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好像名氣不太大,估計有人還不太能讀正確這個忻(xin)字,但要說到代縣的雁門關和五臺縣的五臺山,估計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不錯,這兩個縣都是忻州市的下轄縣,抗戰時期正面戰場著名的“忻口會戰”也發生在忻州。

代縣的地名來源跟漢文帝劉恆有關,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當皇帝前被劉邦封為代王,封地就在這一塊,所以這裡也是龍興之地。漢文帝被後世史學家評價很高,他不僅開創了“文景之治”,更為他的孫子漢武帝劉徹打造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漢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因為他們祖孫三代的努力,“漢”這個字才深深的烙印在我們身上。

代縣是我國古代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前線,有著名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我想這就是代縣入選全國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吧。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雁門關

代縣最著名的歷史遺蹟就是雁門關了,雁門關是萬里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這裡從古代到近代經歷了無數戰爭,見證了中華民族抗擊外侮的不屈精神。

衛青、霍去病在這裡出擊匈奴,楊家將在這裡抗遼,在近代,八路軍在這裡發起了雁門關阻擊戰和陽明堡夜襲戰,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所以這裡被推崇為“三邊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冬日遠眺雁門關

雁門關是一組完成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存關樓為明代修築,由關城、甕城和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城牆高10米,周長約1公里。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築有垛口。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牆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

白草口長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長城段之一,該段長城全長5033米,牆高6-8米,底寬5米,頂寬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臺和敵樓各一座,在險要的地段,還設置了堡寨、壕溝和暗門等。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白草口長城

因為楊家將在這裡浴血抗遼,元代忽必烈感念楊氏一門忠烈,下旨修建楊忠武祠,這是我國現存最古老也是最大的楊氏宗祠。楊業是太原人,為什麼祠堂建在代縣且世代香火不斷?我想一是因為楊業父子長期在這裡征戰並戰死在這裡。二是因為世代代縣人民崇敬英雄的淳樸民風。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楊忠武祠

另外一處著名的歷史遺存是阿育王塔,該塔為元代磚塔,塔平面為圓形,周長60米,高40米,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佛塔之佳作。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阿育王塔

代縣古城不足一平方公里有三十多處歷史古蹟,不得不讓人驚歎,其中一座邊靖樓,氣勢不輸很多大城市的鐘鼓樓。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邊靖樓

此外還有陽明堡機場戰鬥遺址,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代縣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代縣的地方名吃有燙麵餃和高梁面魚魚,說到這些,真不由得從心底佩服山西人,是他們把麵食做出了千變萬化,僅這個面魚魚,就有蒸、煮、炒、涼拌、油炸等多種吃法。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細說縣級歷史文化名城(四)代縣

像極了一條條小魚的面魚魚

最後說說交通,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開著導航就去了。鐵路方面這裡有京原鐵路可以到北京和太原,代縣距離太原170公里,距離忻州五臺山機場100公里,距離五臺山只有50多公里,不管是飛機火車還是自駕遊可以考慮同時去這兩個地方。

本文引用了不少網上相關知識,若有不便,敬請諒解。

本系列作品為連載刊出,下期介紹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蓬萊,歡迎關注,歡迎轉發、評論、補充、批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