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技絕學的“宋氏”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據考證,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濟縣尊村人姬際可(字龍峰)祖師所創,後授於曹繼武及南山鄭氏等人。山西祁縣人戴龍邦得曹繼武之傳,發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陽馬學禮得傳於鄭氏則成其南支,則心意六合拳。他們各收門徒,綿綿遞嬗,代代相傳。至第五代時名師高手已眾多,其中佼佼者為宋世榮先生。

宋世榮(字約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歲,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歲時遷居山西太谷縣,師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門派中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

秘技絕學的“宋氏”形意拳


宋先生對形意拳之精義造詣很深,有很多獨到之處。他不僅身懷精深而絕妙的武功、而且還創編了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別是內勁功夫的研究尤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門中獨樹一幟。 

在形意拳的理論上,宋先生的見解更是獨特而且精闢。他認為:“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這對後來形意拳的發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後輩們學習、鍛鍊形意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宋先生視拳藝如珍寶,從不輕易傳授於人。他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授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都是當時形意拳的著名高手。當時“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傳人----郝湛如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淵),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歲。

尚濟答形意拳愛好者

一、練崩拳時,後腳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腳?

答:打崩拳是一氣之伸縮,要行如槐蟲,但並不一要後腳尖碰前腳。其步法之要領在於前腳趟,後腳蹬;前腳進,後腳跟。後腳跟到哪裡為宜,根據個人功夫與習慣用法有所不同。郭雲深老先生,跟到後腳距離前腳三……五寸處;尚雲祥先生跟到後腳內窩挨著前腳跟(指打半步崩拳時);而劉維祥先生則是後腳只跟很少一點,基本還保持三體式的步法。練習時,後腳跟步遠近關係不大,只要掌握1、後腳不超過前腳2、儘量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這兩點就可以了。

二、站三體式時,後手氣感很少,然後卻要墜入地下,且有熱感,是否正常?

答:站樁時,前後手掌都應該有氣感。一般地說,由於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勞宮,故前手氣感比後手要大些。氣感是內氣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氣必從之。意念到何處,則何處使生氣感。站樁時,意念要兼顧後手,後掌向前下方塌勁,肩向下松,虛腋,開極泉穴,小臂向前搓勁,則後掌自有氣感。腳如踏入地裡之感是正常現象,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過氣時不要用力下貫,要順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橫勁豎勁?

左、右謂之橫,上下謂之豎。以自身為標準而言,前後謂之直勁,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勁如錦雞報曉,進退虎撲中的打人如掛畫,鑽拳的閃都是豎勁。橫拳鼉形都是橫勁。十二形中凡有開合裹橫之勁都是橫勁。打拳時,一身之中,直勁、豎勁、橫勁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統一,並在一定能互相轉化。要什麼勁,出什麼勁。故內功經上說: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勁路是比較複雜的,也是比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體會,才能摸得到。

四、何為五氣朝元法?

答:五氣朝元是行氣的路線。指氣分五路,同時運行。一運丹田之氣,由襠下,順兩腿至於足底,再自腿外側上升復歸于丹田,二運真氣,自會陰轉過尾閭沿督脈上升至頂,復自頂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過前心,下入丹田。三運真氣自背骨肘裡出至於手,復自肘外側而回,過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時運行。

五、練形意拳練到煉氣化神時如何練?

答:先站好三體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提氣,收小腹,提肛縮腎,呼氣時,放鬆,小腹外凸。初練者,一吸,兩手收於肋下,內氣悉凝于丹田,一呼,兩手用斜虎形推出,氣自丹田下達於湧泉,上出於勞宮。用柔勁不用剛勁,徐徐行之。功夫漸進之後,即可按五氣朝元的路線行氣。一吸時,兩手收於肋下,真氣悉凝于丹田;一呼時,氣分五路;兩路自丹田下於湧泉;兩路自會陰上過尾閭,由夾脊分左右腋下而出於勞宮;一路上過百會下明堂而復歸于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運義也。練時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勁而不可用明(剛)勁。呼氣時,兩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時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頭要頂、神要出。

六、劈拳時,當中有無停頓?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勁時,形雖有斷續,而其意不斷;練暗勁時,形、意均綿綿不斷。練劈拳,是一氣之起落,外形是鑽翻,吸氣盡而將呼時,即氣已起到極處而將轉為下降之時,外形是鑽畢而將為落之時。此時,從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頓,但其意絕不可斷。練之久者,亦可鑽與翻連續作,中間無任何停頓,唯是劈拳打完,勁已放出之時(呼盡時),則稍有停頓(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鑽為宜。初學者一定要慢,起落鑽翻要分明。打完一個劈,要定一定,才能長功夫。

 

形意拳技擊名手孫德宜

孫德宜(1904--1973),小名四兒,世居山西省太谷縣北沙河村,因經營豆腐乾出名故人稱豆腐乾四兒。先生一生愛拳如命,內功精深,尤擅技擊。是山西著名的農民拳師,形意拳技擊名手。生前系太谷縣武術協會副主席。

孫氏三歲喪母,十歲父歿,隨繼母在苦水中長大,十二歲,即在本村豆腐乾鋪和鄰村貫家堡打短工,做雜活。他人窮志不短,憑著勤奮,逐漸學會了做豆腐乾的手藝。後來便獨立經營,生活日有所增。由於每日進城送豆腐乾,常見一些店鋪裡有人練武。日子久了,便漸漸愛上了拳術。經人介紹拜在著名形意拳師布學寬門下,刻苦求藝,每日把豆腐乾向各店鋪一送,即去布師那裡虛心求教,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專習潛學形意拳術。先生雖身體彪悍,臂長力強,性喜拳藝,然而目不識丁,笨手笨腳,學習拳術套路十分緩慢。但是,先生有一長處,一旦學會,即不違師訓,堅持不輟,不論酷暑嚴冬,朝夕揣摩,認真習練,一絲不苟。因此進步較快。後布師據其特點,因才施教,揚其所長,在開手方面給予點撥。三十年代先生即成為活躍於太谷縣國術館中的後起之秀,深得布師器重,被列為布師門下的"八大排頭"之一。

形意功法講究實用。先生深知,要練出隨心所欲,出奇制勝的上乘功夫,尚需另下一番辛苦。因此,他矢志苦練。平時,無論練力還是站樁,無論行功走架,還是與師兄弟"撕扒"(散打),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從不叫苦叫累。先生練力,喜玩石鎖。五十斤重的石鎖,在他手中如耍小球。橫肘將石鎖向上一彈,石鎖便騰空而起,落下時,手掌平伸,插在石鎖把柄處,石鎖不能跌落,可見其臂力之大。四十年代,先生得布師靜坐內功功法,守神養性,日夜專修,苦苦熬練,因而丹田氣足,內功頗深。其練法特點,神意領先,姿勢豪放,架大步寬,四梢開展,身正步穩,氣力雄厚,柔中寓剛,功入化境,盡得布師之傳。先生平時練功,尤重拳法技擊要義。常心中樹靶,單手操練空勁。開合吞吐,束展起落,身法自然,幅度較大。散打時,出招沉著,變化多端,環環相扣,勢勢相承,尤精五行拳中之劈拳以及連環卡脖、頭打、肩打等技法。晚年,先生手法變化深得布師獅吞手之精髓,與人相較,隨勢引力,引進、落空,得機得勢,引化擊發,常使對方撥跟而起,如觸電一般,跌出丈餘。先生對形意拳套路,如五行、十二形、四把、進退連環、雜式捶、六合刀、六合棍、六合槍等,均有獨到功夫。特別是先生的大杆子勁和劃杆子技法,尤承布師之絕技,技藝純熟,功力驚人。

孫氏為人耿直,寬厚朴實,豪俠仗義。專愛抱打不平,武事業跡甚多。日偽時期,一次,與其師相伴,由胡村回城途中,路經烏馬河橋時,見兩個日本鬼子正向一百姓拳打腳踢,搜腰包,師徒二人見狀,甚為氣憤,三拳兩腳,便將日本人打翻在地。解救了這位鄉人。

孫氏一生以切磋武藝為樂事。解放前,在北京,曾與人稱"鐵胳膊劉"的太極拳名師較技,一個劈拳,使對方連連倒退七八步,後劉師對人曰:"孫先生捋力真大,的確不是一般的功夫",此類佳話不勝枚舉,山西鄰近各縣的不少著名拳師,無不歎服孫的技藝高超,功夫深到。因此,孫德宜遠近知名,聲望頗著。為形意拳"邦"字輩中的佼佼者。

錄入[張斌]

宋氏形意拳簡介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榮先生所創,後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鐵麟、任爾琪、賈蘊高等人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一整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武學體系。

宋氏形意拳的練法是以《內功四經》為指導的,它先從內功經入手練習,再次為納卦經,然後再練內功十二大力法,又次為神運經,最後以地龍經收全功。

宋氏形意拳發勁(力),要求做到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內外相合,全身整體協調,先松後緊,緊而速松,隨松隨緊的六合渾圓整勁。其勁路講究通、透、穿、貼、松、悍、合、堅。勁法則講究驚、彈、抖、炸、寸、絕、滾、顫。伏如橫弩,動若發機,能瞬間驟然爆發出鼓盪抖顫的彈性炸力,周身激盪迴旋,振盪不已,即所謂"遇敵好似火燒身,炸力發出無繼續"的連續爆炸力。

宋氏形意拳包括如下內容:

一、三體式樁功:

有陰陽兩式,任督二脈,上中下三盤,單雙重等多種樁功間架練法,是求得六合渾圓整勁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二、內功盤根:

為宋氏形意拳基本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的秘傳功法。為宋世榮先生所獨創,又名盤根衝空,是指練至功夫精深時,身體可以騰空。其理本於《內功四經》。鍛鍊原則為:撲採提按勁不散,軟硬相濟成剛柔,雲抱捧捋緩緩做,中定動靜慢慢求。以此疏通十二正經,並且鍛鍊奇經八脈,以達氣貫三才,天人合一。經常練習內功盤根可使周身筋膜騰起,勁入骨髓,尤其是大腿兩側到腳趾的筋膜騰起,此功上身後,與人交手,常常是步到人即翻。內功盤根與三體式樁功相輔相成,古譜稱:練樁功以固其本,練盤根能動轉自如。

三、五行拳:

有內外五行拳兩套練法,還有多種變化法,包括有橫、豎、直、斜、螺旋、滾斗的勁路練習。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

四、十二形拳:

有多種練法,並且將十四處打法融入其中,也是宋氏形意拳用以練就衝空功夫的重要功法。

五、大槍抖絕功:

當年形意拳先祖姬龍峰是以槍創拳,所以,大槍抖絕功為宋氏形意拳求取爆炸力的重要基本功,練習宋氏形意拳必練大槍抖絕功夫,以抖大槍之功助拳功之成也。

六:單操散手:為宋氏形意拳打法、勁法、實戰法的專練。

七、基本拳法套路則有:進退連環、四把捶、雜式捶、八字功等。

對練套路則有:十六把、五花炮、安身炮等。

器械套路則有:六合大槍、翼德大槍、三才劍、天罡劍、六合刀、六排刀、六合棍、麟角刀等。此後,又由宋虎臣、宋鐵麟等第一代弟子根據實踐經驗創編了十面埋伏、陰陽把、三節推掌、軟球勢、五方鴛鴦堂、摸身掌、左右五行連環拳、和戰鬥槍、戰鬥劍、內功盤根刀(雙刀)、乾坤鈸等等拳械單對練套路。還有供初學者練習的六合長拳、十二路彈腿。基本功法還有:柔身術、伸筋撥骨功、內勁功、渾圓樁、丹田功、靜坐功等基本功法和養生功法。

宋氏形意拳的基本理論有:內功四經、拳術運義、拳道集錄,古譜則有拾法摘要、九要論、六合論等。

宋氏形意拳的傳人現已遍及全國,且已傳至第六代。此外,在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臺灣地區均有傳人。宋氏形意拳今天仍在不斷的民揚光大,正在走向世界。

形意拳劈拳法之深化與昇華

形意拳劈拳法有先練開展式,後練緊湊式之說。緊湊手法,是開展式的進一步深化與昇華。它重在內功,練成則可以身為拳,破解開展式有獨到之處,特別適用於散手實戰,現將此法的特點及我的練功體會介紹一二。

我習武至今六十餘載,早年從傅潤身先生習形意拳,練開展式劈拳達五年之久。後傅老師將我引薦給劉錫珍老師深造。劉師要試試我的功夫。我站好劈拳式,劉師慢慢往下按我的手背,又猛然一抬手,我身子不由自主起空了,往後退出兩米多遠,依然保持劈拳的架式。當時我見被老師一按,飛出兩米多遠,以為功夫白練了。劉師說:“劈拳站樁有功夫彈力大,象皮球一拍就起,無功夫一拍就垮。”不過,我練的這種開展式劈拳,是形意拳的一般基礎,是必須練的“假拳”,只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劉師進一步解釋說:“形意拳法有練三勁之說------明勁、暗勁、化勁。”明勁即開展式。敞襠、順胯、順肩,兩腳前三分勁、後七分勁;往後坐胯,臀部與腳跟齊;頭身上下一條線;前手伸出,虎口張開;後手護小腹,松肩垂肘。也就是拳譜上講的雞腿、龍身、鷹爪、熊頸、虎抱頭,成為三才式。這種開展式舒展筋骨,將全身練出相當大的力量,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其勢不可擋。然而,這只是形意拳的基礎紮根階段。

緊湊式則練的暗勁,也就是內勁。將開展式的力量收回積蓄。緊湊式的姿勢主要是正身、兩手縮短距離;前手掌上翻抱圓在胸前,後手跟在前手肘下,稱為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腿法還是三七勁,變敞襠為扣襠,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此站式總括十二形的要求。由開展式改緊湊式非常彆扭,我只好重新由站樁開始。這樣足足練了七年,才覺出身上有了內勁。夜裡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打出拳去,嗡嗡的震動聲傳出老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我也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一九六四年,黑龍江省召開武術運動大會,我報了一項形意五行連環拳,心裡沒多大把握。但一上場剛打出幾個式子,觀眾就熱烈鼓掌。練畢下場,觀眾將我圍起來,指著地上一步一個腳印說,把地面都震動了。這次比賽,我獲得形意拳、太極拳兩項金牌。

緊湊式把暗勁練到身上,方可以身為拳,遇到敵手時,可擊出丈把遠。並且十分符合“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腳踏中門搶地位,出洞入洞緊隨身”的形意拳技擊理論。形意拳從外觀上看,簡單樸素。但要練好極難,光是掌握正確姿勢,須要花費相當時間。形意拳功夫好看人,藏有極其可怕的殺傷力。在實戰中,不管對手防守如何嚴密,或對手已攻上來,都要毫不遲疑地發揮技法,打倒對方。這是形意拳的真面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