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文章導讀大道至簡,用張五常教授的話說經濟學是一門有公理性的實證科學,在社會科學中只有經濟學是公理性的。

經濟科學只有三個公理: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競爭含意。

這三個公理用張五常教授的原話來說是“五十年來我寫下的無數的中英二語的推斷或解釋的經濟學文章,來來去去不過是用上述的三個簡單公理作為基礎,只是我要花幾十年的心血才能一般性地作出上述的理論簡化。”

經濟學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個體、企業、國家之間的相互需要和相互滿足,所以,置身於此環境中,如果不懂得其運行之道,還怎麼拯救世界呢?

所以,把本篇文章推薦給正在思考如何拯救世界的你。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作者簡介張五常,國際知名經濟學家,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欽,8年後獲博士學位;後在華盛頓大學任教授。

1982年返港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至2000年退休。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經濟學是一門有公理性的實證科學: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競爭含意 , 公理性的實證科學可作事前推斷 ,經濟學是一門有公理性(axiomatic)的實證科學(empirical science)。

所有自然科學皆屬公理性,但在社會科學中只有經濟學是公理性的。

舉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為例,因為不是公理性,歷史學者只能在事後作解釋,不能在事前作推斷。

我很佩服史學家的學問,在他們那裡學得很多,但史實的發生他們不能在事前肯定地推斷。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舉個例子吧。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改走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的路,是事前推斷,肯定的,因為我用上的經濟分析是公理性。

換言之,因為是公理性,經濟科學的事前推斷與事後解釋是同一回事——好比牛頓說蘋果離開了樹枝會掉到地上去,事前推斷與事後解釋是同一回事。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牛頓的物理學是公理性。當然,這種科學要有肯定地錯的可能才有可為,因為驗證假說是求錯但希望不錯。

最簡單地看,經濟科學只有三個公理。一是需求定律,二是成本概念,三是競爭含意。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七十年代初期我在美國提出的鈔票例子今天在西方成了名。

一紙百元鈔票在人行路上會失蹤,經濟學的推斷萬無一失。

這個現象在所有科學中只有經濟學可以在事前推斷或在事後解釋。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考慮如下三點吧。

一、需求定律說,如果沒有公安在場,該鈔票失蹤的機會較大,因為行人拾取的價下降。

二、如果一個男子有佳人之約,急不及待,他拾取該鈔票的意圖下降,因為機會成本是上升了。三、如果路上行人較多,該鈔票出現爭奪的情況會上升——這是競爭的含意。

上述的三項公理基礎,驟眼看是小題大做,但經濟學的公理基礎就是那麼多——一九八一年我推斷中國會改走市場經濟的路的理論基礎也只是那麼多。

這裡要注意,牽涉到生產的邊際產量下降定律與消費的需求定律是同一回事。

因此,簡化到盡頭,五十年來我寫下的無數的中英二語的推斷或解釋的經濟學文章,來來去去不過是用上述的三個簡單公理作為基礎,只是我要花幾十年的心血才能一般性地作出上述的理論簡化。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公理性的科學一定要有實驗室的操作支持才可以有成就。

所有自然科學皆屬公理性,從事者一律要不斷地在實驗室操作才能學有所成。

經濟作為一門實證科學,其實驗室是真實的世界。因此,原則上,從事經濟解釋或推斷的人應該天天在真實世界跑。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在進入加大讀本科之前我就不斷地這樣做,而獲博士後也不斷地到處跑,到處觀察。這解釋了雖然我要到二十四歲才進入本科讀經濟,但事實上我是帶技拜師,先走了一步。

張五常:經濟學只有三個公理

是的,只要能多記街頭巷尾的經濟現象,經濟學是可以先在實驗室操作然後才學理論的。自然科學則要二者一起學。


以上就是張教授關於經濟科學公理的闡釋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