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很多書,為何還是寫作困難?

讀了很多書,為何還是寫作困難?

經常收到同學們的詢問:二十哥哥,我讀了很多書,可是依然不會寫作,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這種情況我一般會問:你會說話吧?把寫作當作說話就行了。


錘子手機有個功能叫:閃念膠囊,對著說話就可以翻譯成文字,很好用。其他的手機沒有這個功能的,那麼都有錄音功能,先把你說的話錄下來,然後找個語音轉換文字的工具,就可以將語音轉化為文字了。


是不是很簡單?


但是你會發現,這些翻譯出來的文字,很亂、很碎,和你想象的不太一樣。


這個很正常,你修改捋順就行了。


其實輸出並不是很難的事,你、你、你、我、她、他都會張口說話,口語輸出也是輸出。


寫作和口語有什麼區別?


可能最大的區別是好多同學都覺得,寫作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那麼想當然的就認為寫作很難。


口語說話人們會用很多的口頭語,很多的語氣詞,還有就是意識比較分散,想到哪說到哪。


而寫作時使用的是書面語,更加規範,更加有韻律和節奏,遵循一定的規律性和思維性,條例更加清晰,不像口語那麼發散。


寫作和口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輸出方式,既有關係,又有區別。閱讀量很多會讓你在說話時有素材,也就是有話說。就好像歌曲聽多了,就可以跟著哼唱了,但是和真正的歌唱還是有區別的。


閱讀時輸入,長期的輸入會讓的語言形成一定的節奏,但是這還不至於讓你寫好。


閱讀後用口語說一遍,錄下來翻譯成文字,然後再用書面語寫一遍,進行對照,你會發現什麼?


說話時的句子更短,更散漫,邏輯性不太貫通。


不過沒有問題,你已經開始輸出了,再不好的文字也是你寫的,你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你已經閱讀很多書了,那麼就開始這樣的輸出,然後修改,不要怕花時間,不下力氣怎麼能行呢?


不要想著一次性寫好,也不要想著寫出的每句話都很漂亮,更不要過多考慮讀者閱讀的體驗,你只要寫就可以了。


哪怕寫差了,刪除不就行了?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


你要形成寫東西的習慣,每天寫一點,就和吃一日三餐一樣,到點就餓、必須吃這麼正常。


只閱讀不輸出,你的知識會讓你變得臃腫,但是那是肥肉,要減掉。寫作就是為了減掉這些肥肉,讓你變得強壯。但是寫作的同時也要保持輸入,沒有輸入你會被榨乾的。


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寫作簡單了,就和攝像一樣,找好角度與構圖,按快門就可以了。


但是你要知道,這個過程也是你在不斷地練習中獲得結果。


寫作沒有捷徑。


孫莘老去問歐陽修,怎麼才能寫好。


歐陽修說:沒別的法子,就是多讀書多寫,自然就好了。


歐陽修順便吐槽說:世人寫得少,又懶得讀書,還指望每寫一篇就比人好,如此當然沒啥指望。


讀了很多書,為何還是寫作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