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春秋吳越戰爭,吳國的君主夫差,一敗塗地。將辛辛苦苦攢下的吳國基業葬送於對手手中。人們紛紛讚揚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勵志故事,夫差的一舉一動都成為了人們的笑柄。

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夫差之所以輸掉吳越戰爭,那就是老生常談的“紅顏禍水“論,說的就是夫差在吳越夫椒之戰中,大獲全勝,未能徹底滅掉越國,殺掉勾踐,放虎歸山,留下禍根。更是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整日尋歡作樂,愛美人不愛江山,最後大美人西施讓吳王夫差走上了不歸路。

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西施畫像

怎麼說呢,這樣的橋段實屬於電視劇以及小說裡的劇情,是比較迎合大眾心理的,但你要說這就是歷史那就大錯特錯,這種說法和嚴肅的歷史研究壓根沒有半毛錢關係,將夫差亡國的根本原因算在西施的的頭上,未免有些離譜。

春秋戰爭講究“軍禮”

從歷史研究層面看,夫差的失敗,比較通行的觀點是夫差在贏得夫椒之戰後,得意忘形,剛愎自用,導致夫差失去對戰略局勢判斷與分許,否定了伍子胥除惡務盡、一舉滅越的正確戰略建議,給了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喘息良機。

此後,勾踐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在隨後的戰鬥中,勾踐打破傳統,不按常規套路,實現了越國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具體地說,就是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且鷙鳥之擊者,必匿其形。今夫吳兵加齊、晉,怨深於楚、越,名高天下,實禍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越計,莫若結齊、親楚、附晉,以厚吳。吳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

夫差就這樣孤軍作戰,一步一步踏進勾踐佈置好的陷阱內,最終滿盤皆輸。如果這樣來解讀夫差失敗原因的話,是比較符合歷史邏輯的,但是還有一些深層的可挖掘的空間。

“服而舍之”“又能捨服”,在“古司馬兵法”中是一項基本的戰爭規則,也是春秋時期列國軍事活動中被普遍奉行的行為方式。

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就是說,在這個背景下,國與國發生戰爭,失敗的一方只要認輸,這事就這麼算了,就成為戰勝方的附庸國、僕從國形式存在,失敗國的君主繼續自己的統治,這種做法是比較高尚的做法,是一種“軍禮”,那相反的就是斬盡殺絕,佔領城池,敗國方的百姓生靈塗炭,這樣是違背“窮寇勿迫”的兵學規則,畢竟,夫差作為周室泰伯、仲雍的後裔,受前輩影響,不允許他這麼做。

再者,越國地處吳國之南,窮鄉僻壤,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差吳國一大截,徹底殲滅的話,沒啥根本意義,傳出去說欺負弱國啥的,夫差面子上也不好看。

爭霸戰爭徒有虛名,不如兼併戰來的實惠

眾所周知,春秋歷史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國爭霸。以爭奪霸主名分和地位為目的的春秋爭霸戰爭,除了鐵血廝殺外,還存在著比較多的以迫使敵方屈服為宗旨的溫和一面。

具體的說,在當時,軍事威懾要多於會戰,通過擺陣佈陣,利用軍事威懾以及外交手段迫使對方屈服,通過這樣的手段成為“霸主”,而徹底消滅對方武裝力量、摧毀對方政權的現象則較為罕見。

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獲勝後所作的下一步戰略抉擇,就是以“爭霸戰爭”的邏輯來進行的,夫差為了中原霸主地位,不惜與晉國的主要同盟者、老牌霸主齊國兵戎相見,發動“艾陵之戰”,將齊軍殺得潰不成軍,一敗塗地。吳國陣斬齊國甲士三千餘人,繳獲齊國戰車八百餘乘,敲山震虎,給晉國以巨大的震懾。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擊敗魯軍,並抵泗上,迫使魯哀公簽訂城下之盟;制服陳國,消除吳軍北上時可能受到的側翼威脅;更開鑿邗溝,“溝通江、淮”,為吳軍北上爭霸提供便捷的後勤保障。為此,吳王夫差不惜恩將仇報,與多年來扶植、支持吳國的“恩主”晉國撕破臉面,直截了當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發起咄咄逼人的挑戰。

在當時雖然夫差的舉措,給他帶來了成功,但是沒有意識到軍師鬥爭的形式在悄悄發生變化,爭霸戰爭在悄悄退出歷史舞臺,新型的兼併戰爭已經粉墨登場。兼併戰爭是以吞併對方人口資源,土地資源為目的,從而實現財富和權力的最大化。

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公元前506年的柏舉之戰,脫了以往爭霸戰爭的尋常方式,屬於兼併戰爭

吳國當時的伍子胥就有了兼併戰爭的戰略思想,明確表示,爭當霸主當老大已經是徒有虛名,不應該成為吳國的主要戰略訴求,當前應該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越國才是利益之攸關,是當務之急。遺憾的是,夫差已經被老大的虛名所迷惑,整日做著“春秋大夢”而錯過了滅越的最好時機。換來的是被越國成功攻破城池,求和不能,夫差萬念俱灰,絕望中自縊身亡。

春秋戰國,論戰略的重要性

顯而易見,夫差是敗在了春秋後對戰略形勢變化的無知,在人人都在改變思想的時候,他還在做春秋大夢,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政治立場,更新自己的戰略思維,轉換自己的戰略指導,從而導致自己陷入被動而無法脫身,走向失敗而難以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