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波動和遠離槓桿

週期

1.經濟週期

著名的經濟投資週期理論“美林時鐘”,將經濟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復甦-過熱-滯脹-衰退。

復甦階段,政策放鬆和制度調整逐步見效,企業盈利增加,經濟恢復增長;

過熱階段:隨著盈利增長,樂觀情緒提升,人們更願意投資擴大生產,經濟過熱。為了保持合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政策和各項制度開始收緊,經濟仍保持較高速度發展。

滯脹階段:隨著生產的增多,超過了需求的增長,競爭加劇,企業盈利下降,經濟增速放緩。

衰退階段:產能過剩,收益微弱,經濟增長緩慢,政策和制度重新開始寬鬆,刺激經濟發展。

2.企業週期

企業也有周期,都會經歷萌芽、興起、繁榮和衰退的生命週期。

企業週期又長有短,所處的階段各不相同,且與經濟週期的關係也不相同。

有些企業和經濟週期正相關,經濟週期強,企業盈利能力強,經濟週期變差,企業盈利變差,甚至虧損,例如能源、建材和銀行等行業。

有些企業和經濟週期相關性不大,例如公用事業,必需消費品等,不管經濟週期怎樣,人們需求變化不大,行業盈利能力變化不大。

有些企業和經濟週期負相關,經濟週期強,人們需求小,企業盈利能力弱,經濟週期差,人們需求旺,企業盈利能力強,例如快餐,方便麵和日常生活品。

3.股市週期

股市也有“牛” ”“熊”交替週期,雖然受經濟週期和企業週期影響,但股市受自身階段、利率水平,投資便利和未來期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有自己獨特的週期性,和經濟週期,企業週期並不完全相關。

美國股市的表現與經濟週期經常不一致,甚至有時候相背離。中國的股市也是這樣,下圖為2000年至今,GDP增速與上證漲跌幅的走勢圖,可以看出兩者基本不相關。從GDP增速上,誰敢相信,經濟高速發展的2005年,A股跌到了史無前例的998點,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2015年,A股創造了有一個牛市,漲到了5178點。

週期、波動和遠離槓桿

股票和企業盈利在一段時間內也可能並不相關,近些年來投資銀行的人都有體會,盈利每年都在漲,但是股價就是不漲。有時候企業盈利增長,股價甚至會下跌,例如港股北京控股, 2014年每股盈利3.78元,2019年提升至約6.5元(年報尚未出),股價從78元跌倒了26元。

波動

經濟、企業和股市的參與者——人,容易受情緒波動的影響,樂觀時太樂觀,悲觀時太悲觀,決策並不是科學和準確的。

在人類幾十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缺食少穿,充滿風險,“貪婪和膽小”幫助我們存活了下來,但現在,也成為了我們天生的弱點。我們會人云亦云,盲目跟隨大眾前行,吹起了一個又一個的泡沫,比如08年的次級債,中國的房價。

週期並不會按劇本前行,黑天鵝事件的出現,會加劇或放緩週期的進度。例如港股低迷多年,19年初有復甦的跡象,但19年中的武鬥事件,20年初疫情,現在美股暴跌,都使港股一步又一步的下挫,低估、低估,更低故,延長了其低迷期。

週期在情緒波動,羊群消息和黑天鵝事件的加持下,經常會出現人類意料之外的劇烈波動。

最近美股十天四“熔斷”,就是鮮活的案例。降息放水,樂觀的美國人,吹起了牛市和債市泡泡,疫情和石油暴跌的黑天鵝事件,無情的刺破了泡泡,大家慌不擇路的逃跑,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熔斷。

遠離槓桿

波動不是風險,不能承受的波動才是風險。

股市週期與經濟週期、企業週期,雖然短期可能不相同,甚至相背離,但長期會趨同。經濟的發展和企業的成長,最終會推動股市的增長。

槓桿會讓波動變得無法承受。

高槓杆投資者在劇烈波動中更容易失敗,一是槓桿會放大波動,挑戰決策者的心裡極限;二是會受制於人,被強平輸光。

高槓杆企業在劇烈波動中更容易死亡。08年的雷曼兄弟破產,高槓杆是主要原因之一。現在的波音也命懸一線,波音本身不算高槓杆行業,但近些年,為了推高股價,大量的分紅,甚至借債分紅,硬生生的變成了高槓杆企業。現在企業經營遇到難題,沒有現金流,債又借不到,如果美國政府不救助,很可能就此破產。

週期以及產生的劇烈波動,並不會按照固定的劇本發展,我們無法預測,只能等他發生了才知道。如果作為股票投資者,我們應該怎麼做?

一是遠離槓桿,能不用就不用;遠離高槓杆企業,能不投就不投。

二是定投,不理會週期,跟隨經濟發展,長期增長。

三是選擇投資週期性比較小的公司,降低波動性。

三是如果我們長期看好某個品類,在週期低迷期,在您的預期價位之下,加大買入。雖然你買入之後還可能會更低,也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但只要不加槓桿,總會等到燦爛的明天。


週期、波動和遠離槓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