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唐朝篇之二~李氏父子統一之路

唐朝,世人都比較熟悉的一個王朝。每當提到它,人們就會聯想到許多動人的故事。比如善於納諫的唐太宗;中國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則天;衍生了玄宗與貴妃戀情的《長恨歌》。繁盛唐都長安,詩壇上的千古絕唱,西天取經的唐玄奘,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象徵漢藏友誼的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絲調古道上的駱駝隊,乘風破浪的日本遣唐使船……它的古老文明,千百年來影響著中國,影響著東方,甚至影響著東亞與全世界。它不愧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也不愧是著名的古代東方帝國。唐朝,歷二十帝,290年(618一907),經歷了興旺發達,鼎盛和危亡的自身歷史的辯證過程。

盛世唐朝篇之二~李氏父子統一之路

下面,我們來看看它的統一過程

從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國到公元624年統一全國共經歷七年之久。從晉陽起兵到長安建國,李淵是起了決定作用的。但是對於建國,鎮壓各地農民軍武裝,消滅地主武裝割據這些任務大部分是由李世民來完成的。~所以,李世民來做這個皇帝也合乎情理。

李淵建都長安以後,面臨的形式還仍然十分嚴峻。四周遍佈強敵:薛舉集團佔據蘭州,天水一帶,並經常進攻關中;李軌集團佔據武陵一帶,也虎視關中;劉武周則佔據馬邑,並時常勾結突厥南下威脅晉陽;梁師都佔據夏州朔方,在北面威脅著關中地區。因此,消滅四周的強敵,完全控制關中,隴西地區,以關中為根據地,並消滅關東群雄,從而建立統一的中央政權則成為唐朝統治集團的必然選擇。

第一步,消滅實力較強的薛舉父子

薛舉,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寶鼎)人。他家財萬貫,善於結交豪強,雄據邊朔之地。公元617年,薛舉自稱秦王,封兒子仁杲為齊公。從公元617年底到公元618年春天,唐軍與薛舉進行了兩次大戰。公元618年11月,薛舉再次進攻長安,不料,在出兵前暴斃而死。於是由長子薛仁杲率軍出戰,李世民迎戰。

李世民看敵人來勢兇猛,就下令堅守,避其鋒芒。兩軍相持了60余天,秦軍糧食耗盡,軍心浮動。況且薛仁杲有勇無謀,殘暴成性,其他的部下已有很多人投降李世民。至此,李世民認為戰機成熟,便以少數部隊引開秦軍,然後親率主力從秦軍的背後襲擊。秦軍潰敗,逃往折墌。於是,李世民率大軍乘勝追擊,度過涇水,圍攻折墌城。至半夜守城秦軍紛紛投降唐軍。薛仁杲走投無路,只好於第二天出城投降。

盛世唐朝篇之二~李氏父子統一之路

第二步,滅大涼皇帝李軌

公元619年,佔據河西五郡的大涼皇帝李軌,因內部矛盾重重,而使政權分崩析。戶部尚書安修仁與其兄安修貴發動兵變,並俘獲李軌,將其押解至長安,然後處死了。~這國號不吉利啊,大涼,這麼快就涼了,簡直兵不血刃就玩完了。

第三步,消滅勾結突厥的劉武周

同年,割據馬邑的劉武周勾結宊厥向山西發起進攻。數支唐軍先後迎均被其打敗。鎮守太原的李元吉聞風趁黑夜逃回長安。劉武周的先鋒宋金剛則乘勢打到了河東。關中大駭!在這種不利的形勢下,唐高祖李淵準備放棄河西固守關西。此時,秦王李世民審時度勢,向李淵說道:

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盜,若而棄之,臣竊憤恨。願假臣精兵3萬,必冀平殄武周,克復汾,晉

於是李淵就徵調關中全部兵力由李世民率領由龍門渡黃河迎戰敵軍。過黃河以後,李世民的大軍駐紮在柏壁堅守,與劉武周的先鋒宋金剛之部隊相持。在相持期間,李世民經常離開營地偵查地形。有一次李世民帶領很少的輕騎兵外出偵查敵情,騎兵四散而去。李世民與一名士兵上了一個小山丘休息。忽然,敵軍從四周包圍了山丘,李世民與士兵都沒發覺。恰好在這個時候有一條蛇在追逐一隻田鼠碰到了士兵的臉,士兵驚醒,發現敵軍正在包圍上來。於是,趕緊叫李世民上馬。眼看就要被敵軍追上,李世民十分震驚,他手取大羽箭,張弓便射。一發就將敵將領射死,士兵見狀,慌忙撤退。

李世民哪肯放過這種機會,馬上率領大軍追殺。"一晝夜行200餘里,戰數回合",一直追擊到雀鼠谷(今山西介休縣西南),終於追上了宋金剛的部隊。

一日八戰,皆破之,俘敵數萬人。夜宿於雀鼠谷西南,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軍中只有一羊,世民與將士分而食之

劉武周,宋金剛失敗以後逃亡宊厥,卻被突厥人殺死。公元620年李世民收復了太原。

盛世唐朝篇之二~李氏父子統一之路

第四步,消滅勁敵王世充,竇建德,奠定了統一基礎

公元620年夏,關東地區原有的李密,王世充,宇文化及,竇建德四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其中的李密與宇文化及都已經失敗,只剩下王世充,竇建德兩大集團。在消除來自於背後和側面的威脅後,唐高祖李淵詔令李世民東征,直指河南一帶的王世充集團。

王世充本姓支,字行滿,西域胡人。王世充集團本來是隋煬帝派來鎮壓瓦崗軍的軍事力量。打敗瓦崗軍李密後,王世充於公元618年在洛陽自立為帝,國號"鄭"。

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王世充原先所屬的州縣的一些官員紛紛投降。至公元620年底,洛陽城外的王世充所屬州縣大部分已經落入唐軍之手。洛陽處在李世民大軍的包圍之中,洛陽城堅壕深,軍備充實。但在唐軍的長期圍困下,王世充在洛陽孤城中危在旦夕,為了解圍,王世充向河北的竇建德求援。

竇建德是河北,山東一帶勢力最強的一支力量。他出身農民,於公元618年稱帝,定國號為"夏"。他的部下認為唐朝在消滅了王世充以後,必將會進攻竇建德。因此,竇建德率10萬大軍前來救援王世充。這樣一來,唐軍的處境就很危險。內部出現了不同的主張,一種是主張退守新安,尋找戰機;另一種是進攻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擋住竇建德前進的道路,然後趁機消滅他。這樣一來,洛陽不攻自破。

李世民採用了後一種主張。命令屈突通等協助齊王李元吉圍困洛陽。自己帶精兵3500餘人直奔虎牢關,擋住竇建德的前進道路。

兩軍相持了三個月,5月1日,李世民渡河,便假裝糧草用盡,讓士兵牧馬於河北以迷惑竇建德,他本人則於當天晚上返回虎牢關。竇果然中計,第二天早晨全軍出動,陳兵汜水,長達20裡,鳴鼓大喊而進,要與唐軍決戰。

李世民胸有成竹,決定按兵不動,以逸待勞,等到敵軍疲勞後再出擊。果然,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飢餓睏乏,互爭飲水,席地而坐,全無鬥志。李世民看準戰機,下令攻擊。唐軍鐵騎直衝竇建德軍隊的陣地,竇倉促應戰,不久就陣形大亂,全線崩潰。唐軍追殺30多里,俘獲敵軍5萬多人。竇建德本人中槍,退至牛口渚時被俘。

盛世唐朝篇之二~李氏父子統一之路

虎牢關之戰後,王世充驚慌不已,準備突圍南走襄陽,但是部下一致反對。王世充不得不自縛投降,河南,河北盡歸唐朝所有。

同時,割據江淮一帶的杜伏威歸順了唐朝。大將李靖平定了長江中游的蕭銑。後來,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杜伏威等部又分別再次起兵作亂,都被李世民迅速撲滅。公元624年,江南也被唐朝平定。至此,唐朝完全統一了中國。

難怪偉人毛主席評價李世民:"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障耳。"(評價歷代帝王)



接下來就該是備受歷代史家爭議與指責的"玄武門之變”了,歡迎關注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