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向上》黃覺麥子"神仙育兒" PK 章齡之"虎媽育兒"你站哪邊?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歷經網課3個月,爸媽們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瞭!

終於到了和網課說拜拜的時候了!

超長續航的寒假終於要結束了!

學校終於要開學了!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在大部分爸媽被網課“逼瘋”的時候,2個截然不同又極具代表性的家庭,他們教育方式的對比,在網上火了。

陳龍章齡之一家和黃覺麥子一家。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之前《天天向上》邀請這2個家庭在節目上分享他們的育兒日常,一期節目裡,章齡之的

“虎媽”教育,和黃覺麥子的“神仙”教育,接連引爆熱搜,引起了大家的瘋狂討論!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陳龍章齡之,兒子7歲、2歲半:督促學習派


陳龍章齡之,在《天天向上》上展示的就是典型的虎媽式教育學。

因為陳龍在橫店隔離,他們家基本是章齡之一個人在管孩子的學習。而她的日常,就是“雞血”。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這是她家的2個兒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章齡之“雞血”在心態:

既然她已經在家帶娃,

就是全身心為了孩子,

疫情結束,並不希望孩子毫無收穫。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雞血”在媽媽群:

她還有一個媽媽群,

所有媽媽,每天都會在群裡討論孩子的作業,

還有孩子他們的成長。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更“雞血”在網課和作業。

看下她給自己和孩子安排的時間表,滿滿當當,全是網課和作業輔導。。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早上7:30

她叫醒2個兒子,準備吃飯和大兒子要上的網課。

早上8:00

晨間運動,和孩子們一起跟著電視網課做廣播體操。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然而,認真做廣播體操的是小學畢業20年的媽媽。。。孩子做是不可能認真做的。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早上9:00

大兒子開始上語文網課。

章齡之的狀態,大部分是“求”著孩子認真學:

“寫字一定要寫在田字格中間好嗎?”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期間還有小兒子,不斷在旁邊活蹦亂跳,要玩、要看電視。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早上10:00

開始輔導大兒子語文作業,

章齡之要糾正孩子坐姿,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要各種輔導:

“來”怎麼寫?

“去”怎麼寫?

“看”怎麼寫?

屏幕外都能感受到章齡之的絕望。。。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但還是要時不時鼓勵教育,希望孩子再接再厲:

“我覺得這個最棒!”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2個孩子其他網課和作業輔導,不過是一次次的重複。

下午2:00

輔導大兒子英語作業。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下午3:00

2歲半的小兒子開始上英語網課。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下午3:30

給大兒子作數學輔導。

這時爸爸陳龍撥來了視頻電話,然而爸爸,並幫不上什麼忙。他快樂地跟孩子一起做鬼臉,吐槽媽媽太嚴格。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章齡之:“你昨天不是還說要打他嗎?”

陳龍:“慢慢學嘍不是要,天天沒事你打他幹嘛。”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這一整天下來,章齡之幾乎全部是圍著孩子的網課和作業團團轉,也沒有從丈夫那裡獲得什麼能量。

最後只能在鏡頭前說:媽媽一人,真的帶娃不易。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另一家黃覺麥子的教育,卻和章齡之有著天壤之別。


黃覺麥子,兒子8歲、女兒5歲:培養天性派

這對神仙夫妻,從一開始就拒絕了網課。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他們的看法是:

這段時間根本就別學習,

就玩兒!

沒必要管成績,

學習上進步一點退步一點,

無所謂!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這是他們家的兩個孩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這是他們家的學習安排,是從晚上開始的。

白天,不學習。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他們是怎麼輔導孩子學習的?

因為覺得孩子需要坐在電腦前一整天來學,作為爸媽也要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並不是好的學習方法。

所以,作為媽媽的麥子,放棄了學校統一的網課形式,而是自己

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整理了資料,親自來輔導。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晚上8:00

麥子給孩子輔導語文課。

而她給孩子輔導的時候,完全沒有章齡之的緊迫感,而是溫溫柔柔的:

她教孩子“含”字: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她教孩子“曾”字:

而在她的輔導下,孩子基本都能恍然大悟,寫對問題。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晚上9:00

兒子自己練習鋼琴,

麥子給女兒輔導芭蕾(麥子自己是學過10幾年芭蕾的)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而當女兒因為不想下叉哭鬧的時候,

麥子的做法是跟孩子商量,溫柔地安撫。

“我們商量一下,不能鬧彆扭,你要休息可以告訴我”

“今天傷心是嗎?想下腰不想下叉是嗎?”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但對於孩子該完成的動作,麥子還是堅持讓孩子做完。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麥子的觀點是:

“我覺得人很少天生有愛好,我喜歡跳舞的前提是我會跳。”

“你可以跟我說你真的不喜歡,但如果你在沒學會的時候,因為覺得太難了就放棄,我是不允許的。”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晚上9:30

休閒時間,大家一起玩電子產品。

黃覺和麥子是不排斥孩子玩電子產品的,他們認為“這是他們的世界,更是他們應該去掌握的知識”。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看完兩個家庭的教育方式,爭論也就開始了。

對於黃覺和麥子,網友給他們的評價是:

神仙家庭。爸媽能教,孩子會學。全家人快樂。

彈幕裡飄過的,都是誇獎和羨慕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網上的評論,也是差不多的聲音: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但確實,他們家的教育方式,大部分人也只有羨慕的份兒。

絕大多數的爸媽,身處的,還是章齡之式的教育:不希望孩子在疫情期間期間一無所獲,有一腔熱血想讓孩子多學一點知識,雖然孩子接受起來沒有那麼容易。。。


這是播放章齡之家時的彈幕情況:

一模一樣,跟我家情況一樣!

換我已經動手了!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畢竟,大多數爸媽都是普通人,能像黃覺麥子一樣活成“神仙”的屈指可數。“章齡之”代表的才是大部分中國式教育的縮影。

從網上的評論中也能看出,幾乎全是和章齡之感同身受的爸媽: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前段時間中國青年報就對1923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赤裸裸展示了爸媽們的困境:92.9%的受訪爸媽最近在為輔導孩子功課而發愁。。。

中國青年報還有個報道說的是:疫情期間,醫院的心理諮詢熱線收到了不少焦慮媽媽們的求助,數量超過平常。


而這些媽媽們的問題,差不多都是一樣的:

“上網課玩遊戲”

“回答問題吃早餐”

“做作業抄答案”

“蓬頭垢臉”


所以,當“黃覺”無為而治,當“汪涵”拒絕加入家長群的時候,多的是焦頭爛額的“章齡之”。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可以看看爸媽們在網課時期留下的各種“感人”話題,每一個,都看似搞笑,實則催人淚下。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我們手上有上課需要的各種APP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還有各種要上交的作業。

逃不掉的網課和作業,讓爸媽們一敗塗地。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之前網上都說:中國爸媽,全世界最希望曠網課的人。

朋友圈有多少嫌棄孩子、被“逼瘋”的家長,就有多少焦慮的情緒在蔓延。但所有的嫌棄、吐槽,只是爸媽在無數的壓力下,釋放自己的方式之一。

事實上,絕大部分中國家長,也是絕對不會曠課的人。

這是章齡之要自己的育兒方式火了之後,發的微博。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她想過放養的快樂教育,但怕孩子耽誤學習進度。

“其實教育他學業這塊我有時候也很矛盾,想過,要不就算了,放養一陣子快快樂樂也不會怎麼樣。但,大多時候還是狠不下心。怕他耽誤了學業進度,怕他的吸收會不足。”


覺得心疼兒子,但對不起,媽媽不會放棄。為了你。

“裡面的真的挺抱歉的,兒子。媽媽這期間,有點著急,不穩定。也許讓你受傷了……心疼你…………對不起……… 但,媽媽不會放棄。為了你。我堅定………”

這兩段話,直戳很多爸媽的淚點。

因為太無奈,也太真實。


那麼,究竟是神仙育兒的快樂教育比較好,還是虎媽式的雞血教育有必要?


這個問題應該沒有誰能給出標準答案,也可以說,沒有答案。畢竟我們現在的大環境如此,大家都是被洪流裹挾著前進的,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

但作為爸媽,在洪流中,我們要做的是評估,是選擇適合自己家庭的方式。

同樣重要的是,在焦慮中,劃破一個口子,得到治癒。不要讓自己和孩子都太辛苦。


1)擺好自己的位置

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擺好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職能:

“爸媽”不是“老師”,我們並不具備“老師”的功能。

老師有老師的威嚴、有他們掌握的專業技能,和他們和孩子溝通的方式。但大部分爸媽做不到這樣。就像有的媽媽儘管自己是老師,但面對自己孩子時,依舊跟普通媽媽一樣,手足無措。

在這點上,我們需要放過自己。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2)調整自己的狀態

你的狀態如何,孩子的狀態就如何。你愛玩手機,孩子也玩手機,你愛看書,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愛看書。當我們輔導孩子作業時,當你過分焦慮時,孩子也能收到你發出的訊號,心情並不會十分美麗。

所以,我們除了放鬆自己的心態外,每天還可以穿插運動、遊戲時間,帶著孩子做一些學習之外的事情來放鬆。因為運動分泌的多巴胺會讓人感到快樂和放鬆,而娛樂活動也是能讓人放鬆身心的。


3)請珍惜難得的相處時間

實話實說,因為疫情宅家,可能是很多爸媽和孩子在一起時間最長的日子了。比起互相埋怨,我們更該珍惜這段時間。

而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也見到了很多親情重築的故事。

“愛是媽爸和長輩帶來的愛。媽媽帶來的愛最多。”——一位小姑娘在疫情期間給媽媽寫的“告白便籤”。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圖片來源於微博@靜水流深666的圍脖

這是甘肅省某位初中的孩子在疫情好轉,爸爸重新出門後寫的:

“今年,因為疫情,爸爸不想出遠門,將近3個月,一直待在我們身邊。和以往一樣,他是個閒不住的人,每天一起床,就會像個鬧鐘一樣,敲著我的房門,喊我背課文。

我覺得爸爸不再是記憶中那個遙遠、陌生的符號,讓我產生自己不會和他太親近的“錯覺”。相反,我感受到了爸爸對我的關心和家人團聚的溫暖。”

孩子溫暖的文字騙不了人。


幾個月的時間,讓我們和孩子的矛盾爆發,感情衝突。但我們和孩子也在相互治癒。畢竟,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與付出的精力,一分一秒,都是作數的。

這對於很多爸媽來說,已經是足夠的幸運了。

《天天向上》黃覺麥子

身邊有一位二胎媽媽,經過疫情,人都變了,脾氣變好了,不那麼焦慮了,每次孩子以為要發火,她最終都收住了。這個媽媽現在最常說的話就是:“活著就好了”。

不過我並不確定她這個放鬆的心態能堅持多久。當生活恢復正常,她的心態可能又會一次轉變。

但歸根結底,如何更好地跟孩子相處,也許是疫情這幾個月的時間,留給相對幸運的我們一個最值得思考的問題。

而我們和孩子的日子,不止有這3個月,還有以後的幾十年。

都是第一次做爸媽,以後的日子,和孩子一起修煉就好。


(好文分享,貴在交流學習,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