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從廣義上來說,古代把華夏族(漢族)以外的民族,全部稱"胡人"。

"胡"原本是秦漢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自稱。《漢書·匈奴傳》雲:“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到了唐朝,“胡人”成為漢人對中國北方和西方(主要為蒙古高原和新疆中亞等地)外族或外國人的泛稱。“胡”並非對遊牧民族的蔑稱,而只是對遊牧民族一種正常的稱謂,沒有民族歧視的成分。唐朝時,一些少數民族同胞或者西域其他國家的居民來到唐朝,他們也自稱自己為“胡人”。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胡人

唐朝時,很多生活在唐朝疆域之內的胡人,在漢文化的薰陶之下,也紛紛為自己起了漢名。從現有的史料上來看,這些胡人中,“安姓”是第一大姓,在很多地區,安姓胡人佔胡人總數接近一半。安姓胡人中,也湧現了不少歷史名人,比如大名鼎鼎的安祿山。那麼這些胡人到底來自哪裡,為什麼不約而同以“安”為姓呢?

一、安姓胡人的來源

  • 來自古安息國。

《新唐書》記載:“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漢末,遣子世高入朝,因居洛陽。晉、魏間,家於安定,後徙遼左,以避亂又徙武威。”

安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西亞古國,自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後,就與中國有了往來。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 ,王令將將 2萬騎迎於東界。… ……因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地,,以大鳥卵獻於漢”。

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安息國王派他的兒子安世高來到東漢,居於洛陽。東漢政府封安世高為騎都尉,《通志》記載: “安氏,安息王子入侍,遂為漢人,故其族出涼州。“其後人中見於史書的有維州刺史安附國,處士安令節等人。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胡人

  • 來自古安國。

安國屬於唐朝的“昭武九姓”之一。“昭武”指的是甘肅張掖郡的昭武縣,唐朝時這裡生活著安國、畢國、曹國等國家,這些國家居住著杰特族人,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九大姓為主。他們善於經商,長期操縱絲綢之路上的轉販貿易。生活在安國的粟特人,到了唐朝便以國為姓,成為“安”姓胡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來自指沙陀三部落中的安慶部。

沙陀國是唐朝時生活在今天寧夏中衛地區的一個國家,國內有沙陀、薩葛、安慶三部。五代時,安慶部的安叔千投奔李淵,成為李淵手下的“騎將”。唐朝建立後,安叔千及其族人遷至代北地區,成為安姓胡人的一支。

二、安祿山與“安姓胡人”

引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是一名粟特族人,已被史學界公認。粟特人是“昭武九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他們常與突厥人混居,故唐人常將其稱為“雜種胡”。這個“雜種”與今天的語義不同,並不是罵人的低俗之語,而是和“諸種”、“別種”等義相近,是對與突厥、室韋、奚人混居的粟特人的一種稱呼,其義為粟特人族屬眾多,並沒有任何貶義。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擅長經商的粟特人

《舊唐書-安祿山傳》稱安祿山為“營州雜種胡也”,《史思明傳》中又稱安祿山為“突厥雜種胡人”,說明安祿山出生的營州,在當時是粟特人與突厥人的混亂居之所。

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的詩歌,說的就是安祿山的叛軍。從“胡人高鼻動成群”一句可以看出,叛軍中的胡人數量龐大。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安祿山劇照

《舊唐書》記載,至德元年,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在河曲擊敗安史叛軍阿史那從禮,斬獲數萬,這些叛軍主要便是“雜種胡”。事實上參加安史之亂的胡人部族很多,除了粟特人之外,契丹、室韋、奚、同羅等部都有大批胡人受安祿山驅使,加入了叛軍的隊伍。安祿山領三鎮節度使近十年,其間有大量胡人投到他的治下,甚至擔任安祿山手下的將校。安祿山收養的養子中,安守忠、安太清等人都與安祿山一樣是粟特人。他們也許本來並不姓安,但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而改姓安。由於姓安能獲得安祿山的另眼相看和信任,所以安祿山手下胡人,多以“安”為姓,這也是安姓在胡人中佔比很高的一個原因。

三、安祿山不是正宗“安”姓

安祿山自稱“西域安息國人”,將安國首領安菩和漢朝時的安息王子安世高當做祖先,是受了漢人門第觀念的影響,為了抬高自己的出身,牽強附會而來。安息地處西域,與安祿山出生的營州相距甚遠,而安祿山是個孤兒,如何能證明他的先祖世系?

安息國的粟特人主要居住在酒杯走廊和河套地區的靈州、涼州和內蒙鄂爾多斯一帶,目前並沒有任何史料證明安祿山的先祖來自這裡。有學者推測他的父親安延偃是從鄂爾多斯的突厥部落中脫逃到營州的,但並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另外安祿山是在發跡後,將涼州作為自己郡望的,之前始終自稱生於營州柳城,可見柳城就是他的出生地,安祿山只不過是一個先祖與突厥混居、後逃到營州柳城的粟特族普通一員,而並不是什麼安世高之後。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安祿山劇照

安祿山之所以要抬高自己的先祖出身,不過是想證明自己也是名門之後,還因為在當時“胡人”地位較低。安息是個小國,粟特人長期受突厥人的統治,粟特人雖然長於經商,但是當時商人地位不高,甚至很多人看不起商人,認為經商是低人一等的事。所以他迫切需要尋找一個顯赫的祖先,證明自己也是皇族之後,可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樹立自己的威望。他無法改變自己“雜種胡人”的身份,只能為自己尋找一個幾百年前的王室內先祖。只不過他沒想到的是,由於他的影響力太大,使得“雜胡”紛紛改姓安姓,讓安姓成為當時胡人第一大姓罷了。

四、“安史之亂”後的安姓胡人

唐朝為了儘快平定安祿山的叛亂,招降並厚待安史叛將,併為他們劃定了統轄範圍,將他們安置在魏博、成德、幽州等河朔三鎮。這些降將很多都是粟特胡人,所以河朔三鎮成為安姓的主要聚集地。

擔任過魏博節度使的史憲誠、何進滔等人,都是粟特人的後裔,他們手下本就有很多安姓粟特人,甚至何進滔的夫人也是安氏。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雖然是奚人,但是他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安潤國是粟特人,擔任過安祿山手下的雲麾將軍,安祿山死後改投李寶臣,他指揮的成德軍中,安姓粟特人也佔了相當比例。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幽州古城牆

幽州是安祿山的老巢,他在這裡經營多年,這裡的胡人更多。所以幽州對胡人更加優容,擔任幽州節度使的李懷仙,與安祿山一樣是“柳城胡人”,雖然李懷仙沒有改姓,但是幽州當地自安祿山擔任節度使開始,便收容和生活了大量的粟特人,其中有很多或以安為姓,或改姓安。

粟特人信奉襖教,早在唐朝初年,生活在長安的粟特人便在長安的佈政坊、普寧坊、立德坊和南市修建了襖教寺廟,以粟特商隊首領薩寶為寺廟護法,祭祀襖神。自安史之亂後,由於安祿山是粟特人,唐朝政府便不再允許粟特人在長安便修建新的襖教寺廟。但是此時,河北地區卻仍修建了數座襖教寺廟。

恆州獲鹿縣鹿泉胡神祠,就是安史之亂後在河北地區修建的一座襖教寺廟。恆州是安祿山的大本營之一,這裡從安祿山時期開始便居住著大批粟特人,因此也是襖教信眾極多的地區之一。安祿山雖然敗亡,但是粟特人的宗教信仰並未改變,仍然保留信奉襖教的傳統,所以才會在唐朝政府不提倡的情況下,仍然修建襖教寺廟。這也能反映出,安史之亂後,河北地區是粟特人的聚居地,也是安姓的聚居地。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安祿山和他的乾兒子

值得指出的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有一種“排胡”心理,對粟特人更加歧視,使得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很多粟特人改變了姓氏,主動融入漢族之中。而河北三鎮由於節帥本人多為胡人,該地又是安祿山的老巢,胡化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大批粟特人遷居於此,其中包括了大量安姓胡人。

五、安姓胡人對唐朝歷史的影響

自隋末以來,安姓胡人在河西地區便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隋朝末年,武威人李軌佔據河西五郡之地稱帝,以胡人安修仁為戶部尚書。唐高祖李淵派居住在長安的安修仁之兄安興貴在持表赴 “涼州招慰軌”。

李淵對安興貴說: “李軌據河西之地,連好吐谷渾,結援於突厥 ,興兵討擊,尚以為難,豈單使所能致也?”安興貴對曰: “李軌兇強,今若諭之以逆順 ,曉之以禍福 ,彼則憑固負遠 ,必不見從。臣之弟為軌所信任 ,職典樞密者數十人 ,以此候隙圖之 ,易於反掌,無不濟矣。”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唐高祖李淵

果然如安興貴所料,李軌不肯接受唐朝廷的招撫 ,率兵抗拒。安興貴便私下聯絡弟弟安修仁,將李軌擒送長安,使得唐朝兵不血刃平定了河西地區。安興貴因功被唐朝廷授予右武侯大將軍、上柱國,封涼國公,安修仁封申國公,並賜李姓。他們的後人李抱真、李抱玉世鎮河西,為維護唐朝的國土安全,抵禦吐蕃的侵略立下了汗馬功勞。

肅宗至德二年正月,安祿山派高嵩“以敕書、繒彩誘河、隴將士”,策動了唐朝河西兵馬使蓋庭倫與防禦使安門物等殺聚眾 6萬叛亂。“武威大城之中 ,小城有七 ,胡據其五”。此時安姓胡人安思順為河西節度使,安思順率判官崔稱和中使劉日新招募士卒,平定了這場叛亂。這是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想將戰火燃燒到河西地區的一次武裝叛亂,而安思順平定這場叛亂,使得唐朝避免了腹背受敵,保證了之後平叛行動的進展。

靈、夏二州之間的六胡州地區,生活著許多粟特胡人。他們在此經過近百年的生息,已成為“章程須依國法”的“熟戶”。唐朝政府對他們比較歧視,對他們的剝削日益嚴峻。開元九年,粟特胡人苦於賦役,在安會清的帶領下,爆發了胡人起義。唐朝大為恐慌 ,抽調了臨近的數萬,歷時一年多,才將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粟特戰士

安姓是六胡州的第一大姓,晚唐時,許多出自這裡的安姓都成為沙陀李克用的大將。李克用手下見於史籍的安姓將領便有安福遷、安福順、安福慶、安休休、安遠、安金俊、安景景、安知建、安元信等等,他們都是來自六胡州的地地道道的安姓胡人。

當然,安姓胡人在唐朝政治生活中產生的最重大的影響,首推安史之亂。由於安祿山名聲狼籍,很多受到戰爭災難影響的正直安姓胡人,都紛紛改姓;安祿山軍中大批安姓胡人,或戰死,或戰後受到株連而被唐朝處死。所以唐玄宗之後,安姓在唐朝所佔的比例大大降低。

胡人為何多“安”姓——以安祿山為例,探究“安”姓在唐朝的變遷

唐朝的胡人俑

綜評

安姓起源於昭武九姓,主要來自漢代安息國的後人。唐朝中前期,這些由粟特人為主的安姓胡人,足跡遍佈唐朝各地。由於安祿山的得勢,很多粟特人以姓“安”為榮,造成了安姓成為胡人第一大姓。安史之亂後,許多安姓死於戰火,大部分安姓胡人改為其他姓氏,剩餘的安姓胡人則聚居河北地區,逐漸實現了漢化。很多安姓胡人在漢化之後,成為保衛唐朝國土的中流砥柱。從某種意義上說,安姓的變遷史,是一部唐朝的歷史,也是唐朝少數民族的變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