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鈴:從賦能到共能,零售雲服務究竟應該怎麼玩?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一邊是新零售浪潮沒有停下的意思,另一邊是企業級服務走在起飛的關口,二者應運而生的零售雲服務就成了當下雲服務市場的熱門領域。

除了阿里零售雲、華為零售雲這樣的IaaS產品,金蝶、蘇寧、雲來、庫佳、趨勢等大佬或創業者也通過PaaS或SaaS入局,動作不斷。例如8月,金蝶旗下小微企業一站式雲服務平臺精鬥雲就在深圳發佈了V6產品,宣稱要在上一代V5新零售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圍繞“數據智能+開放生態”構建企業雲服務,目標直指中小微企業。

響鈴:從賦能到共能,零售雲服務究竟應該怎麼玩?


當下,雲服務大多數追隨BAT等大佬的搞法,喜歡打著“賦能”的旗幟提供服務。不過,隨著零售企業本身需求的演進,光談賦能可能並不夠。

零售對雲服務的需求已然不同

零售在發展,零售企業對雲服務的需求自然也在不斷變化。這種不同體現在智能和開放兩個方面:

1、由“全民普及”到“再玩點不一樣”

起初新零售浪潮襲來,多數傳統零售即便再懼怕改變也不得不趕時髦,或自建或利用第三方服務完成信息化鋪設。

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所謂的大數據、AI玩法,雖說各家深度不一、水平不齊,但好歹都能標榜自己上了新零售的船。當人人都有的時候,理所應當,首批吃螃蟹的新零售玩家,就必須開始思考新的差異化玩法。

這種差異化,無非體現在:

如何讓技術從“趕時髦上線”到真正成為日常的功能,可以隨意使用,如同工具一般;

如何更加人性化,讓零售管理者能夠更恰當地利用技術為自己服務,而不是仍要付出大量學習成本;

如何讓企業管理與外部技術徹底匹配,讓技術服務產生更多價值,而不是花錢買來的另一張皮。

2、由“甲方”到“合作伙伴”

賦能的玩法成為雲服務共識,誰都在通過自己的“深厚”技術能力輸出,讓零售企業一步由原始社會走進現代社會,全面吸收先進的理念和技術。

且不說零售企業能否吃得下、消化得了,這種甲方、乙方的合作關係本質仍然是在做生意,賦能方按合同收錢辦事,至於零售企業是否得到了“能”並不在商業模式範圍內,更不用說所謂的客戶成功了。

由此,用戶規模、營收常常被零售雲服務掛在嘴上,有多少客戶企業成功壯大了卻少被提及。很明顯,甲乙方雖然是合同範式,卻不能成為合作範式,在賦能之外,仍需思考更多合作理念。

無論如何,合作伙伴心態一定比做生意心態對零售、對零售雲服務行業更有長遠價值。

智能,不能再是幕後的智能

說白了,零售企業對智能技術的要求,是不能再成為幕後英雄(很多時候是無法考量的幕後殭屍系統),而要產生顯性的、可觸達和感知的價值。

這種感知,有四個動作:

1、從後臺數據運營到前臺交互

AI、大數據、雲服務究竟做了什麼?這恐怕是不少零售老闆在應用系統多時後慣常提出的問題。儘管這些年技術在大力推動著零售的進步,但很多人還是缺乏直接的認知,缺乏技術的體驗感。

ERP當年被人詬病,就在於它雖然做了不少事,但很多企業內部人員並不買賬,感覺系統是負累,是上了賊船下不來。

那些討喜的智能機器人則是反面,雖然技術深度存疑,但無疑給了大眾非常好的技術印象。這或許給了金蝶精鬥雲啟示,其推出的V6版本,帶有一個“小白智能助理機器人”,支持時下最具實用性的智能語音服務,提供智能語音查詢、語音播報等功能。其好處在於,管理人員查商品庫存、利潤等信息,不再需要自己動手,只要問小白,即可獲得想要的信息,不需要雙手雙眼。

響鈴:從賦能到共能,零售雲服務究竟應該怎麼玩?


而這,可能只是技術的前臺交互人性化的一個案例嘗試,零售雲服務還有更多可能。

2、解決現實可見的問題

“優化”是多數賦能玩法常常掛在嘴邊的詞彙,零售雲服務常常是對原有體系的改造、提升,而較少觸及一個個的現實問題,它們喜歡做“體系化支撐”,而這種支撐往往並不好評價。

數據運營是是一種較為科學的手段,但把這種科學通過對決策的支持轉化成可見的成果更為重要,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零售商這種需求更為強烈。

這也可以看做上文的“感知”的一種實際問題的延續,例如精鬥雲V6推出的智能店鋪精準選址功能,幫助零售商基於後臺不可見的海量線上行業數據,根據意向客戶、客流量、消費頻率、消費金額、商戶租金等條件,助力經營者解決門店選址的問題,目前已覆蓋母嬰、食品兩大品類。

把智能技術“濃縮”成一個個的“問題解決方案”或許是零售雲服務要走的路。

3、B2B2C做好C端

零售雲服務是B2B的服務,而零售強C端屬性又決定零售雲服務更是B2B2C的服務。

技術是冰冷的,C端用戶能夠感知並接受的東西,應當就是衡量B端價值的標準之一。零售雲服務在深化過程中應介入C端市場的需求,看清楚消費者的需要是什麼。

比如精鬥雲V6就推出了智能訂貨小程序,除了B端的分銷管理、訂單處理、移動支付,更方便C端顧客進入微信小程序自助買單,下單後可選擇門店自提/配送上門。

4、“流行技術”與商業融合

所謂流行技術,指的是當下日常工作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技術功能,這些技術與零售或有聯繫,但更應該主動去探討其應用的可能性,說不準某種已經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技術就能變成激發零售管理活力、市場活力的工具。

在精鬥雲V6的案例中,有熟知的人臉識別,識別會員信息,打通線上線下,提升會員營銷管理能力;有對內的二維碼功能,員工將報表、對賬單、工資條等信息生成二維碼,就可以通過微信、精鬥雲、雲之家等渠道分享給老闆、客戶、員工等共享對賬;還有區塊鏈技術引入,企業可授權將某些數據信息上鍊,主動積累信用,為金融、行政等事務提供便利。

響鈴:從賦能到共能,零售雲服務究竟應該怎麼玩?


各個地方都在玩的技術,零售沒有必要例外,只是怎麼玩的問題。

開放,從“賦能”到“共能”

代替賦能,或者說從賦能基礎上進一步演進,“共能”或是開放玩法可行方向之一。

“共能”與“賦能”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以客戶成功為最終目標。在大佬級互聯網企業與中小開發者的合作中,由於地位不對等、技術實力懸殊,開發者成為生態環節,這種情境下賦能更加合適——給你能力讓你發展從而壯大我的生態。

而零售雲服務與之不同,同樣是開放,但其植根於企業級服務這個本質屬性上,這決定了只有客戶成功才是最終目標,反過來為雲服務廠商贏得市場空間。

換句話說,零售雲服務與零售商的關係是平等的共生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能力的開放也基於共生的目標,也即“共能”,不是給予,不是施捨。

共能式的玩法比賦能要更徹底深入客戶內部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一個解決方案。

以精鬥雲V6為例,其沿襲金蝶一貫宣稱的幫助客戶成功(例如自己探討管理思維並應用到服務中)做法,以金蝶財務為核心,為開發愛好者、合作伙伴、第三方廠商提供了一個產品展示平臺,整合服務能力,從3個層面嘗試更深層次的合作,做共能式的技術開放與融合。

1、底層管理的縱深覆蓋

精鬥雲V6的服務深入到了企業管理的底層,例如整合各類管理院校與財會培訓機構資源,為企業管理者和會計人員提供不同形式的培訓課程、財務諮詢,賦能企業員工。

這或也是零售雲服務的一個發展趨勢,越來越走到零售企業內部管理的方方面面。

2、 “附帶業務”的橫向覆蓋

同樣是對接企業內部運營,雲服務原本就有更多的服務範疇可供開發。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提供既有利於企業、也有利於雲服務廠商的橫向服務,也蘊含大量的機會。

這方面,精鬥雲V6推出的金融產品或許能作案例說明。使用精鬥云云會計產品6個月以上的用戶可向精鬥雲申請企業貸款,精鬥雲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通過對企業經營數據試算,為符合條件的用戶快速發放貸款,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週期長的問題。

3、盤活用戶的資源覆蓋

零售企業之間往往可以產生業務聯繫,在長生態鏈條中,零售雲服務總有不少客戶之間可以相互成為客戶,利用手頭資源搭建平臺做撮合,也是能力開放的體現,共享資源。

精鬥雲V6推出“發現好貨”平臺,明顯就是基於這個目的。該平臺將原本天各一方的用戶鏈接起來,上下游企業可以在平臺上推廣產品或尋找目標貨源,幫助企業找客戶、找好貨。

總而言之,如果跳出“賦能”的單向思維,用共能的角度看待合作,零售雲服務與零售商可合作的空間還有很多。

精細化後,零售雲服務還面臨兩大挑戰

不過,與原來那種收錢做生意的智能+開放相比,做得更加精細化後,零售雲服務也面臨兩大挑戰。

1、從新零售到新銷售

同樣消費理念的消費者群體,有新零售,就會有新銷售。前者以有實體貨品交易為特徵,而後者,覆蓋了汽車、教育培訓、房產、婚紗婚慶、家裝、金融、旅遊、珠寶、醫療美容、電器等行業,涵蓋的範圍十分龐大。

同時,銷售層面“零售思維”類似,讓零售雲服務本身就具備向非實體銷售拓展的空間,去搏一把更大的市場。

無論是智能還是開放,新銷售與新零售都有著相同的“共能”需求,這是下一個賽點。

2、從內部走向外部

零售雲服務終究是專注於企業內部的服務,而當下的市場環境決定外部不確定性成為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內部共能走向細化後,零售雲服務如何提升零售商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能力就成為下一站,在消費升級迴歸理性、消費者更加挑剔捂緊了錢包時,如何把內外部優勢結合起來成為新的挑戰,畢竟如果以客戶成功為標尺,零售雲服務沒有理由袖手旁觀。

精鬥雲V6提供貸款是一種嘗試,不過,這些都將是零售雲服務行業走向縱深、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另外的故事了。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商業評論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AI新媒體“智能相對論”創始人;

4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5《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6鈦媒體、界面、虎嗅等近80家專欄作者;

7“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8現為“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