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訪談現場,河北日報文化新聞部主任、我省青年文藝評論家崔立秋與著名作家劉慶邦、河北省作協文學院院長司敬雪探討“故事與人生”。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劉慶邦。著有《神木》《斷層》《遠方詩意》等作品。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河北省作協文學院院長司敬雪。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萌)10月15日下午,在河北省第四屆惠民閱讀周暨2016惠民書市上,由河北省作家協會、河北新聞網、石家莊市書刊發行業協會主辦,以“故事•人生”為主題的沙龍講座暨著名作家劉慶邦文化訪談活動在石家莊解放廣場惠民書市主會場舉行,劉慶邦在現場分享了他對諾貝爾文學獎的認識和評價,以及長篇小說《黑白男女》的創作動機和創作背景。

此次訪談由河北日報文化新聞部主任、我省青年文藝評論家崔立秋擔任主持人,嘉賓為著名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和河北省作協文學院院長司敬雪。

劉慶邦至今創作發表了《斷層》《遠方詩意》等9部長篇小說,《神木》《到城裡去》等30多部中篇小說以及《鞋》《杏花雨》等300多部短篇小說。其中短篇小說《鞋》獲1997年至2000年度第二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神木》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而且根據其中篇小說《神木》改編的電影《盲井》,曾獲得了第53屆柏林電影藝術節銀熊獎。劉慶邦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以來,一直專注於現實主義創作,寫作的題材一半是“鄉土”,一半是“煤礦”。“鄉土”被他命名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煤礦”則沿著相反的方向延伸,被稱為“人與自然的抗爭”。

司敬雪是河北省作協文學院院長,他的《靜靜的反思》《魯迅與我們》先後發表於《小說評論》《文論報》,出版《二十世紀晚期小說倫理》、《黃昏之獻——梅娘小說選》、《新文學裡程碑(小說卷)》等作品。

歌手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值得祝賀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音樂人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最近文壇上比較火熱的話題。

“諾貝爾文學獎是全世界文學的最高獎,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都是全世界文學界作家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劉慶邦說,對於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迪倫先生,全世界都感到意外,他本人對迪倫先生也聞所未聞,“一看獲獎人稱謂前面冠名是歌手,文學獎怎麼頒給了一個歌手呢?我當時不大理解,後來從頒獎詞瞭解到,他通過詩歌賦予歌詞以新的詩意,所以他獲獎值得祝賀。”

寫《黑白男女》是由來已久的心願

10月12日晚,就在諾貝爾文學獎公佈的前一天晚上,中國文壇上也公佈了一個大獎——《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排名第一的是劉慶邦寫的長篇小說《黑白男女》。

“寫《黑白男女》是我由來已久的心願,1996年產生,到現在已經20年了。”劉慶邦說,每個人都有心願,心願有時候也是一種心債,需要還債的,如果不還,會不得安寧。

當年5月21日,平頂山一煤礦發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4人死亡,時任《中國煤炭報》記者的劉慶邦次日趕到現場採訪。礦工家屬們的悲痛,讓他的感情受到強烈衝擊。“我一直想,過去的事故‘算賬’一直在算‘經濟賬’,很少關注‘心靈賬’和‘精神賬’。一個人的生命是無價的,怎麼能換算成‘經濟賬’?我要通過報告文學算一下‘生命賬’。”當時採訪後,劉慶邦把目睹的細節寫成近兩萬字的紀實文學作品《生命悲憫》,“我想告訴社會,一個礦工的遇難,給家屬帶來的傷痛是深刻的、久遠的。”

“我覺得紀實文學是有限制的,我想寫篇幅更長、人物更多、細節更豐富、情感更飽滿的長篇小說。”從那之後,劉慶邦萌生了寫一部“容量更大、情感更飽滿”的長篇小說的願望,經過長期積累實踐,劉慶邦於2014年6月動筆《黑白男女》,到2014年12月25日完成。

“寫這個作品時我給自己定了幾個標準或目標,境界上要達到‘三大’:大愛、大慈、大悲,具體操作上要實現‘四化’:日常化、心靈化、詩意化和哲理化,而且要達到心靈畫卷、人生壯歌、生命禮讚的效果。”劉慶邦說。

“《黑白男女》選取的點非常獨特和別具匠心,講述了礦難之後遇難曠工家庭在生活中面臨的困難以及互相支撐的故事,寫得非常好。”司敬雪推薦大家找來好好讀一讀,“讀了以後,你會知道什麼是好的小說,也會非常感動。”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小書迷現場提問。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寫作這件事,“短篇小說之王”劉慶邦這麼說

劉慶邦給讀者朋友簽名售書。河北新聞網記者邱驥攝

情感是審美的核心,人最強烈的情感是生死離別

“劉慶邦先生能寫出非常感人的小說,說明他投入了很深的個人情感,一部小說有了故事和情感,加上好的敘述方式以及對生命的關懷,這絕對是一部優秀的小說”, 崔立秋動情地說道。

“劉老師是國內公認的短篇小說之王,沒有之一。”司敬雪稱讚說,寫好小說,首先要悟透人生,要對人生有個透徹的感悟和理解,才能寫出好的小說。“劉老師的小說,透過文字的表面、故事的背後,有很多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能夠讓我們在浮躁裡沉靜下來,思考人生。”司敬雪說,劉慶邦的創作比較專注煤礦、家庭等,常寫常新,給讀者帶來新的元素、新的感動。“劉老師小說寫得好除了他過人的藝術才華,重要的還是他有一顆菩薩心,他有大慈大悲的情懷。”

劉慶邦說:“情感是審美的核心,人有很多強烈的情感,但生死離別是最強烈的。曠工大規模的死亡,這個情感是最強烈的,會對很多家庭造成非常大的痛苦,我自己非常看重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

不斷深入生活尋找素材

“我之前看過劉老師寫《紅煤》,最近正在拜讀他的《黑白男女》,因為在網上看書特別費眼,這次過來正好買一本書回去仔細看。”市民楊春花非常喜歡劉慶邦的作品,今天特意帶著8歲的女兒趕過來。

訪談結束後,劉慶邦在現場為讀者進行《神木》的籤售活動。28歲的谷傑一下子買了8本《神木》,讓劉老師一一簽名,“聽完劉老師的訪談後,特別感動,我買這麼多書,一來回去自己看,二來當做禮物送給朋友們,讓他們也接受一下薰陶。”

“劉老師這麼多年堅持創作,很讓人敬佩。”前來逛書市的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林豔輝說,“做文字工作,需要靜下心來,坐冷板凳,而且要不斷學習、長年累月積累才能做好,劉老師是一名優秀的作家。”

現在,劉慶邦仍然經常去煤礦尋找素材。“我們的經歷總是有限的,寫作資源也有限,我們要持續寫作,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向生活學習、不斷體驗生活,因為我寫煤礦題材,所以我要不斷地到煤礦去,我不是走馬觀花,我會在那裡住下來。寫作離不開想象,但不能憑空想象,我們的想象必須以現實生活為依據,要不斷的積累新的生活和感情,所以不是別人要我去深入生活,而是我自己要去深入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