難,都會分出一部分國家實力常駐西北邊防,對可能南下造成影響的匈奴人加以防範,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牧;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最擅長的就是大草原上的伏擊戰。

李牧在對戰匈奴的過程中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的,他的打法非常奇特,甚至能夠在平野草原上藏你數十萬的兵馬,憑藉著如此出奇的作戰方式一舉長驅匈奴,讓中原地區處在一個相對平和的外部條件之下進行爭霸,不至於在內部進行鬥爭的過程中受到強大的外部壓力而土崩瓦解;所以,趙國在對抗外部勢力的過程當中貢獻是巨大的。

秦國獨霸西戎,看守中原的西大門

再者是秦國對西部戎狄的壓制;秦國是一個地處西部邊緣的國家,它本身就是一個半農半牧的農業部族,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受到西部戎狄的影響非常深遠,但秦國人並沒有放棄作為中原諸侯國的尊嚴,它堅守在西部的防線上對於西部戎狄的牽制是非常大的。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在秦孝公進行商鞅變法的前期,本身秦國在中原大國魏國的影響之下國力就已經變得相當薄弱,但是哪怕如此,面對西部戎狄的入侵,秦孝公還是派遣兵馬與其進行血戰,防止了戎狄文化對於中原文化的入侵,保證了中原地區傳統疆域的安全性,面對中原諸國的威脅,秦王以治戎狄為先,獨霸西戎後,將其作為秦國的大後方。

  • 秦宣太后臣服義渠國

而在戰國中期,秦宣太后又幫助秦國收服了義渠國,可以說是大幅度打擊了西部戎狄的勢力,將義渠國人所馴養的戰馬投入到戰場之上,開了騎兵作戰的序幕,又將義渠人馴養戰馬的方式在國內進行推廣,拉動了秦國一系列產業的生產力。

而在戰國後期發動滅國之戰的時候,秦國也沒有為了它的統一事業而放棄對於戎狄的牽制,當時秦國整個國家的兵力也只有六七十萬左右,這些兵力單看上去是數目比較龐大的,可是將至六七十萬的兵力分散到六個區域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 秦始皇派蒙恬牽制匈奴,派趙佗臣服百越,防止其乘機作亂

但哪怕如此,秦國還是將它的作戰劃分了三個戰區,由王翦主抓燕代戰區,帶領一部分燕國軍隊北上監視代國和燕國,由王賁帶領中原戰區主要針對可能復辟的韓國和中原大國魏國,並且捎帶震懾南方的楚國。

無論這兩個地區的軍力有多麼緊張,無論這兩個地區爆發多麼猛烈的戰鬥,蒙恬所帶領的九原戰區的軍隊都不能動搖分毫,他們必須駐紮在匈奴人南下的道路上,阻止匈奴人趁著中原地區進行爭霸而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造成威脅。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這個人的格局是非常大的,他對於中原地區的文化秉承的是傳承的態度,雖然中原地區的爭霸非常頻繁,卻絕不允許任何外來文明對其造成影響;而且有野史傳言記載,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曾經派遣趙佗帶領五十萬秦軍南下駐紮在百越地區的。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秦始皇的目的是防止南方蠻夷人乘中原地區發生混亂,而北上對中原王朝造成影響,並且命令趙佗無論大秦帝國遇到怎樣的危機,都不許帶兵回國勤王,要時刻堅守在自己的陣地上,以守護華夏文明為主,而不是以守護大秦帝國為主,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秦始皇此人的偉大,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外來文明很難入侵中原文明瞭。

楚國臣服南蠻,將其融入中原文化圈

除去上述兩部分之外,楚國人對於南部蠻夷的同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知道楚國本身的發展狀態並不好,它們被周天子分封在了周王朝的最南端,那時楚國所分封的荊楚之地是一片荒蕪,當楚國的統治者在那片領土上建立起一個比較強盛的國家。

楚國剛建立時,國力不強,無法有效參與中原競爭,為了在不影響周王朝的統治又不侵佔其它諸侯國領土的前提下拓展國家疆域、提升國家實力,它們不得不將目光投向了南部的小國身上,所以一些小型的國家在楚國的攻勢下,只能夠同化成楚國的一部分。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而楚國在春秋時期就以自立為王,自立為王之後又仿照西周的分封制度建立了分制(治)制度,分給這些小國一部分的國家權力,同時讓它們為楚國的興盛承擔一部分義務,這就造成了它們的統治以及接受的文化漸漸的都變成了中原文化。

久而久之,在幾百年上千年的影響之下,這些本身屬於蠻夷的小國也就切實地加入到了中原國家當中,也開始為傳承中原的文化做出貢獻,所以,楚國人對於南部蠻夷的同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上的這些原因大體就是為什麼在中原地區處在紛爭比較頻繁的戰國時代裡卻並沒有被外來勢力侵佔的原因,雖然戰國七雄都在為著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爭鬥,它們之間不斷地爆發戰爭,並且為打壓其它國家的勢力竭盡全力,但與此同時,它們同樣都在為維護中原地區的文化傳承而努力著。

尤其是作為諸侯大國的趙國、秦國和楚國,它們可以說是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之間的一道防線,並且是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它們本身無愧於諸侯大國這個稱號。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燕國面臨亡國危機,也未與匈奴聯合

當然,對於像燕國這樣實力比較弱小的諸侯國來講,它們本身可能並不存在著與匈奴人直接對抗的實力,但哪怕燕國的國家實力如此弱小,哪怕它們憑藉的是一種依附政策來進行國家生存,但它們所依靠的都是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從未與北方匈奴進行過聯合。

甚至在戰國後期,因為荊軻刺秦而導致了國難,在王翦的猛烈攻勢之下,燕王喜只能夠選擇退居遼東地區進行防守,那個時候的燕國已經是名存實亡了,但那怕在那樣的危急關頭,燕國依舊沒有選擇歸順匈奴,甚至沒有選擇與匈奴人進行聯合抗秦,這又是因為什麼呢?事實上,這一方面的原因我們大概要從文化方面進行分析。

  • 燕國以秉承中原文明為正統

首先,燕國人是一個比較自豪和驕傲的民族,燕國本身作為西周正統分封的諸侯國,在戰國時期,它的傳承歷史是最為深遠的,自古以來它們信奉的就是中原文化,他們傳承的也是中原地區的文明,從它們的基礎政治制度到百姓的生活方式,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西周時期的影子。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所以,那個時候的燕國人可能不具備宗教信仰,但我們可以說西周所遺留下來的文化傳承就是他們的信仰,在這種信仰的指導之下,燕國人是秉承一種發展和傳承吸收抑制的傳統的,而本身作為中原地區的諸侯大國,作為一個已經傳承了八百多年之久的國家,他們有著一種自豪與驕傲,有著一種對文化的絕對性興奮。

所以,如果要燕國人直接歸降於匈奴或者與匈奴進行聯合,那麼可能比讓燕國直接接受滅亡更加困難,哪怕燕國的國家實力再怎麼弱小,它也不會與其它文明的視力進行聯合,這是它一直以來接受的文化影響所導致的。

再者,燕國人當時並非沒有更好的選擇,趙國在那個時候已經滅亡,但在最後一任趙王趙嘉的帶領之下又北上建立了代國,繼續抗秦事業,所以燕國在那個時候完全可以選擇與泰國進行聯合,不必要放棄信奉的文化而歸降於匈奴。因此,對於弱國並沒有歸附於蠻夷人這一點上,既有文化上的影響,同時也有現實情況的影響。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討論

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原地區的國家在對抗外來文明方面以及堅守自身文化信仰方面做的還是不錯的,無論內部紛爭有多麼激烈,無論自身的國家對利益的渴求有多麼大,它們對於利益的謀取都處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並沒有因為過分地要求利益而背叛自身的文化發展。

反而是在頻繁的鬥爭中依舊傳承自身的文化信仰,這其實是華夏文明最為光輝的一點,那就是身為一個華夏人,無論身處何方,無論身處何地,無論遇到何種事情都會以守護文化的傳承為首要的目標。

  • 趙國滅亡,趙王依然沒有產生與匈奴合作的念頭

華夏人在種族的劃分上面也是如此,無論擁有著什麼樣的血脈,無論祖先是不是華夏人,願意信奉和傳承華夏文明那麼就是華夏人,否則即便擁有華夏的血脈,那麼也不被華夏的文明所承認,這是獨屬於華夏文明的血性和剛強;就像趙國一樣,哪怕在戰國後期已經被秦國所消滅,但趙王依舊帶領著趙國的殘餘勢力北上建立代國繼續抗秦,並沒有在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刻裡選擇逃入匈奴地區,甚至沒有產生與匈奴人進行聯合抗秦的念頭,這是獨屬華夏兒女的骨氣,並且亙古不衰。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 華夏文明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強大的融合力

而且與此同時,華夏文明還是一個包容性和影響力非常強的文明,我們雖然堅守並且傳承自身的文化,但我們卻從來不會固步自封,就像戰國時代的趙國和秦國一樣,趙國在對抗匈奴人的過程當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他們依舊會取長補短,依舊會吸收北方胡人的作戰特點而進行軍事變法,讓國家的軍事實力越來越強盛,讓文明也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

秦國也是如此,它在對抗西部戎狄的過程中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也分出了不少的國家精力,但義渠人馴養戰馬的技術並沒有被嗤之以鼻,而是被加以利用,變成了中原人自己的技術,這就是華夏文明的包容性。

同時,它還具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就如同楚國一樣,楚國在吞併南部諸多小國的過程當中其實就是一種在文化上的同化,可即便如此,南方的諸多小國依舊能夠非常順暢地接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那本身文化發展程度並不深的蠻夷國家變成文明的國家。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內鬥不斷,遊牧民族為何沒有佔領中原地區?

小結

所以,我們從根本上來看其實就在於文化,在於華夏人本身心目中的民族自豪感,在於華夏人對於文化堅定傳承的信念;其實在後續歷史發展中,華夏的歷史經歷過很多的亂世,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亂世摧毀過華夏文明。

哪怕是南北朝期間發生的五胡亂華也只是虛驚一場,哪怕是元朝、清朝曾經統治過中原地區,但它們在權力上對中原地區進行了控制,卻在文化上吸收於華夏文明當中,最終完成了文化的交融,為華夏文明增添了更多的新鮮血液。

而時至今天也是如此,魯迅先生曾說,我們炎黃子孫從來都不缺埋頭苦幹的人,不缺為民請命的人,而我想再加一句,炎黃子孫也從來不缺為平民百姓負重前行的人,不缺艱苦守候文化傳承的人。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左傳》、《呂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