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血色將至》是一部由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執導的劇情片,2007年在美國上映,上映後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8項奧斯卡獎項。

導演也藉此片摘下了第5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而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因此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演員,並摘下了影帝桂冠。豆瓣8評分8.3,可以說這是一部很有實力,但同時會被很多人給忽視的電影。

電影講述的事情很簡單,礦工丹尼爾(劉易斯飾)隨著美國淘金熱進入了石油開採的行列,在幾年的摸爬滾打之後仍然窮困潦倒。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到了一條秘密信息,在美國西部某一個小鎮的地底下埋藏著大量的石油。他帶著兒子HW舉家前往,並利用兒子和自己溫和的外表和出色口才的獲得了當地村民的信任,把周邊土地全部買下,組織了自己的礦井開採隊,並因此得到了大量財富,成為石油界的傳奇人物。

但是丹尼爾的暴富之路並不是那麼順利的,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事,工人因為意外不幸喪生,兒子因礦井爆炸雙耳失聰,還遭到冒牌的同父異母的弟弟的欺騙,還有與利益至上的神父伊萊的糾纏。最後兒子決然離開,使年老的丹尼爾陷入了孤獨的深淵,到頭來,除了散發著石油氣息的錢財,他一無所有。

因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對人物角色的極力塑造,加上怪異激烈的配樂和演員的極力演繹,這部影片一上映就驚豔到了眾多影迷,甚至說他似乎是著名電影大師庫布里克“上身”,因為影片散發的都是庫布里克影片的氣氛。

其實這也是影片稱得上史詩級電影的魅力所在,導演內心深處強烈的情感壓抑,然後利用渾然天成的多線索的敘事方式把影片深刻與純碎的多層次主題進行呈現。雖然故事是虛構的,但是我並不認為著是導演刻意製造的戲劇性,而是表現一種人性的探究。因此,本文我將從“人物塑造、主題呈現、影片價值”這三個維度由淺入深地進行解讀。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01、角色塑造:通過著裝、言談舉止塑造人物的鮮明形象,著力渲染人性的陰暗面

一部能夠打動人心的電影,絕對離不開導演對角色人物的塑造,還有演員過硬的演技。雖然影片中有幾個人物衝突,但是丹尼爾和伊萊之間的糾纏才是貫穿影片至始至終。導演通過著裝、言談舉止塑造了兩個人物的鮮明形象,配合演員的演繹功底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①丹尼爾表面溫文爾雅,但是內心冷漠殘酷

影片在開場十幾分鐘的無臺詞鏡頭中,丹尼爾穿著看不清顏色的衣服和褲子在礦井中默默地來回攀爬,和荒蕪的灰土地渾然天成。導演用一些人物背影和礦井意外的鏡頭展現了丹尼爾剋制、冷硬、剛毅的性情。能在黑乎乎的石油中摸爬滾打不輕言放棄,絕對不是一般的人物。

影片一下子轉到了幾年以後,丹尼爾穿著西裝皮鞋在跟投資人侃侃而談,他對外宣稱自己做的是家族生意的商人,利用兒子和偽造的可憐身世來博取同情。此時的他脫掉了那套油膩的衣服,似乎想要搖身一變,變成上流社會的有錢人。

通過這些細節,觀眾可以看出丹尼爾骨子裡對財富的渴望,並且不擇手段想要實現夢想的決心。

這種勃勃的野心和不顧一切地狡猾奸詐,在丹尼爾和兒子、冒牌的同父異母兄弟、神父伊萊之間的衝突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如當兒子因為礦井爆炸雙耳失聰後,他認為兒子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而且可能還會帶來麻煩,狠心把兒子丟棄在火車上。還有在買下伊萊父親的土地時,丹尼爾承諾給伊萊五千美元的教堂整修費用,最後卻耍賴不想給。

在我看來,丹尼爾溫文爾雅的外面之下,隱藏的是一顆陰鬱險惡、冷漠殘酷的醜陋心靈。隨著財富的不斷積累,資本的不斷擴大,丹尼爾內心開始無限膨脹、目中無人,他的性情變得如同黑色的石油一樣,骯髒不堪。因此,到最後,年邁的丹尼爾除了散發著石油的金錢,已經變得一無所有。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②伊萊看似虔誠無公害,其實內心無比虛偽、利益至上

伊萊是當地的神父,每天在一個破舊的房子裡為村民們做禱告。在為村民們揮汗如雨地驅除鬼害的時候,可以說是表演得相當賣力,所有人的都被他真誠的外表所迷惑了。導演利用一些仰拍和特寫的鏡頭給觀眾呈現了一個賊眉鼠眼、心懷鬼胎的神父。

第一次看出他的精,是在丹尼爾以給兒子養病為由打算買下伊萊家的土地時,伊萊把價錢抬得很高。當準備鑽井儀式時,伊萊主動找到了丹尼爾,讓丹尼爾在開啟之前讓他上臺為他祈禱,說是為了礦井的開採順利,實則是為了提高他在民眾心中的信譽度。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他向達尼爾要錢未果,回家後卻把憤怒的拳頭揮向了自己的老父親,伊萊醜陋的內心展露無遺。後來還利用信任他的村民把丹尼爾騙去教堂進行洗禮,藉此機會報復丹尼爾,這根本就不是一個真正的神父應該有的行為和思想。

神父伊萊是虛偽、自私的,一切以自己的利益著想。影片中如此大力渲染著這個角色的塑造,其實是導演安德森對自己一向懷疑的宗教迷信的抨擊。還有金錢利益面前,那些沒法守住自己本心的人性的曝光。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③演員卓越的表演,成就了一部史詩級的經典影片

影片中丹尼爾和伊萊不斷地糾纏和報復對方,不僅襯托了兩人陰險狡詐的性情,也是影片最為精彩的部分,特別是丹尼爾為了獲得輸油管,再教堂接受洗禮,並被伊萊抽打報復的戲。演員劉易斯把人物如同上刑場般度日如年的情緒演繹得惟妙惟肖,而且不做作,尺度剛剛好,這也顯現了影帝劉易斯的演技火候。

因為這部影片中對主人公登峰造極的演繹,劉易斯第二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並摘下了影帝的桂冠。對於劉易斯的實力,也可見一斑。

還有飾演伊萊的保羅•達諾,把人物的壓抑、貪婪的本色演繹得很成功。他還因為這個角色成為當時影評人的新寵,身上一股榮辱不驚的大將風範也讓他在電影的舞臺上大放光芒。

正是演員的高超演技,把虛構的人物演活了,把兩個不同層次的野心家呈現在觀眾的面前。演員把角色塑造得很成功的同時,也賦予了影片新的靈魂,表現了影片多重的主旨內涵。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02、主題呈現:音樂、色調、鏡頭地巧妙運用,把撕裂的人性展現得淋漓盡致

①灰暗的色調加上嘈雜的配樂,襯托了混亂年代裡被撕裂的人性

《血色將至》的大多數鏡頭都是灰暗毫無色彩的,光線很暗,有時只能看到半個人臉。連影片里人物的衣著都是灰黑色,沒有一絲生機和希望。荒蕪的大地一直延伸至天際,徹頭徹尾的黑暗也烘托了影片里人物的命運註定是一個悲劇。

尤其是在狹窄的礦洞裡,黑沉沉的一片,把人物內心壓抑、沉悶的情緒氛圍很好地渲染。還有陡峭的洞口和簡陋的支架,製造了緊張、恐怖的氣息,讓人對主人公的命運不禁產生了擔心之情。

時不時出現一些嘈雜沒有規律的各種樂器混合在一起的音樂,可能都算不上是音樂,而是一些吱吱聲和嗡嗡聲。不禁讓人聯想到某些恐怖影片中的危險信號,雞皮疙瘩瞬間佈滿全身,非常瘮人。

特別是影片開始長達十幾分鐘的無臺詞鏡頭,工人默默地努力開採礦井,試圖找到更多的石油來發家致富。可是沒有一個人說話,唯一的聲響除了工人在礦井意外墜落和爆炸的聲音,只剩下由遠至近地響起來的配樂聲。

這種畫面和音樂的結合達到最高潮的部分,應該是在丹尼爾購買了大量土地準備開採時,礦井爆炸引發了一場大火。丹尼爾的兒子被炸聾了雙耳,止不住的大火,慌亂的工人們,此時密集的配樂想起,好像是來自地獄的聲音,讓人惴惴不安,綿延不絕。

有人說在安德森的這部影片中,讓人看到了庫布里克的影子。而大師庫布里克最擅長的就是發揮視聽語言在影片中的作用。畫面、光線、音效的巧妙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而該影片的整體色調都是灰暗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人性中最陰暗的那一面。壓抑的配樂就像黑乎乎的石油從地底下滲出一樣,吞噬著那些醜陋的靈魂。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②長鏡頭和景深的運用,將人性的黑暗展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中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一氣呵成的描述著正在發生的事情,不僅把劇情完整展現給觀眾,更讓影片故事顯得更加真實。

當丹尼爾帶著兒子舉家搬到美國西部可能會有大量石油的小鎮,鏡頭跟隨著火車軌道的那輛越野車遠遠地移動,直到車子駛到鏡頭前,再慢慢開遠。這個長鏡頭刻畫了影片的蒼涼之感,在這曠野中,任何人都顯得特別渺小,雖然人們試圖用盡力氣去征服大自然,但前途如何、是否能實現財富夢想仍是未知數。

還有當丹尼爾知道同父異母的弟弟其實是冒牌貨,從質問到射殺了這個“弟弟”,導演並沒有使用鏡頭切換,而是一鏡到底,不給觀眾喘息的機會,直截了當地感受到被驚恐支配的內心。

當然,導演還利用景深鏡頭,仰拍亦或俯拍,儘可能地把所有關聯的事物都框在鏡頭裡,形成層次分明的質感。比如丹尼爾毫不理會伊萊要在開井儀式強的發言,導演用一個景深鏡頭把他和身後的村民同框,直立在中間的伊萊顯得特別地突兀,用這樣的鏡頭刻畫了伊萊憤怒和不滿的內心,和蠢蠢欲動的貪婪之心。

在這些鏡頭的切換下,我們看到了在利益驅使下,人心的可怖和道德淪喪的悲哀。電影沒有利用太多的特效,而是運用不加修飾的鏡頭和簡單的配樂的渲染,逐步想觀眾展示了一個赤裸裸的為利益爭鬥不斷的殘酷時代。而這一切罪惡的根源,是那代表著墮落與欺騙的石油。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03、影片價值:通過故事批判了人性的醜陋,讓觀影者有更多的思考和探討

影片中出現了很多殘酷、暴力的場面,但是這並不是導演想要呈現的內涵。一部好的影片是需要多看幾遍,慢慢琢磨,才能體會其中想要傳達的主旨意蘊。當然,電影畢竟是電影,在迴歸到現實生活本身,希望也能對我們有所啟發和思考。

①金錢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但是過於貪婪就會被反噬

影片的最後,丹尼爾通過不擇手段實現了自己的財富夢想,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可以說不管在哪個年代,擁有這樣的成就,絕對是人生的贏家。但是年邁的丹尼爾,只能孤身一人坐在空曠的房子裡,陪伴他的只有充滿著石油味的豪華傢俱。

影片最後有一點特別有意思,那就是當神父伊萊再次回來找丹尼爾討錢時,他說到了班迪,那是唯一一個不把土地賣給丹尼爾的村民,他活到了90多歲,兒孫成群,晚年很是幸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多麼悲涼的諷刺啊。為了金錢,他丟掉了朋友,失去了兒子,斷掉了與社會的連接。本該是安享晚年的年紀,只能一個人在地下室打著保齡球喝得酩酊大醉,雖然影片沒有直接說明,但是這不言而喻,人性光輝一面在金錢面前已經蕩然無存。

馬卡連柯說過:“金錢是人類所有發明中是近似惡魔的一種發明。”

金錢可以帶來很多東西,那是一條通往富貴的康莊大道,但是這條路並不好走,一旦過於貪婪,就會被反噬,失去的東西會比金錢更加金貴。我們應該讓金錢為我們服務,而不是讓金錢控制我們的內心和慾望。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②愛和財富並不對立,我們更應該感恩那些給我們帶來生命氣息的事物

當那個冒牌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現時,丹尼爾顯然把他當成了自己的另一個依靠,跟他講很多不會對外人講的話,從他們的對話中我們也知道了,丹尼爾的願望是“賺到足夠多的錢,然後遠離所有人“,這令人非常震驚。

從這裡也看得出來,丹尼爾在規劃自己的未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把自己以外的任何人考慮進去,他把追求財富與愛、親情、信任等人性中的美好都割捨掉了。他荒蕪的心靈上,沒有留下任何溫情的東西,因此也承載不了別的壞的東西。

生命中這些感性的東西跟財富並不是對立的,恰恰相反,正是有這些物質以外的溫情,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才不會感覺孤零零地被社會所拋棄一樣。在追求財富的路上,我們別忘了多抬頭看一看,或者多花點時間去“會一會”,生命中那些值得珍惜的、能給我們帶來生命氣息的人和事。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③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惡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得不認真反思

影片利用了很多中景和全景的鏡頭,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個恢宏的荒蕪之地,廣袤的大地延綿不絕,在攝影師光影的作用下,展現了一幅幅大自然未經雕琢的美景。

正是在這樣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之美下,人類那骯髒不堪的人性卻顯露無疑,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是讓人不得不深思,這樣開採除了會讓更多的丹尼爾們陷入瘋狂的利益爭鬥中,還會給人類帶來怎麼後果?

大自然的資源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這樣的世紀之交,石油開採進入了一個浩浩蕩蕩的局面。被開採的地面,坑坑窪窪,一個又一個深入地底的礦井,就像是鑽入地球心臟的魔爪,讓人不寒而慄。

在向大自然索取之時,我們更應該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萬物共存”才是我們最應該考慮的一個命題,只有適度“索取”,才能維持心靈的平衡,維持生態之間的平衡。

《血色將至》:追逐財富的背後,是對人性的認知和探究

總結一下:

這是一部需要觀眾耐著性子慢慢觀看、細細琢磨的片子,無論是在人物塑造上,還是鏡頭對情感的呈現,包括極具特色的配樂和畫面的作用下,讓觀眾在感受一位冷酷無情的石油大亨的傳奇故事的同時,能夠被電影所描述的人性的罪與惡所震撼。

在我看來,看完這部影片對人生和追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們一生忙忙碌碌所要追求的東西除了金錢,還有什麼?雖然是電影,但是放到現實依然能夠讓我們找到一些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