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質?|以“影響力”為例

人人都期待:借我一雙慧眼,一眼洞穿事物本質

想要一眼洞穿事物本質,難度非常大。

其來有自思維學院獨創認知學習方法,希望藉此幫助大家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質。

先拋出一個問題,讀者朋友可以先思考:請你談談對於“影響力”的理解,你可以談出什麼?可以談多久?

(以下是其來有自思維學院專題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進行其來有自深度認知方法訓練時,給學員佈置了一個作業,談談你對“影響力”的理解,先查資料,再做一次小組討論。

二、討論結果紀要

以下是小組討論的內容紀要,發言主要分2類。

第1類,提出問題類:

  • 影響力是什麼?

  • 影響力是結果Or過程?

  • 影響力是單向Or雙向的過程?

  • 影響力如何評估?

第2類,發表看法類:

  • 影響力背後來自溝通能力、協調能力、談判能力、表達能力、判斷能力、決策力。

  • 影響力的具體發生方式或情境。一種情況:當我是公司榜樣,我比較容易影響他人。另一種情況:彼此有利益衝突,這種情況如何影響他人?

  • 影響力應該是正向的。什麼叫正向?能夠讓人主動、自願接受,而不是很被動。

  • 影響力主要來源:一種來自某種權力;另一種是非權力。公關行業屬於典型的非權力。

  • 影響可以分為影響上級、同事和用戶。厲害的人向上管理能力都很強。

  • 領導力的核心也是影響力,影響力或領導力不是天生,是可以培訓。

  • 公關行業的本質是影響力。

以上內容都是基於發言人自己的認知,這些認知的來源可以大致分為3類。

第1類來源:源於工作經驗的直接認知,這一類最為普遍。如在公關公司工作多年,漸漸琢磨出公關的本質是影響力。又比如從事管理工作多年,慢慢發現領導力的核心也是影響力。

第2類來源:源於工作中碰到的想不明白的問題,這些問題與影響力相關,所以再次提出來。

第3類來源:來自別人的間接認知。比如看到別人在書、文章、電視上提出一些看法,這些看法自己較認可或者有觸動,於是拿來作為自己的觀點。

以上發言是比較典型的偏經驗和感悟式發言,系統性還不夠。行業資深人士與新人的區別只在於,資深人士的發言高度概括、極富洞見、且直擊人心。

那麼,怎樣才能把以上對“影響力”的理解變為結構化、體系化並且富有洞見的呢?答案是運用我們的認知方法

先呈上認知結果,下文會詳細解釋。

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質?|以“影響力”為例

三、深度認知方法的價值

運用認知方法進行構建有什麼好處?

1. 對影響力清晰定義,找到本質

抓住了影響力的本質——是一系列引發他人認知改變的行為。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他人的行為和行為結果,使事情的結果更加接近預期。之所以能做到影響行為,背後是能力、資源、運氣在做支撐。

評價一個人是否有影響力,看結果。是否讓消費者從負面評價轉變為了踴躍購買?是否讓老闆從全無耐心到聽從你的建議?只有行為和結果的改變才能評價影響力的大小。

預測一個人是否有影響力,看其來有自。在選人用人時,通過考察其能力和資源,大概率可以判斷其影響力大小,預測在公共關係、用戶溝通、內部溝通等職位上的勝任程度。

基於以上認識,只要再涉及影響力的應用,可以直接上手這個框架體系。構建的體系框架不僅可以在思考過程中提供指導,同時也能在操作過程中檢查是否有缺漏,其實就是把麥肯錫的框架思維實質性落地了。

2. 迅速理解別人的表達

構建關鍵詞體系框架是一個抽象、抓核心、抓本質的過程,當抓住了本質,再去理解具象的說法或者案例就會變得更容易。

當抓住了影響力的抽象本質,再面對影響力的研究著作、提升影響力方法的文章、關於影響力的討論中的XX原則、XX心法、XX套路等等內容時,就可以很輕鬆地辨認出來

例如,這個知識點實質上在講改變人認知的方法;那個知識點實質上在講人認知改變的幾種常見模式。

不管講到什麼,都能立刻在構建的框架體系中找到聯繫。哪怕作者使用了許多新名詞、新概念,你也不會被唬住,而會

體會到“洞穿本質”的感覺

舉個例子,如何理解“公關行業的本質是影響力”?

可以從兩個維度進行理解。一是做公關時,最後都是需要去影響他人的認知與行為,這是最核心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可以用來判斷你的公關工作是否抓到本質,而不是隻是思考一些手段與方法。

二是做好公關的最核心能力是影響力,再對影響力進行判斷和找到其來有自,就可以識別出誰的公關能力強弱,以及自己後續努力提升的能力方向。

還有個例子,如何理解“向上影響為什麼很難”?

在構建的體系裡向上影響可以理解為:下屬影響上級的認知及行為。這裡面存在兩個核心障礙點:第一,上級的認知是否能改變要看提出認知的主體,下級的權威性天然就比較差;第二,下屬因為懼怕上級,在上級面前很容易無法正常表達,導致難以影響上級。

3. 指導工作實踐

在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無非這幾種:判斷、解釋、預測、操作改造,每一種能否做到位,依賴於對事物規律的認知和積累。

“影響力”的體系並非一個“看上去很美”的花架子,並非信息的堆砌,而是清晰地梳理並展現了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規律。圖中的每一組箭頭,都是一個重要的規律——我們稱為“關鍵模型”,可以有助於高效解決問題。

例如,每次溝通都是影響他人的過程,多數人直接從如何影響開始操作,真正好的方法是回到對方認知和行為改變的規律。

在溝通中時刻關注:對方現在的認知是什麼,需要對方接受什麼樣的認知,這種認識的轉變需要什麼樣的條件,對方如何看我,我希望傳遞的認知到底是什麼,我是否可以清晰的表達出來等等。

將理解到的“公關行業的本質是影響力”落地,就可以很好的指導自己的工作。

持續積累各種關鍵詞體系,就是積累大量能夠直接和有效指導實踐的關鍵模型的過程。

4. 吸星大法,不斷建構和生長

有了關鍵詞體系,每個人在討論中提到的內容都可以被納入體系內,並且隨著實踐的增多、專業知識的補充,新知識也能被輕鬆吸納進體系,知識不斷得到擴充和完善

漸漸地,“影響力”關鍵詞體系會更加全面、深度、豐富。

例如,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影響力》,這本書的核心點是講人在什麼樣的條件下容易接受對方的觀點或者按照對方期待的行為行動。

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基於最初建構的體系,可以將書裡的核心內容進行抽取,吸納到體系中,這樣實際就對一本書進行了消化吸收

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質?|以“影響力”為例

5. 指導認知與學習

對任何一個類似“影響力”的關鍵詞,都可以運用這套方法進行清晰、深刻、系統化的認識。

通過找到一個關鍵詞的其來有自、內部構成、外部聯繫,找到其中的分類、特徵、對比等要素,可以做到:不被紛繁的概念帶走,而是回到本質;不再零散地記憶要點,而是構建系統;不再機械地積累知識,而是找到規律、應用規律。

最後,再回顧一下對“影響力”認知結果:

如何一眼洞穿事物本質?|以“影響力”為例

結語

當一個人越來越身居高位,碰到的問題就會越來越複雜和創新,不確定性也會不斷增大。簡單依賴經驗和模板將難以應對複雜高難的問題。

高效學習、深度認知、遷移規律,一眼洞穿事物的本質,並能結構化地思考和處理問題,這些能力將變得不可或缺。

以上能力的背後,是深度認知與高效學習的思維和方法,其來有自思維學院專注研究多年,希望能夠真正幫到有需要的人。

- END -

我們會陸續推出文章,多維度闡述高手的思維方式,以及成為高手的晉階之路。

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關注並分享給您身邊的人!

#版權歸其來有自思維學院所有,轉載請標註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