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效果觀察

心肌梗死疾病屬於血管病症中較為危急的病症類型,在各類心肌梗死疾病中出現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發生概率相對較低。

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屬於心肌梗死疾病中較為特殊類型,因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多會伴隨有下壁與後壁心肌梗死同時發生,對這類病症進行早期診斷,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效果。

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效果觀察

現就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進行就診的疑似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400例作為觀察對象,探討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疾病經心電圖方式檢查的診斷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資料:

選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進行就診的疑似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400例作為觀察對象,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14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為(64.8±2.4)歲。

患者發病時間1~36 h,平均發病時間為(16.4±2.8)h。患者臨床表現症狀主要是持續性胸前區疼痛有16例,胸前區疼痛並且放射到其他部位的患者有14例,噁心與嘔吐的患者有6例,心力衰竭的患者有4例。

1.2 方法:

對40例患者入院後均實施18導聯心電圖檢查,針對病情複雜、嚴重患者需實施24 h動態心電圖觀察評估,心電圖檢查結果均在入院之後72 h內每天進行3次記錄。

針對發病時間超過12 h患者實施常規性對症性之咯啊,若出現靜脈血栓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性治療,對於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實施抗休克與抗心力衰竭治療。

1.3 觀察指標:

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診斷標準有以下4點:

第一,具備較為典型心肌梗死病症,例如心絞痛持續時間在半小時以上,且為缺血性胸痛疾病史。

第二,存在V1~V6R導聯當中至少兩個相鄰大連ST段抬高>0.1 mV,或是同時出現病理性Q波。

第三,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轉氨酶指標水平均超出正常指標2倍或者以上。

第四,Ⅱ、Ⅲ、aVF導流檢查有病理性Q波的出現。

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診斷效果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 2檢驗。計量資料以(x-±s )表示,行t 檢驗。對不同數據進行對比,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明確診斷為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的40例患者當中,其心電圖表現特徵主要是V3R~V6R ST段上抬>0.1 mV,並且伴隨有病理性Q波出現,aVR出現的患者有2例,患者Ⅱ、Ⅲ、aVF導聯有病理性Q波出現。患者肌鈣蛋白平均值為(78.6±4.2)ng/mL、肌紅蛋白平均值為(74.8±3.8)ng/mL均要高於正常值2倍以上,符合心肌梗死疾病診斷標準。見表1。

3 討 論

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因為不穩定粥樣斑塊破損,導致出血與管腔內部血栓形成閉塞性血管腔,少部分患者是因為粥樣斑塊或者發生出血、血管持續性痙攣,導致冠狀動脈完全性閉塞,右心室梗死主要因為右側冠狀動脈閉塞所導致,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同時發病並且伴隨下壁心肌梗死狀況,臨床多采用心電圖實施改變與血清心肌壞死標誌物增高來作為臨床診斷的要點。

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進行常規12導聯心電圖檢查並沒有明確的定位,需要進行右胸V1~V6導聯ST段抬高屬於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最為重要特徵,如果不能夠及時進行發現與診斷,則會有可能出現漏診的現象。

V3R~V6R ST段抬高≥0.1 mV,特別是V4RST段抬高>0.1 mV是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疾病心電圖改變的重要根據,右胸心電圖ST段抬高>1 mV對於診斷這類型右心室梗死敏感度與特異度相對較高。但是會受到時間嚴格限制,50%患者右胸導聯ST段抬高會在10 h內發生。

單純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發生概率相對較低,可以為早期診斷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疾病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價值與相應的體徵。

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疾病患者臨床症狀與體徵並不典型,且容易出現漏診的現象,診斷也會相對困難,早期動態進行心電圖監測以及心肌酶譜監測及其他相關性檢查,能夠降低漏診率,提高急性下壁合併心肌梗死病症早期診斷準確度。此次研究診斷患者均符合臨床診斷標準。

綜上所述,心電圖檢查方式在急性下壁合併右心室心肌梗死疾病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是臨床診斷心肌梗死疾病的首選檢查方式。

轉自:朱曉曉心電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