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清新詩意校園風,蔡琴讀懂你溫柔

信仰成就弘志曲,力挺蘇芮成天后

青春驛動男人心,最佳讚賞屬大佑

縱然半夢半醒間,天堂詩讚聚老友

上世紀80年代,羅大佑創作的《童年》、《光陰的故事》,將張艾嘉捧紅,而與此同時還有一位音樂人憑藉《恰似你的溫柔》《讀你》,捧紅了一代歌后蔡琴,他就是臺灣校園民謠開創者梁弘志。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梁弘志

清新詩意校園風,蔡琴讀懂你溫柔

《恰似你的溫柔》其實是梁弘志在讀高中時寫的歌,當時才華橫溢的他,已經成為校園內眾星捧月的音樂大神,他所開創的清新自然的音樂風格,也引領了臺灣校園民謠的全新潮流,這樣的人才自然也成為唱片公司重點的培養對象。

步入樂壇後,梁弘志便開始尋找《恰似你的溫柔》最適合的演唱者,無數歌手的各種演繹方式都沒有打動梁弘志,而偏偏是一位毫無名氣的短髮女孩,用她與眾不同的中低音,以節奏緩慢的演唱方式,深深的打動了梁弘志,這個女孩就是蔡琴。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多年後,功成名就的蔡琴提到《恰似你的溫柔》這首歌時,依然難掩感激之情:沒有梁弘志,就沒有《恰似你的溫柔》,沒有《恰似你的溫柔》,就沒有今天的蔡琴。

自《恰似你的溫柔》開始,梁弘志與蔡琴又合作了《怎麼能》、《抉擇》等多首爆紅臺灣樂壇的經典力作,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被無數歌星翻唱的《讀你》,當歌迷看到這首歌,第一時間會會聯想是對戀人的閱讀,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梁弘志讀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人,而是自己的信仰,因為這首歌是他為自己宗教信仰創作的讚美詩,而梁弘志還曾為自己虔誠的信仰創作過一歌,捧紅了另一位臺灣歌後蘇芮。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信仰成就弘志曲,力挺蘇芮成天后

蘇芮的首張國語專輯《搭錯車》,曾一度被譽為與羅大佑的《之乎者也》相提並論的專輯,蘇芮也憑藉專輯上百萬的銷量,奠定了天后的地位,鮮為人知的是她曾險些與這張專輯擦肩而過,由於這張專輯是為電影製作的原聲大碟,按往常經驗,應該由電影女主角來演唱主題曲,但是創作了《變》《請跟我來》《把握》三首歌的製作人梁弘志,在關鍵時刻力排眾議,堅決支持蘇芮來演唱這張專輯的作品,蘇芮精彩的演繹,證明了梁弘志的堅持是正確的,其中專輯主打歌《請跟我來》則是梁弘志將自己宗教信仰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作品。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著名音樂人陳昇,曾經這樣客觀評價梁弘志的音樂,他最欣賞的歌詞作品是梁弘志寫的《變》,歌中用季節變換談戀愛思緒起伏,僅僅一句就幾乎道盡愛情的本質。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不僅僅音樂鬼才陳昇對他評價頗高,就連音樂教父羅大佑都對梁弘志的創作讚賞有嘉。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青春驛動男人心,最佳讚賞屬大佑

當梁弘志在唱片製作界嶄露頭角後,也將這種清新雋永的詩意音樂,推向了整個華語樂壇,他為姜育恆打造的成名曲《驛動的心》就是最典型的作品,歌中瀰漫著寧靜而致遠的飄逸感,是難得一遇的思旅佳作,就像羅大佑讚揚的那樣:“弘志是最棒的,8個音節就寫出了廣為流傳的《驛動的心》,好歌都被他寫光了”其實欣賞梁弘志的又何止羅大佑,名聲在外的梁弘志還受到了香港天王的合作邀請。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縱然半夢半醒間,天堂詩讚聚老友

香港樂壇到80年代後期時,已經步入了譚張爭霸的時代,二者自然不會放棄與梁弘志這樣頂級音樂人合作的機會,他先是為哥哥張國榮創作《透明的你》,後來又為校長譚詠麟創作國語專輯主打歌《半夢半醒之間》,歌詞延續了梁弘志唯美典雅的風格,將愛戀之情的文字處理的極為藝術化,讓譚校長的情歌之路多了一份優美意境。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在流行音樂中友情和愛情是兩個永恆不變的主題,而梁弘志為譚詠麟打造的《像我這樣的朋友》,將關於友情的流行音樂做到了極致,哪怕是30年後的今天,對比那些“朋友”的歌曲,梁弘志的這首《像我這樣的朋友》依然毫不遜色。

令人遺憾的是,在2003、04年樂壇宗師林振強、黃霑相繼去世後,年僅47歲的梁弘志也隨之離去, 500首經典流行音樂是他為歌迷留下最後的遺產,也許這是樂壇諸位大師提前約好的結果,因為他們要去天堂讀那千遍也不厭倦的詩篇。


梁弘志代表作:半夢半醒之間、像我這樣的朋友、讀你、恰似你的溫柔、驛動的心、請跟我來

當代填詞人排行榜 第 四十位

詞作意 境 指數:★★★★

詞作影響力 指數:★★★★

歷史文人模板:司空曙,唐代詩人,詩風幽悽情調,被譽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同時期名家有盧綸,錢起。

羅大佑同時期音樂大師,如何捧紅蔡琴、蘇芮,打造姜育恆、譚詠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